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娟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傳統媒體及其傳播方式已經逐漸褪去以往的光環,并不斷受到新的新聞傳播方式的沖擊和挑戰。李鐵、王慧、徐鵬所著的《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傳播及其變革研究》一書,透過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發展現狀,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分析其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應用的優勢和對新聞傳播媒體變革的推動和影響,分析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所面臨的問題,最后對新聞傳播的變革與發展方向進行簡要探討;本書立足新聞本質,探尋傳播模式,匯總媒介融合優勢,挖掘新聞價值,形成對新聞傳播的新認識,頗具理論價值,探討了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實現新聞傳播發展的新方向。
立足新聞本質,探尋傳播新趨勢。新聞是最新信息的傳遞,新聞是真實情況的反映,新聞也是有傳播意義的內容。長期以來,新聞都通過各種媒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以客觀真實的姿態,傳遞著世界上各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滿足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傳統紙媒日漸式微,新的傳播載體以嶄新之姿,顛覆新聞傳播的模式,同樣也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新聞體驗。從內容上的豐富多元,到呈現方式上的精彩直觀,再到傳播路徑上的拓寬延續,新媒體推動了新聞傳播的徹底變革。但無論如何更迭變化,新聞的本質不會發生轉變,尋求真相、彰顯客觀也是永恒的追求。本書從新聞的本質、新聞的類型與價值進行探討,逐一梳理了媒介融合趨勢下紙質媒介、電子媒介及新媒體等不同的傳播介質,體現出較強的實時性與適時性。提出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傳播實踐活動應抓住媒介融合時代各類傳播介質的特點,立足新聞傳播的本質與核心,通過深度解讀、全面報道、廣泛傳播等手段,為受眾帶來更精彩的新聞內容。
圍繞傳播要素,實現業務新突破。媒介融合發展是一項新課題。本書在新聞傳播層面,基于各項傳播要素,探尋受眾心理的變化、定位的轉變,并提出了新聞傳播者的專業素質及道德素養要求。媒介融合時代,如果堅守傳統媒體單一、滯后的新聞生產及傳播模式,勢必會帶來受眾的流失。而要在業務層面有所突破,就要徹底轉變新聞工作的理念,在業務層面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聯動創新。在采訪上向受眾靠攏,搭建起與公眾信息交互的平臺;寫作中凸顯網絡特色,契合受眾需求;編輯中圖文并茂,視頻等直觀方式融入,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觀真實;評論中即時互動,全面掌握輿論走勢。無論是依托各類新媒體平臺所展開的熱點搜尋,還是網絡所進行的采訪及信息整合,或是稿件形成過程中的多元呈現,都是為了有效地挖掘新聞深度,彰顯新聞的前沿與新穎,體現新聞的全面與及時。
在新聞各要素升級、各業務突破的過程中,新聞的內容大大拓寬,素材愈加豐富,但要搶占先機,凸顯特色,亦要遵循“融合”的要求。傳統媒體有廣泛的受眾群體,深厚的報道經驗,再加上足夠的影響力和權威性,使得受眾更信賴傳統媒體的報道。新媒體形式,帶來的是新鮮活潑的元素,以及更加多元直觀的呈現,雙向交互的溝通,這些無疑也成為新聞突破發展的方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實現各自優勢的整合,從而推動新聞傳播實現更契合需求的變革。
挖掘新聞價值,開發新聞新資源。本書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理論扎實,內容實用。從新聞的本質特點出發,圍繞融媒時代傳播的新變化,形成新聞業務高質量推進的可行思路。融媒時代,新聞不再是傳統媒體人篩選、報道、傳播才得以為公眾所知悉的內容,新聞生產也不再局限于少數新聞人的專業行為層面,而是呈現出大眾化、全民化的特點。本書探討了媒介融合、互動過程中新聞資源的開發及價值的挖掘,形成了對新聞信息的新認識,為新聞素材來源的拓寬提供了指引。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了通過權威的傳統媒體來獲取更專業、權威的新聞信息,在新聞獲取上是被動的。如今,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更接地氣,更貼近實踐與生活,緊跟熱點,及時滿足了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同時,也提供了第一現場、第一視角、第一時間的新聞信息,為新聞內容的充實提供了可能。因此,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者更應當以包容的心態應對變化,把握需求,帶給受眾更精彩的新聞呈現。
本文系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時代高校融媒體建設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SJB057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常州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