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占耕
根據中央“兩個一百年的戰略規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基礎上,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后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今年是兩個一百年戰略歷史性轉折的重要一年,全國將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途。上海郊區雖然是大都市中的小農村,但是解放70年來,上海的農村農業工作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是全國的榜樣。明確并堅定不移地實現上海郊區在未來發展中的新目標、新功能,這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歷史性任務。
確立上海未來發展的新目標、新貢獻以及實現的途徑,不能不對市郊的現實基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對于市郊的影響和要求、上海在國家大戰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市郊的文化特征等諸方面做一番深入分析。
首先,市郊農業具有國內名列前茅的集約化水平。2016年末,在市郊每300畝耕地有一臺拖拉機,耕地灌溉覆蓋率約8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80%,即超過全國20個百分點。根據農業農村部對于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測評,2016年上海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結果76.61分,為全國之冠,已進入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
其次,市郊農村現代化水平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一是上海郊區農民非農化充分。2018年市郊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0375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7倍,而其中來自二、三產業收入的比重超過3/4。二是市郊鄉村具有與城市一樣的基礎設施。現在市郊100%的村通公路,94.9%的村通公共交通,100%的村通電,99.1%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99.1%的村通寬帶互聯網。根據亞當·斯密關于農村市政建設與城市一樣,農村與城市不存在本質區別的說法,上海郊區的農村至少在市政建設上與城區沒有本質差異。
顯然,上海市郊農業農村已經基本實現現代化,正面臨提前實現完全現代化的新征途。
我國2018年人均GDP第一次登上1萬美元的階梯,今后將逐步向高收入的國家梯隊挺進。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國際中心城市,同年則實現人均20162美元,已經具有發達國家的水平。就城市綜合水平,2020年GaWC發布2020世界城市名冊中,上海位于世界第5名。按照國際區域發展的規律,哪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領先,哪里就會出現全球性城市,歐洲的倫敦、巴黎如此,美國的紐約如此,日本的東京也如此。世界社會經濟的東移、我國經濟的崛起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我國和長三角經濟的烘云托月之中,上海具有國內最久的近現代國際城市歷史、綜合基礎實力為國內最強大,以及具有在國內經濟總量占比近1/4的長三角腹地,因此最有希望成為亞洲最強大和世界卓越的全球城市。按照國務院批復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上海2035”的主題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為此,任重道遠,市郊的農業農村建設應該提高目標,與超發達城市和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
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建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具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工業產能,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強國。但是由于基礎研究以及與此相關的核心技術的相對薄弱,應對多變的國際環境變化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中央辯證分析了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及時向全國提出“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
實施國內國際雙循環要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和基礎,而推動國內循環的動力有二:一是拉動內需。自亞洲金融危機開始,我國經濟發展轉向擴大內需,現在內需拉動型經濟初步形成,順差與GDP之比已降到國際公認的3%以內,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100%。但是,我國內需的空間仍然沒有充分釋放,主要原因是占我國人口一半的農村人口沒有完全釋放。二是在供給側一方,我國的關鍵核心技術還存在不少短板,需要克難攻堅。農業中不少種源特別是蔬菜園藝類種源、農業設施和機械也依靠國外強國。
