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中華茶文化是在幾千年提煉、升華而形成的,十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歷史底蘊。茶文化并不單單是一種生活日常,更是一種表現多維關系的精神內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和解”心理的內涵十分豐富,對其進行全面的解讀,也能涉獵我國古典哲學,窺探中國古人的大智慧。
著名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榮格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和解”的深厚奧秘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解”是一種極具感性色彩,而非理性的狀態,也是一種中間態。在西方,“和解”是一種客觀唯心學“神明”的形式;而在東方,它便是我們常說的“道”。“性本善”也好,“性本惡”也罷,儒家認為,現實社會人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然墮落,因此他們主張由圣賢來對人性進行教化,推崇“仁、義、禮、智、信”;對異端十分寬容,崇尚“中庸之道”;體現在待人處事上則是相互謙讓,同他人“和解”。而道家則認為“天道因循萬物天性”,推崇自然天性,反對教化,認為一切都應“順其自然”,同自然道法“和解”。不管是“中庸之道”還是“遵循自然”,都可以將其理解為和解、中和的思想。在茶文化中,“和解”心理以儒、道家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體現融入自然、平衡穩定的中庸狀態,不管是茶道、種茶,亦或是茶文化衍生出來的茶禮、茶具、茶寵等,都可以品嘗到其中蘊含著的“和解”思想、中庸印記。對茶文化中“和解”思想進行現代心理學的解讀,并與中國儒家、道家哲學思想相融合,能夠創造出“陰陽平衡”的心理狀態,從而發掘出茶文化當中能夠用以調節心態的部分實踐經驗,為改善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現實生活大有裨益。
茶葉自身的品類、味道以及生物化學物質的成分是“茶性”的主要內容,每種茶葉都有它獨特的“氣質”。一般說來,茶葉分為三類:寒、中、溫性。茶葉的寒溫性和發酵程度相關,發酵程度越低,越寒,反之則越溫;綠茶、青茶偏寒,如鐵觀音、碧螺春等,而紅茶、黑茶偏溫,如滇紅茶、普洱茶等;中性茶則有烏龍、老白茶等。對于茶葉“茶性”和“調和”心理之間的關系應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1)茶樹的種植即為“陰陽”、“調和”之道。茶葉作為一種較為嬌嫩的作物,其種植環境要求十分苛刻,海拔高低、山陰山陽、雨水量、空氣干濕、土壤條件等各種水文地理條件都屬于“陰陽調和”的折中之地,既要雨水充足,又不能使根系受到長期浸泡;既要選擇山陽之地,光照充足,又要種植更高的樹木為茶葉提供蔭蔽。因此,茶樹本身的生長優勢就是一種利用“和解”的平衡思想之結果,為茶樹創造生長優勢,便是“和解”心理的一種具體體現。2)茶葉在采摘下來后會經過烘焙、發酵等工序,即“剛柔”屬性的調和。鮮茶本身的“寒性”很強,經過烘焙后,“寒性”就會使得茶葉變得干而硬。所以,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以茶葉來形容人的勇敢、果斷、正直等美好秉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現象在近代表現得更為明顯,人們逐漸以“品茗待人”來取代“以酒會友”。茶除了具有干而硬的特性外,茶葉還具有嬌而柔的特點——茶在放入開水之后,便會化作如細膩、柔美的絲綢、彩帶一般,樂趣十足。茶葉中的“剛柔并濟”便是茶葉“和解”思想的又一具體體現。3)據記載,神農嘗百草時對茶葉的品嘗很有可能就是茶葉的起源。明代,李時珍對中草藥的研究中,就對茶葉的醫用功效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他認為茶葉可以去濕氣,平衡人體內寒熱,對維持穩定的健康狀態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從這個方面來說,維持“體態平衡”的醫效用途又是“和解”心理的又一體現。
古往今來,泡茶與釀酒都是我國民間非常珍重的傳統手藝。中華民族講究“五行相生相克”,即“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之間的調和,并將其用與烹茶中。具體來說,金,是燒水、泡茶用的茶具,包括大鍋、茶壺、杯具等金屬器皿;木是燒水、煮茶所用的燃料,以木材為主;水,則是泡茶所必須用的載體;火,一指燃料燃燒而產生的的火,二指木材賦予茶葉的溫氣,用以平衡茶葉本身自帶的寒氣;土即烹茶所用火爐與大地的聯結。烹茶就是五種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可以說,這體現了中華最原始的哲學思想;而在現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便又是一個“和解”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茶葉之所以能成為“茶水”,能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與“水”的加入密不可分。泡出一碗好茶的實質便是茶葉與水相互“和解”的過程。燒水、泡茶,剛、硬的茶葉遇水即柔,經過水的洗滌散發出其特有的清香;而無色、無味的水在茶葉上化學物質的感染之下,成為醇香、淺綠色的茶水。因此,只有茶、水二者的“和解”,才能泡出沁人心脾的好茶。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強調人與自然間的和諧,而將茶與水泡成茶水,便是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自然的和諧。
