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進儒
從1921至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的輝煌歷史。這一百年,風雨兼程、砥礪前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形成了經濟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總結黨領導中國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繼承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助于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寫下新的勝利篇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最大優勢,是我們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保證。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必須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一百年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經濟才能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漫漫征途上克服艱難險阻,在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轉危為安。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共產黨面臨國內工農業生產萎縮、商品流通不暢、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的經濟爛攤子,國外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在嚴峻形勢面前,黨用三年時間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打擊投機、穩定市場、統一了全國財政經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而1976年前后,全局性、長時間的“左”傾錯誤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糾正“左”傾錯誤,沖破教條主義束縛,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的歷史性轉折。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經濟、科技、政治力量格局深刻調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興起,單邊主義、貿易保護等逆全球化思維迭起,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形勢,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有效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對疫情突襲,黨中央果斷決策,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和經濟社會大局的穩定。
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嶄新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這一路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黨的戰略部署和統籌協調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巨大力量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進路上的不竭動力。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在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刷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解決時代發展的命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百年的理論與實踐的偉大創造,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有關經濟建設和改革領域的理論成果極為豐富:包括毛澤東思想關于社會主義過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理論;鄧小平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要求與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論;科學發展觀關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論,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關于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關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等等。一系列理論成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實踐中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內涵,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繼承、創新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能夠指導中國經濟,是因為它來源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還是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都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安徽小崗村“包干到戶”尋得農村改革的秘鑰、由點到線到面探索逐步擴大開放的路徑、開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深化市場化改革,中國共產黨人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不斷把來自基層的實踐升華為科學理論再用于指導實踐,從試點到調整修正再到全面推廣,摸索總結出經濟前行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探索一直在繼續,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之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經濟理論發展的價值追求,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經濟發展奇跡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黨領導經濟發展,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宗旨意識和價值追求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發展的始終。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黨中央從人民立場出發,準確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研判揭示了當時已經建立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生產關系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據此,中央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歷史證明當時這一決策正確且具有深遠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我國理論界對改革開放姓“資”還是姓“社”存在爭議,改革實踐上放不開手腳。中國共產黨人再次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進行探索,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并提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其中一條標準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衡量改革發展工作決策提供了價值準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如果沒有這樣的宗旨意識和價值追求,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會夭折,甚至會犯改旗易幟的嚴重錯誤。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經濟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經濟新常態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體現出更高質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決心和魄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黨中央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意味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正逐步靠近,路徑也愈發明晰,中國共產黨必將帶領人民朝著這一目標繼續奮進。
在經濟發展這個問題上,很多國家容易從工具理性出發思考“怎么才能發展更快”,往往忽視對價值理性的追問,即“為什么要發展”。從短期來看,這樣的發展確實能夠解決物質性需要,但是如果作為終極目的,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遵從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性,確保了發展方向的正確。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思想理論,除了來源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注重辯證分析、吸收借鑒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人類社會已有的優秀文明成果和先進發展經驗,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為我所用。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道難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建立,毛澤東同志號召“在全國掀起一個學習蘇聯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按照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當時取得了很大成效。而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蘇聯經驗”的同時,也不斷從蘇聯建設的失誤中汲取教訓,如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要以蘇聯為鑒:“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如要避免蘇聯“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等問題,批判性吸收借鑒蘇聯模式為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學習蘇聯一路走來的得與失進行了更加集中深刻的反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也更加全面。計劃經濟低效僵化的弊端暴露明顯,而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場凱恩斯革命使得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得到了政府宏觀調控的修正,社會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勞資對立。從我國的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對比可見,市場是明顯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將計劃和市場分別從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規定中分離出來,將市場作為經濟手段的一般來進行討論,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有了這一理論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制度得以創造和發展。它包含了西方經濟學思想中的先進成分:借助市場手段,運用商品價值、資本運動規律調節經濟,大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揚棄和超越:以公有制為主體克服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的固有矛盾;以西方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為理論基礎,優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樹立服務型政府理念,統籌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克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與市場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利用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來矯正市場運行中的貧富懸殊、環境危機、結構失衡、公平正義等問題。
認真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創造的有益文明成果,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經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中指出:“在相當長時期內,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必須同生產力更發達的資本主義長期合作和斗爭”。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出發,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從西方經濟學及其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中汲取有益觀點和研究方法,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的宏觀政策、經濟立法、企業管理、現代金融等有效經驗,更好地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放和包容性發展。
“穩中求進”于199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堅持的重要原則,是黨在風險危難中把控航向,確保中國這艘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關鍵,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工作方法。“穩”和“進”是互為條件、辯證統一的整體,揭示了國家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穩”就是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保持政策、制度和環境的相對延續和穩定,使經濟社會總體上處于平穩運行狀態。“進”就是要推進關鍵領域的工作取得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
“穩中求進”來源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總結。只有保持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各項改革建設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效。如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黨制定了穩妥切實的改造方案,有計劃、分步驟、多途徑地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得到了人民擁護,在保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完成了復雜、困難和深刻的變革。反之,不尊重客觀規律的冒險激進和面對風險挑戰的保守消極,都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動蕩甚至是災難。如“大躍進”運動就是沒有尊重客觀規律、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浮夸瞎指揮,致使經濟嚴重困難,侵害人民和國家財產。在穩中求進方針的指引下,我們有效應對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保持經濟總體穩健的增長勢頭。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把“穩中求進”明確為工作總基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性問題加劇,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調整和前期政策的消化帶來的陣痛,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并在改革措施設計上力求膽子大、步子穩。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同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這一重要論斷,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從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針提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它的內涵,把我們黨對治國理政的規律性認識、把握和運用提升到新高度。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論述了十八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并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作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重要內容,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中。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把它明確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凸顯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是要保持理論的清醒和政治上的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
一百年來,黨領導中國經濟建設積累的基本經驗,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統一,包容借鑒,穩中求進,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帶領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為世界更多發展中國家探尋本國的強國富民路徑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在新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國際發展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還未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有繼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爬坡過坎、克難攻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