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為民以食為天的糧食,我國基本實現自給(滿足富裕生活則還需要進口),但面對不測危機仍然不夠充足。我國經濟的航船要在風雨漂搖、危機四伏的大海中乘風破浪堅定向前進,不能缺少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這塊壓艙石。
市郊農業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不可能在規模產能上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作大貢獻,但是利用上海作為經濟、貿易、金融、航運和科技中心的優勢,可以為解決我國農業農村中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設施,開拓農業的國際貿易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重實際,視野寬廣,開放不保守是市郊農村工作的重要特點。回顧70年來的上海農村工作,我們有許多接地氣的創新。在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時,市郊根據本市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不采取不少地區的“光屁股大包干”,實行的是雙層經營的聯產到勞(戶)包干責任制,保持了集體的農業機械和經濟實體。與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點相結合,在國內首先提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市郊農業更是國內城市化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面旗幟。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長期來,注重實際、視野寬廣、開放不保守的精神已經成為上海農村文化的歷史沉淀。為實現新征途,不可缺少這種文化精神,需要我們傳承并不斷在探索中加以創新和發展。
新發展中上海市郊的農業農村,應該對標上海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成為卓越全球城市的現代農業和農村。生產安全、多元和健康農產品,建設綠色生態文明的田園城市,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探索具有當代特征的農業現代化模式,為全國農村農業提供科技、裝備和市場服務,將成為其中的四大具體目標。與這些具體目標對應,市郊農業農村會發生許多功能變化。以下與具體目標對應的四項功能,前兩項是為全球城市的服務所需要的功能,后兩項是全球城市為國內外示范服務而生的功能。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上海堅持“城市蔬菜自給,農村糧食自給”的方針。改革開放以后,這些“自給”功能不可避免地逐漸失去。上海近年糧食年產96萬噸,以2017年(市郊戶籍制度改革后近年無法統計這個數據)農村常住人口297.47萬人,以國內平均每人940斤計算,自給只有68.57%。蔬菜自給率估計在50%-60%之間。
“自給”功能退去,生產功能卻不能掉失。米袋子和菜籃子供給依舊不可缺少,但要根據消費市場的新需求有質的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常住人口從1000多萬增加到如今的2400多萬,新增加的大多是新上海人。在滬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占全國的23.7%。新上海人和外國人的增加,使上海農產品消費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多樣性。除了老上海人,還需要符合新上海人和外國人中不同層次的需求。二是消費者平均收入增加、文化素質也提高了。于是安全性、多元性和保健性將成為上海自產農產品的新功能。尤其是農產品的安全性,將成為其中最迫切提高的新功能。
農業具有生態和文化功能已為公認,但是生態和文化功能對于農業有特殊的重要性并不是都能深刻認識的。美國的凱恩斯就曾武斷地認為這些功能“為所有產業所共有”。
“樂”字古代為種植的意思,可見農業隱含著文化娛樂之意。在拉丁文和古英文中,文化(culture)是指耕耘。這種用法今天仍在農業(agriculture)和園藝(horticulture)兩詞中保留著。
這說明農業是人類最古老并曾經是人類唯一的產業。而且,農業不只是生產,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現象。當代學者對于農業文明中的生態功能進行了測算。蘇州一位博士測算,一畝水稻產生的生態效益是水稻經濟效益的4倍。上海氣象專家測算后認為,市中心延安中路綠地可使周邊氣溫下降一攝氏度。相當于每天節約了空調所需的71640度電。有人測算市郊水稻田的蓄水功能相當于一個容納4000立方米水的水庫。筆者考察日本時曾發現一個與我國正好相反的現象,水稻種植在接近城區的地方,在離城市遠處則種植蔬菜。這是因為離城近處種植水稻可更好地發揮對城市有益的濕地效應。
鑒于農業是人類與大自然相聯系的唯一的中介和橋梁。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都能從古老的農業中找到它的最初的依據。人類幾乎所有最原始、最根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可以在農業中得到滿足。城市來自農村,脫離了大自然或者人工自然農業,長期處于水泥森林中的人群,不利于身心健康。城市居民焦慮癥的普遍不能不與此有關。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應該是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即“田園城市”。
