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東渚實驗幼兒園 季峰嵐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班級是孩子們共同生活、游戲和學習的地方,按照慣例,學期初教師就會圍繞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目標規劃區域布置環境、投放材料,因而區域環境是教師“有準備的環境”。但教師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精力、財力和物力打造的區域環境是否都是孩子想要的?教室的區域布局是否都能與孩子產生互動?提前預設好的班級區域環境能否有效支持幼兒的發展?
帶著疑問與思考,我們開啟了一系列班級區域改造活動——以大班班級區域創設為例,嘗試創設一個幼兒可以主動學習與探索的空間和氛圍,并在不斷嘗試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造屬于每一個孩子自己的“小人國”。

孩子們升入大班后換了一個嶄新的教室,恰巧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實踐探索的機會。大班幼兒的自我思維和獨立意識明顯提升,對于一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同時也敢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把班級區域規劃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們之前,首先要明確孩子心目中的游戲區域是什么樣子?
1.兒童視角下的班級活動區域
孩子們圍繞中心話題“我心目中的游戲區域”滔滔不絕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
琪琪:“我想要一個特別舒服的地方,里面有很多書,還有軟軟的沙發和地毯。”
航航:“區域要多一點,不然我總是選不到自己喜歡的區域。”
樂樂:“區域的玩具和材料也要多一點,這樣大家就不會搶來搶去了。”
小希:“我喜歡畫畫,我希望我們班有一個大大的美工區,里面可以貼上我的畫!”
恩恩:“幼兒園的沙池離我們班好遠,如果能在教室里玩沙就好了。”
……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孩子心中就有一千個班級區域的模樣。通過此次談話活動,我們充分了解了孩子喜歡的區域內容,為區域規劃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區域規劃從教師視角轉化為兒童視角——兒童視角下的班級區域空間寬敞又舒適、材料豐富又多樣、環境自主又美觀。以尊重孩子為前提設計區域環境是一種讓孩子享有多種選擇、獲得更多有益經驗的良好方式。
2.確定區域種類和數量
我們的教室里需要設置哪些區域呢?針對這個問題,孩子們開始調查幼兒園的其他班級,有的孩子一會兒去小班,一會兒去中班,記著記著自己都亂了,還花費了很長時間,結果效果也不理想。
教師:“你們覺得怎樣調查統計又快又好呢?”
亮亮:“我們幼兒園有12個班級,每個小朋友選一個班記錄就好了。等所有班級調查完了再拿出來比一比就知道了。”


聽完亮亮的好方法,大家都行動起來了。但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孩子們又發現了一些問題。
心心:“畫得太滿就看不清楚了,間隔要大一點,可以畫幾個格子。”
靜靜:“言言記錄的就很清楚,他是用橫線隔開的。”
月月:“我在圖畫旁邊標記了數字,一眼就能看出來有幾個。”
經過實地調查、討論分享,孩子們敏銳地察覺出了記錄的一些問題,并發現了同伴好的記錄方法。經統計,每個班級都有7個區域,分別為益智區、美術區、建構區、語言區、科學區、音樂區、生活區。生活化課程就是以幼兒當下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我的經驗”“你的經驗”重合成為“我們的經驗”。經過這次全園大調查,大班的孩子們對區域的個數和種類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要想真正發揮環境的價值和作用,將主動權歸還給孩子是最有效的方法。確定了區域個數后,新的問題產生了:布局圖怎么畫?
孩子們利用周末尋找身邊的布局圖,原來商場、游樂園、小區都有布局圖,而且布局圖上還有標記和文字說明,看起來有點像地圖。
希希:“布局圖就跟設計圖一樣,爸爸媽媽說新房子裝修時也會有設計圖。設計圖有平面設計圖,還有立體設計圖呢!”
小東:“布局圖上要寫出區域的名字,畫出區域的位置。”
樂樂:“但有的字我們不會寫怎么辦?”
小東:“那就用符號表示或者請老師幫忙唄!”
孩子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我們最喜歡的美工區要放在教室中間,這樣一進教室就能看見。”
“你們女孩子喜歡美工區,我們男孩子喜歡建構區,應該把建構區放在教室中間。”
“有的小朋友覺得這樣合適,有的小朋友覺得那樣合適,誰有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我們就采用誰的方案。”
經過一番交流、辯論、投票,孩子們終于達成了共識——共同推選出班里畫畫最好的佳佳小朋友來繪制區域布局圖。在老師的協助下,孩子們完成了第一次區域布局圖。
在這種自發的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教師是活動的促進者。根據大家一同設計的布局圖,我們對班級區域進行了調整,接著孩子們便開始了第一次區域游戲體驗。
孩子們對親身參與設計的區域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很快便融入了游戲活動中。而我作為一名游戲觀察者,迫不及待地把孩子們的實際情況記錄了下來。
1.初體驗之問題出現
“美工區的柜子放在教室中間真礙事,總會撞到人。”
“建構區太小了,我搭好的房子老是被撞壞。”
“今天圖書區看書的人很少。”
“生活區很大,還有很多空座。”
幼兒通過實際的區域游戲體驗,發現擺放在中間和過道的三個區域(美工區、科學區、建構區)容易受到干擾,于是他們決定重新調整這三個區域的位置。
2.聚焦問題:如何調整?
“建構區要大一點,最好是靠在墻角,這樣積木就不容易被撞倒了。”
“圖書區也要靠著窗戶,這樣光線好,我們才能看得清楚。”





