□ 陳思捷 陳洋麟
(福建省漳平市氣象局,福建 漳平 364400)
漳州市隸屬于福建省,地處福建省南部,地理坐標處于116°54′~118°08′E,23°34′~25°15′N之間,境域內多山,地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趨勢,漳州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北邊高山阻擋寒流侵襲,南有海洋調節,所處緯度很低,與北回歸線比較近,整體氣候特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暖,降水豐富,適宜種植水稻。水稻是漳州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當地的農業經濟的重要來源。新時期,大家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加強水稻種植氣候條件技術研究以及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工作,促進水稻種植業的持續、高效發展,滿足社會需求。基于此,本文對漳平市水稻種植氣候條件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以確保當地水稻作物實現優質高產。
水稻對于溫度的要求較高,在它生長發育過程中往往需要足夠的熱量條件。水稻種子發芽的最低溫度指標為10.0~15.0℃之間,最適宜的溫度保持在30.0~35.0℃范圍內;水稻苗期適宜的溫度條件保持在15.0~25.0℃范圍內,水稻移栽返青階段日平均溫度要求保持在20.0℃左右,這有利于水稻的培育壯秧;水稻分蘗生長過程中要求理想的溫度指標處于24.0~30.0℃范圍內,溫度低于20.0℃或者達到37.0℃以上均不適宜水稻的分蘗[1];拔節孕穗過程中,水稻要求的理想溫度指標保持在25.0~30.0℃范圍內,假如溫度不足22.0℃,往往會造成花粉粒發育亦或者發育終止,從而產生空粒亦或使得結實率下降。在抽穗的時候,最為理想的溫度指標保持在25.0~30.0℃范圍內;在水稻灌漿成熟過程中理想溫度指標為23.0~25.0℃;溫度假如不足23.0℃,則會對花藥的開裂帶來不良影響,會使得空殼以及秕谷有所增加;溫度過高,則不利于水稻開花受精。根據漳平市氣候資料可知,漳平市熱量充足,年平均氣溫為21.5℃,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0℃,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7.0℃,該地區溫度條件可以滿足水稻生長發育所需的熱量條件,但是也需要注意異常年份的高溫熱浪災害。
水分是水稻生長發育中不可或缺的氣象條件。在水稻整個生育過程中所需的降水量處于600~800mm范圍內。水稻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所需的水分也有所區別,水稻在出苗之前需要的田間最大持水量保持在40.0%~50.0%范圍內,適宜的水分條件有利于水稻的發芽以及出苗;水稻返青過程所需的水分比較多,水稻三葉時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0%左右;水稻分蘗時期要求水分要適宜,如果水分不足,往往會造成水稻植株的生理功能有所減退,從而導致水稻干枯,嚴重情況下還會直接導致水稻死亡;但是此階段水分也不易過多,假如水分過多,會使得水稻無法正常分蘗[2];拔節孕穗時期屬于水稻生育期中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在該生長期所耗費的水分最多,要求保持水分6~7cm,從而更好地調節濕度以及溫度;灌漿階段水層應在3cm以下,對于養分的積累以及運轉比較適宜。抽穗開花時期同樣要有足夠充的水分,假如水分太少,勢必會對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只有確保稻田處于濕潤狀態,才能夠更好地確保水稻健康。漳平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518mm,大部分降水集中在3月至9月,該時間段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2.02%;漳平市降水條件能夠較好地滿足水稻種植所需的水分條件,但也需要注意部分年份的暴雨洪澇災害。
水稻生長發育喜歡光照條件,光照是培育水稻壯苗的重要氣象要素。在移栽之后,水稻返青時期所需的光照資源較少。分蘗時期所需光照資源要求較多,強光照條件適宜于水稻分蘗。拔節孕穗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光照條件,否則會產生枝梗、穎花,從而對水稻產量造成不利影響;灌漿成熟過程要求足夠的光照資源,這樣有助于增加光合產物,對于水稻千粒重以及結實率的提升也比較有利。漳平市年日照時數處于1839.9~1852.9h,漳平市的光照條件能夠滿足水稻生長發育所需的光照資源。
