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翊
在黨史學習教育如火如荼開展的大背景下,江西宜春市老年大學中外歷史課程嘗試通過黨史專題學習,追尋黨的奮斗足跡,傳揚紅色精神,并充分發揮老干部、老同志的“活黨史”作用,努力讓黨史課活起來,激發老年學員愛國、愛黨、愛家鄉的情感共鳴,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向深里走、往實里去。
一、精心設計課程架構。樹高千丈必有根,江流萬里總有源。黨的歷史不是割裂、分離的歷史,它扎根于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優質土壤,孕育于中國近代社會嬗變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沐浴著時代的血與火,在歷史使命的召喚中應運而生。因此,在黨史課程講述過程中,必須具有足夠清晰的歷史脈絡。宜春市老年大學中外歷史黨史專題課程以《歷史的抉擇——近現代史專題課程(1840-1949)》為題,分三大篇章排布。第一篇章《百年沉浮》,講述中國自進入近代社會以來,在西方文明沖擊下被迫進行的斗爭反抗和社會變革,并通過分析各社會階層、政黨對中國政治的影響及其成敗的經驗教訓,分析為什么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昭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的歷史真諦。第二篇章《道路之光》,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述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前仆后繼、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挖掘共產黨人在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過程中形成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第三篇章《紅色沃土》,以宜春豐富的紅色資源為基礎,講述發生在宜春大地上的紅色史事,闡釋宜春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的地位和宜春人民為新中國誕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通過三個篇章的課程排布,系統梳理了中國近現代史脈絡,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等重要問題,解讀了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勝利密碼,并在家鄉紅色文化的講述中樹立起文化自信的鮮明旗幟,讓老年學員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本文作者在授課
二、深入討論交流分享。生動、深入的黨史學習絕不僅僅是對史實的被動接受,更在于以思促學、以學促學。老年大學的課堂上,從不缺乏學識深厚、見識廣博的“資深學員”,他們當中更有許多親歷這一時代巨變的黨史見證者。為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進一步豐富黨史專題課程的方式內容,課程教師主動與學員互換身份,組織了一場以學員為中心的討論交流會。交流會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今天有怎樣的啟示意義?”“百年黨史勝利密碼是什么?”“應當怎樣傳承好紅色基因?”等問題進行發言,學員們結合所學各抒己見,氣氛十分熱烈。有的憑借扎實的黨史知識為大家分享黨的奮斗歷程和勝利啟示;有的從特殊歷史節點切入剖析黨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有的結合自身家庭背景講述了幼時發生在身邊的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的紅色故事;甚至還有新中國開國將領的遠房親屬,為大家敘說了革命英雄不為人知的生動往事。這一場非同尋常的交流,讓百年黨史在面對面的對話中變得更加鮮活靈動,仿佛將大家帶回到那個風雨年代,目睹了那一幕幕壯麗的篇章。在這樣的交流中,學員們共說黨史、共話黨情、共感黨恩,讓百年相承的紅色基因完成了一次面對面、心連心的傳遞。
三、走進現場感知歷史。穿過歷史的坎坷,總有許多珍貴的事物雖歷經滄桑,但至今依然呈現在人們的眼前,比如紅色遺跡、紅色文物就是那個年代最好的見證者和述說者。在遵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宜春市老年大學中外歷史班組織學員進行自由課外活動,引導學員們走進革命舊址,走進博物館、紀念館探尋紅色足跡。如在宜春市博物館,學員們重溫了湘贛邊秋收起義、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斗爭等在宜春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品鑒了很多珍貴的紅色文物。歷史的聲音在紅色殿堂中久久回蕩,時而如低聲細語輕輕訴說,時而如驚濤駭浪激昂澎湃。在紅色資源的引導下,學員們近距離感知紅色歷史,感悟思想偉力,使得黨史專題課程實踐取得了更加直接、更加立體的成效。
在專題實踐學習中,我們在幫助老年學員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的同時,也切身體會到他們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熱忱關心,以及對知識和真理的渴望。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們一定要更深層次、更接地氣地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社會、奉獻社會的主觀能動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