“科學區和益智區可以放在一起。”
“美工區的材料柜多,需要靠著墻放,不然容易被撞倒。”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并對活動區域的大小、位置進行了調整。
3.聚焦問題:每次都要重新畫布局圖嗎?是否還有更合適的方法?
“重新畫很浪費時間,貼比較快。”
“可以用益智區的自粘板,區域在哪里就貼在哪里。”
“這個方法好,我們可以隨時修改。”
根據幼兒的討論,我們制作了區域布局自粘板,孩子們把第二次設計的討論結果重新呈現了出來。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在區域規劃的過程中,我們踐行“全參與”理念,相信幼兒的能力,重視實施的過程。幼兒根據設計好的平面圖對班級區域進行了重新設置,并再次展開游戲。
1.再體驗之問題再現
“益智區的小朋友把我們科學區的材料都拿走了。”
“音樂區太吵了,我都不能好好操作材料了。
“建構區的積木都搭到我們看書的毯子上來了。”
幼兒通過實際的區域游戲體驗,發現區域之間存在互相干擾、材料數量不夠等問題,那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2.聚焦問題:如何隔斷?
“書架可以放在建構區和閱讀區中間,這樣就可以把兩個區域隔開了。”
“教室外面的走廊還有一大塊空地,音樂區就放在那里吧!這樣就不吵了。”
“我看見大一班有彩色的麻繩從天花板上吊下來,一直吊到了柜子上,麻繩上還夾了一些繪畫作品和活動照片,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柜子上需要貼一些標記,這樣我們就不會拿錯游戲材料了。”
在教師的協助下,孩子們利用架子、柜子、垂掛物等作為隔斷,重新修改區域布局圖,最終形成了第三次班級區域布局圖。
每個區域成為半封閉式的活動空間,這樣幼兒在游戲的時候就能互不干擾。另外,孩子們商議后決定用圖畫的表征方式為不同區域的材料制作不同顏色的標記,圖文并茂、分類呈現、取放便利。
學前教育專家張雪門先生曾說:“從行動中所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讓孩子設計班級區域環境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通過這次嘗試,我們發現幼兒設計和規劃班級空間環境的潛力是無限的,這雖然花費了較之原來多倍的時間,卻能讓幼兒積累豐富的環境創設經驗,大家齊心協力、反復協商的過程遠遠比結果更有價值。
班級區域規劃已經初步完成,孩子們的游戲還在繼續,調整和改變也在繼續。如,逐步建立班級區域規則,進一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幼兒與材料相互作用,引發和支持幼兒的創造和表達,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我相信,凸顯幼兒主體地位的班級環境能展示教育的品質,有效的環境能支持幼兒的發展、承載幼兒的成長。
我的收獲
1.思想轉變
班級環境的規劃和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注重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將班級環境規劃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再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育目標制訂區域活動規則,讓幼兒成為環境的設計者、實施者、使用者。
2.方法深化
以兒童視角為出發點,嘗試為幼兒搭建一個學習、探究的互動平臺,通過思、研、做、玩四個手段,提供參與深度游戲的機會。思:通過與幼兒對話,征求幼兒的意見,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發現與建議,相互分享經驗;研:根據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如實地觀察、制作調查表等;做:在思、研的基礎上親身投入到區域環境的布置中;玩:通過實際的游戲體驗進一步改進區域布局,使之更加適合孩子的需求。
班級環境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資源,好的班級環境是師幼運用智慧將自己的期待、設想通過視覺形式傳遞的過程。同時,我們要追隨幼兒的發展需求,搭建探究性的學習平臺,幫助幼兒思考,引導幼兒互動,支持幼兒交往,并通過觀察、了解兒童的行為過程,打造“會說話、可活動”的班級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