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偉嚴



【摘 要】目的:分析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及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擇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手術的300例手術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全程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應激反應、情緒狀況、護理滿意度、術后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手術用時明顯較對照組更少、更短,生理應激反應指標明顯更低,情緒評分明顯更低,術后生活質量明顯更高,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全程護理應用于手術室患者的護理中效果確切,可以保障手術順利實施,減少術中應激反應,提高患者后續生活質量,且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全程護理;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滿意度
手術是治療諸多疾病的常規手段,手術室是醫院救治病人的核心科室[1]。外科疾病、心血管疾病、婦科疾病、神經疾病、骨科疾病患者想要得到根治,大多需要手術治療。但受到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在圍手術期,患者的機體和精神都處于極為緊張的狀態,尤其是在手術期間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導致對手術效果產生影響[2]。故需要對患者實施適當的護理措施,以減少應激反應,緩解患者身心焦慮,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及滿意度等方面的影響,現做出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手術的300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對照組,男80例,女70例,年齡12歲~86歲,平均年齡(53.26±8.26)歲;兒童患者(14歲以下)25例,成人患者(15歲~70歲)98例,老齡患者(70歲以上)27例;外科手術70例,婦科手術22例,骨科手術35例,心血管手術23例。觀察組,男82例,女68例,年齡11歲~86歲,平均年齡(54.26±8.27)歲;兒童患者(14歲以下)24例,成人患者(15歲~70歲)97例,老齡患者(70歲以上)29例;外科手術72例,婦科手術21例,骨科手術36例,心血管手術21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簽署同意書;均實施手術治療;無手術禁忌癥。排除標準:惡性腫瘤終末期者;嚴重精神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全者;手術禁忌癥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術前于床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手術注意事項告知;術中對患者各項生命指標進行密切監控;術后告知患者術后護理要點,對患者實施藥物護理,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等。
1.2.2 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期全程護理:①術前護理:患者在患病后通常會由于缺乏對疾病的了解和對手術的恐懼處于焦慮及不安的情緒下,在術前會存在暴躁、失眠、緊張的現象,部分患者的血壓、心率、血糖會處于異常水平,加大手術麻醉難度。護理人員需要對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分析,實施相應的術前護理手段。對于由于擔心手術效果而情緒低落的患者,需通過講解成功案例等形式增加其治療信心;對于擔心手術費用而出現焦慮情緒的患者,需通過講解醫保報銷政策的方式來減少其心理負擔;對于不了解疾病知識而出現恐懼情緒的患者,需通過簡單易懂的語言結合視頻動畫、人體模型等工具向患者講解其所患疾病的發病機制、病情、手術方案、手術流程、手術風險來增加其對手術和疾病的了解,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在飲食方面,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一日三餐進行合理安排,指導病人在術前清淡飲食,于手術前8 h內禁食,術前6 h內禁水,保障手術可以順利實施。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并向麻醉科醫師匯報。②術中護理:病人在進入手術室后大多會存在緊張、不安、孤獨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主動和其溝通,核對病人的姓名、床位、病區及手術部位。密切監護生命體征,對于血壓升高的患者需要平復其緊張情緒。實施適當的保暖措施保持患者體溫,對局部麻醉患者需幫助其擺放正確的體位配合手術。準備各類手術器械,做好手術準備工作;手術過程中如果出現異常指標需要及時報告醫生,做出相應處理;手術完畢后對手術器械、物品進行清點,觀察患者狀態,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后轉運回病房。③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控患者生命指標并做詳細記錄,觀察患者精神狀態,對于疼痛程度強烈的患者需要予以鎮痛鎮靜藥物進行干預。對需要應用引流管的患者需要告知患者家屬護理方法,避免發生脫落和彎折。對于需要長期臥床的患者需要實施加強護理,避免產生壓瘡等并發癥。保持病房環境整潔,通風,自然光線柔和,每日對病房進行消殺,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告知患者在術后6 h內禁食禁水,待肛門排氣后方可禁食。術后飲食需從流質食物逐漸過渡到普食,避免食用油脂重、辛辣等不利于手術切口恢復的食物。告知患者手術效果,鼓勵其保持樂觀心態,盡早下地鍛煉促進身體機能恢復。
1.3 指標判定
1.3.1 手術情況:比較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
1.3.2 應激反應:比較心率、舒張壓和收縮壓。
1.3.3 情緒狀況:采用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進行評價,分值和情緒狀態呈反比。
1.3.4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形式進行評價,總滿意為非常滿意和滿意之和。
1.3.5 術后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進行評價,分值和生活質量呈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300例手術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較對照組更少(P<0.05),見表1。

2.2 300例手術患者應激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2.3 300例手術患者情緒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情緒評分明顯更低(P<0.05),見表3。

2.4 300例手術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5 300例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手術是治療諸多疾病的常見的手段,具有創傷性、應激性等特點。在患者情緒、精神狀態、機體疼痛等因素的影響下,腎上腺皮質功能、丘腦下部亢進,會使兒茶酚胺、皮質醇等指標水平上升,使得患者生理和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心率和血壓升高,不利于手術的正常開展[3,4]。在圍手術期需要對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手段來減少應激反應,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和手術效果,對于預后有積極影響。
全程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倡導以人為本的概念,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個階段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護理服務[5]。在術前階段,患者通常會處于焦慮及不安的情緒下,出現心理應激,加大手術麻醉難度。護理人員需要對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分析,實施相應的術前護理手段。在飲食方面,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一日三餐進行合理安排,指導病人在術前8 h內禁食,術前6 h內禁水,保障手術可以順利實施。在術中階段,病人在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需主動和其溝通,核對病人的姓名、床位、病區及手術部位[6]。密切監護生命體征,對于血壓升高的患者需要平復其緊張情緒。實施適當的保暖措施保持患者體溫,對局部麻醉患者需幫助其擺放正確的體位配合手術。在術后階段,需密切監控患者生命指標并做詳細記錄,觀察患者精神狀態和傷口狀態,避免并發癥[7]。保持病房環境整潔,通風自然光線柔和,每日對病房進行消毒,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告知患者手術效果,鼓勵其保持樂觀心態,盡早下地鍛煉促進身體機能恢復[8]。本研究通過對300例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情況進行觀察,發現通過全程護理的患者手術時長和術中出血量明顯較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更短、更少,心率、舒張壓、收縮壓指標明顯更低,情緒評分明顯更低,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更高,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表明了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而言是有效的護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情緒,減少術中應激反應,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綜合上述觀點,將全程護理應用于手術患者的護理中效果確切,可以保障手術順利實施,減少術中應激反應,提升患者后續生活質量,對提高護理滿意度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榮榮,楊秀菊,李秀敏.全程護理質控在冠心病介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4):88-90.
[2] 劉水英.全程護理干預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75):78,81.
[3] 高霆,安陽.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性及滿意度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8):286-287.
[4] 陳灶華,周瓊.分析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性及滿意度的影響[J].智慧健康,2019,5(16):125-126.
[5] 陳穎輝.保溫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及滿意度的影響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9):136.
[6] 楊懷霞,張源源,楊倩,等.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性及滿意度的影響探究[J].心理月刊,2019,14(7):32-33.
[7] 張楚華,余秀迎,李德華.全程護理干預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在學齡兒童斜視手術的應用價值[J].貴州醫藥,2019,43(1):146-149.
[8] 徐娟.全程護理對手術室患者術中應激性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