上海農業在未來15年內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不成問題,問題是實現的是什么樣的現代農業。現在多數人對于農業現代化的概念還停留在上世紀中期西方發達國家的概念上。這是一種模仿工業現代化的模式。當今農業現代化的典型是美國,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世界最高,土地生產率也位于前列。但是美國大約需要消耗200克石油才能生產一只西紅柿,100克石油才能生產一根黃瓜。美國的農業是石油農業,與農業依靠光合作用產生生物能的本質相背離。
目前,我國農業仍然沒有擺脫“使用農藥如下雨、使用化肥如下雪”的石油“澆灌”的模式。化肥使用量約占世界肥料消耗量的35%,平均利用率則不到30%。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全球城市的現代農業應該具有當代特征的現代農業:一是在理念上,要從傳統的工業現代化轉向生態現代化;二是在技術設施上,要從傳統的機械化轉向智能化、信息化。我們要探索兩者結合起來的新模式,為我國與世界的農業現代化做貢獻。
作為全球城市的農業農村,還必須具有國內外農業的服務和帶動功能。這是卓越全球城市的產業必須具有的功能,也是耕地十分有限的上海為我國應該做出的貢獻,同時也是全國一盤棋和互助對等原則的需求。一方面上海農產品的供給主要依靠全國,另外一方面上海要以自己的科技、經濟和市場優勢夯實國家的農業基礎。
上海為夯實國家的農業基礎提供的貢獻,應該集中在我國農業關鍵點和短板,而上海又具有相對優勢之處。一是種源農業的研發功能。上海具有國內最大的蔬菜傳統市場,此領域也是外國品種資源替代我國傳統品種最甚的領域,上海有條件也應該在這個領域為我國農業做出貢獻。二是農業裝備的研發功能。長期來人們對于農業機械有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以為農業機械粗糙簡單,且不知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農業機械已經今非昔比了,美國GPS技術從國防解密后首先使用在民用上的是農業機械。另一個誤區是以為農業機械只是機耕和收割,隨著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不斷的發展,以及農業產業與非農產業的融合,農業機械化范圍已經向農業前和農業后兩頭延伸。上海應該在我國農業機械和裝備的精細化以及農業產前產后的領域多做貢獻。三是上海具有極大的交通信息和金融方面的優勢,而且又具有歐洲貿易圈中心的海牙與北美貿易圈中心的芝加哥之間處于居中位置的區域優勢,最具有成為亞洲農產品貿易圈中心的可能。上海有條件為發展農業的國際貿易提供服務。
市郊農業農村新發展的路徑,要在注重實際、視野開闊的傳統基礎上,重點放在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爭做世界一流,并把新目標、新功能落到實處。為此,建議選擇以下五項影響全局的關鍵項目工程作為抓手。
保證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和生態田園城市是工程建設的目標。
1.綠色環境工程。沒有干凈、綠色的自然生態環境,無論是建設生態田園城市,還是種植綠色農產品都沒有基礎。市郊作為卓越全球城市重要生態區域,必須對標世界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
第一,水質環境標準。地表水劃分為五類:Ⅰ類主要為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Ⅱ類主要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魚蝦產卵場等;Ⅲ類主要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Ⅳ類主要為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Ⅴ類主要為一般景觀要求水域。建議市郊地表水和農業排水水質指標必須達到或優于Ⅲ類水標準。
第二,土壤環境質量指標。土壤劃分有三類:I類為自然保護區、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類為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適合一般農業生產。Ⅲ類適用于林地土壤,屬于污染物容量較大的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不適合農田,但對樹木植物和環境基本上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建議市郊農業土壤指標必須達到I類和Ⅱ類標準。
第三,空氣環境質量指標。農業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國家綠色農業標準。
2.綠色種養工程。推行綠色種養涉及諸多方面,關鍵是建立嚴格的檢測制度。上海農產品安全管理居全國前列,但需要繼續提高完善。建議狠抓兩個關鍵點:一是檢測點下沉。農產品不同于工業產品,不能只是在市場口設立檢測點,必須實施種養過程全方位檢測。二是改抽樣檢測為每批檢測。原浦東川沙地區,每村設立檢測員對每個地塊每批出土農產品必檢的制度值得學習。為了更嚴格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建議財政對于農產品安全檢測給予必要的支持。
實施智能生態農業工程對于食品優質安全、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都有利,但主要目的是探索具有當代特征的現代農業。
智能生態農業工程本質是把農業建立在生物與生態科技基礎上,通過提高農業內部的生物力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生產率的提高。一方面實現種子的生物產能最大化,通過分子生物技術,提高種源開發水平。另一方面實現農地生態系統的最優化。在相同空間內營造多種類、多層次、多序列的生態系統,形成穩定高效的系統結構,提高生物能的產出。傳統認識為此將被改變:一是變土地生產力服從勞動生產率,為勞動生產率服從于土地生產率;二是變農業生態服從農業技術裝備,為農業技術裝備服從于農業生態。