大風災害會造成水稻倒伏、折斷、斷莖、葉片擦傷等,同時還可能間接引起白葉病、細菌性褐斑病、葉瘟等病原體的侵襲和傳播。病菌容易從水稻莖稈侵入,加重病害。風害的程度與水稻品種的大小、持續時間、抗風能力和生育期密切相關。高梗品種受強風侵襲時,受害程度高于短梗品種,花蕾期和灌漿成熟期比幼穗期和分蘗期受強風影響更大。水稻發芽前受風影響較小,主要表現為葉片擦傷,葉尖縱向開裂,最后枯萎呈灰白色,病區與健康區的界限混雜,病區不擴大。如果強風吹落旗葉,會影響抽穗,因此在花蕾期和灌漿期應避免強風。風害會導致水稻異常開花和授粉,導致結果不佳和面筋增加。谷粒被風吹壞,常出現黑點,嚴重時會出現白穗。
近年來,暴雨頻繁發生,極易引發洪澇災害。水稻雖然是一種抗澇能力強的沼澤植物,但長期受洪水侵襲,仍會受到損害。如果發生洪災,應該盡量在24小時內將水排到低于正常水位的水位,如果水稻浸泡2~3天,會造成嚴重減產,浸泡4天,則減產率將高達50%以上。應盡快消除田間積水,這關系到水稻產量的高低。因此,消除積水是災后恢復稻田水量的當務之急,也是抗擊洪水最有效的措施。
實踐表明,同一優質品種在不同地區、不同產區或不同季節的產量和品質表現不同。分析原因發現,生長條件的差異和具體措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作物種植技術條件的影響最大。因此,要實施優質水稻品種的優質栽培,必須高度重視改善栽培條件和提高技術。只有具備優質品種實現優質高產所必需的條件和相應措施,才能幫助其變劣勢為優勢,變優勢為有利,才能發揮其增產增效的潛力。
優良的種子在水稻高產栽培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業市場上的水稻品種比較多,然而不同水稻品種的生長特性有所差異,需結合水稻種植環境,著重分析該區域的土壤、水文氣候條件,還有種子自身生育期、品質、產量等具體情況,然后挑選出最適宜本地的水稻種子。再者,為了提升水稻品種的產量,還應加強水稻品種的種植的完整性、抗病性等相關因子的研究,因地制宜挑選適應性很強的水稻品種,盡可能選擇抗倒伏以及抗病能力強的種子,為實現水稻取得高產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
不同區域的海拔高度、氣候以及水稻品種均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區域的水稻栽培期也有所差異。具體的種植時間應結合當地氣候情況來確定。不同的地方氣候環境也不盡相同,所以水稻種植的頻率以及時間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水稻育苗技術對于其實現豐收起到特別關鍵的作用。所以,要科學育秧,合理密植,以確保水稻實現優質高產。對于漳州市來說,為了更好地防御高溫熱以及暴雨洪澇等極端災害性天氣對水稻秧苗帶來的危害,農戶可選擇大棚育秧的途徑,實行機械插秧,這樣做行距比較大,通風透氣,可以促使植株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還可以避免秧苗后期發生倒伏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稻田栽插密度不應大于22.5萬窩/hm2,然而在具體水稻種植中,還應充分思量水稻品種特性、土壤營養、地區地形、氣候條件等因素,防止對水稻后續生長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在土壤營養豐富、肥力特別強的條件下,應降低水稻的密度;反之,則需要適當增加密度,要盡可能確保水稻秧苗健康茁壯成長,從而進一步提升水稻產量。
在水稻種植中,要注意提高土壤栽培質量,營造松軟、平整、通風良好的根系生長環境。要滿足這一要求,就必須依靠耕、耙、秒等多種操作。耕包括耕作和翻耕表層土壤以形成土壟。注意不同季節深耕、淺耕、免耕的科學安排。工具為犁或鏵犁,動力為拖拉機和畜力;耙以犁耙土地為基礎,將土地細碎,工具為齒耙;秒是攤平田面,秒分為短秒和長秒,短秒用于上推和填充低音,去除土墩和壓平顛簸,長秒用于攤平田面,使表面光滑如鏡,也是土壤栽培的最后一道工序。最后是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一般先施肥,后翻耕,使肥料進入耕層,減少肥效損失。
總之,漳平市的溫度條件、降水條件以及光照條件均有利于水稻種植。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水稻產量和品質也有了新的要求。漳州市應根據當地氣候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以促進水稻實現優質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