小眾文化發展的最高境界便是對生活理念、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普遍而巨大的影響,茶文化便是最成功的小眾文化之一,甚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茶在唐朝之后便流于世界各地,每個區域都有其本土化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這是將不同思想、價值觀的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核心。不同茶文化的茶道精神相互各異,但大都與“和”有關,“和”即“家和萬事興”、“天時地利人和”,這也是儒、道家思想在茶道精神中普遍性的體現。中庸之道中,“陰陽調和”是解決一切矛盾和紛爭的好辦法。人們必須達到互補性的平衡、統一,以開放的心境和包容的心態來解決世界萬事萬物所發生的問題,矛盾雙方不斷轉化,互相聯系、滲透。而人們的七情六欲皆應內隱于心,外藏于形,這樣的做法才符合人們的“和諧”之道,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植根于中庸之道的內心境界以及對茶的精神追崇。水有甘甜,器有好壞,茶水也有酸甜苦澀之分。烹茶就是通過取器、燒水、泡茶,來讓茶葉中的精華均勻地分散于水合之中,這正是“萬物皆和”的中庸思想——美好的事物,共創,同享。飲茶之道、烹茶之道以及其他茶藝技巧,既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又要與人性相匹配,通過飲茶來讓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脫離原始的野性,舉止得體。這種崇尚質樸,雅致而不浮夸的美德,便是所有美德的一種“和解”。
古人常說,酒乃天之玉釀?,F代醫學也表示,少量飲酒可活血化瘀,強身健體,除濕驅寒。但是一旦飲酒過當,則會損害人們的神經系統,傷肝損胃。酒是乃純陽之物,有較強的溫性,這就導致秦嶺以北的人們常喝酒驅寒,而以南的人們卻不愛喝酒。米酒味甜而辛,有較重的溫性;燒酒濃烈熱辣,性燥祛濕;葡萄酒味甜,微毒,助陽。而茶清熱助陰,解渴解毒,和酒為陰陽互補之物。而在儒、道兩家的思想特點上來看,茶和酒在傳統文化中也印證儒家與道家的互補。前文說道,儒家追崇圣賢,主張“天教人化”,而道家提倡隨遇而安,主張“天人合一”。在酒與茶的溫寒性上來看,儒家弘揚斗志,主動追求天人之道,像酒一樣剛烈;而道家如茶,以靜制動。
從西方的角度來看,茶和酒似乎對應著典型希臘神話體系中的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精神——酒代表著壓抑、沖動、焦慮,使人脫離理性,回歸追求自由、快樂的強大原始野性。在而在飲茶所帶來的思想境界中,清醒理智地思考世間萬物,而當參透一切時,也會回歸最原始的本能,找到身而為人的快感,這便是阿波羅之精神。迷醉與覺醒這兩種似乎相互極端的精神狀態,卻在酒與茶的“和解”中相互調和;飲茶,體會到“人生如夢”;而飲酒,則是“迷醉也無從解脫”;人們就在這樣的參悟、自省中明晰人生的大道理。
如同本文在伊始部分所述,分析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其目標便是建立一個良好的“茶生態”,從而更好地推廣“中國茶”。茶生態包括茶葉種植、茶文化品牌打造及其衍生產業的發展。首先,如前文所述,茶葉種植環境具有“陰陽合一”的特點,要用好“和解”思想來對種植基地進行甄別,盡力解決茶源污染問題,從而產出天然、綠色、優質的茶葉。其次,茶文化深刻的“中庸之道”思想能為當今社會的“和諧發展”帶來強大的精神動力,因此,以“和解”心理為基點來建設茶文化品牌,為茶葉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思想,乃至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基本遵循守則,并在此基礎上弘揚“和解”茶文化,為茶葉產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此外,旅游產業中注重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和解”,因此,可以將茶文化中的“和解”思想注入茶葉種植園旅游產業中,開發現代“茶園旅游”,充分挖掘茶文化的亮點,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領略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
茶文化已有幾千年歷史,既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又有深厚的哲學價值,它持續傳遞著以“和解”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茶文化的物質特征、精神形態,為“茶文化”的傳承與延伸提供理論基礎,意義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