智能生態農業工程主要探索形形色色的傳統和現實的生態循環農業的模式。例如,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桑基魚塘等模式,近年來稻田與魚、蛙、鱉、鴨共生的模式;國內外集約化規模化的生態農業模式,如“大系統、大循環、集約化”模式;用現代生物科學原理和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破解、改善和升華這些模式內部運行的機理;根據有利于生態農業運行的原理以及便于操控和節省勞動的原則,設計以智能設施為主的設施裝備等。
智能生態農業工程的基本框架是:在有限的土地中,投入多種生態因子,使其形成多層次多序列的豐富的生態鏈,通過生態系統良性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實現低耗無廢棄物生產,并補充風光能等可再生資源,用智能化設施駕馭生產過程,提高生態農業的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最后再探索與此相適應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智能化包括所有的網絡信息技術。它的作用有:理清生態系統中繁多復雜的生態因素之間關系,尋找規律性機制;自動駕馭復雜的生態關系,使大量復雜勞動簡單化,在提高生物能產出效率基礎上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
上海作為國家的創新中心,自然不可缺少農業科技的集聚平臺。未來15-20年內,必將掀起新一輪農業生物技術浪潮。上海與北京是我國最重要的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具有較強的農業科技創新實力,應該成為我國重要具有顛簸性創新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孫橋是我國第一個農業科技園區。在農業部與上海市委共同關心下,2016年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正式揭牌。中國農科院與浦東新區共同簽訂了《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規劃,孫橋將作為張江科技城的重要現代農業板塊,集聚世界最前沿農業科技資源,可以預見今后孫橋農業科技與毗鄰的張江生物醫學板塊一起將成為國內唯一既有生物醫學又有生物農業的生物科創中心。
農業顛簸性創新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為:一是新種源技術。重點為分子標記的雜交、高通量選擇品種材料、基因編輯在種源技術中的應用。二是新型生物肥料和新型生物農藥。研制具有多菌種復合微生物,用信號調控增強植物根際定殖的微生物肥料;研制核糖核酸(RNA)干擾、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等技術以及具有靶向功能的新型農藥,徹底改變農業嚴重依賴化學肥料和化學藥物的局面。三是開發木質纖維素原料。研制高效低成本利用的木質纖維素,使之成為不可再生化工原料唯一的替代品,以及成為領先風能和太陽能的全球第一大可再生能源。四是智能農業技術。智能技術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典型,其中以農業動植物生理傳感器、動植物生長優化模型、裝備管理與優化和智能機器人為重點。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與加強城鄉融合體制與政策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從城鄉一體化邁入城鄉融合的新階段。城鄉融合工程是城鄉一體化的升級工程。城鄉一體化上海市領先于全國,但仍需升級,賦予新內容。
一是城鄉生態融合。使郊區成為城市的綠色屏障和活的綠色基礎設施,同時將農村的綠色滲透到市區。綠化全市2億平方米平頂(現在只綠化14萬平方米)使之成為空中花園和農場。建設每層有花園第四代建筑,使之成為空中的綠色森林。使城市廢棄物(含人糞)深化處理成為農業肥料,以實現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科學判斷,“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中長期存在的污染問題。
二是城鄉產業融合。農民進城打工,留在農村中的許多人又不再主要務農,村落的土地資源可以承接城市中的服務業和開發農村手工工藝產業,如奉賢在農村的企業總部,華為在青浦村落營造研發中心。鄉村工業集中在工業園區,服務性、研發性、農村手工工藝性、文化娛樂性諸多產業可以分散在村落。
三是城鄉人員的融合。現在主流是農村青壯年集中居住集鎮,老人留守村落。應該鼓勵部分農村年輕人回鄉從事上述的鄉村服務和手工工藝業,以及現代農業。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建設民居、養老院和住宅群,吸引城里居民來村落居住。人員流動了,生機就多了,農民素質可以空前提高。
郊區農業農村的新發展重點要放在深化改革上。一是要繼續堅持和深化市郊改革的成果。松江在三權分置下的農業規模經營,其實與國內大多數地區不同。它的鮮明特點是在集體經濟條件下的村落內部的委托經營制。而浦東種植果樹的農戶,一部分參加了專業合作社,一部分僅與專業合作社存在銷售合同的契約關系。三權分置條件下集體經濟的具體形式需要我們繼續探索。二是在機制體制上解決發展中的新矛盾。如發展村落不涉及農地的服務業和農村手工工藝業勢必會需要一些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如何在嚴格遵循國家用地政策前提下解決。發展在途中,改革在途中,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