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前程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法律基礎、法律意識,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習慣和心理品質,意義重大。教師應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輕松快樂地接受核心素養的滲透,運用適當的教學措施讓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思政教學;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施策略;
引言
2019年3月18日對思政課教師來說是個永遠值得記住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思政課教師既是鼓舞又是鞭策。此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正如一場及時雨,為思政課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開創了一條寬闊的大道。面對國家空前的重視思政課建設,如何抓好思政課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每個思政課教師面前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一、思政教師的使命擔當
思政教師的使命擔當,首先,要善于挖掘。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本地的思政資源,挖掘中學生的思政知識和能力。要做好這一點,需要我們提升思政理論知識水平,深化對教材的研究,要有敏銳的思政嗅覺,了解本地文化,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對小學、初中和高中思政課程有所了解,了解小學送上來的是有什么思政基礎的學生,了解要為高中輸送怎樣思政水平的學生,也就是要做好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的研究。其次,要講好故事。筆者認為,要上好一節學生喜愛的思政課,最重要的還是要講好故事。而要講好故事需要創設適合學生的情境,與時俱進,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不拘泥于課本內容。此外,還要有溫度。歷史是有溫度的,思政課更是有溫度的。能讓學生感受到情感,這個故事才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再次,要有創新和擔當。新時代的思政教育使命,作為一名思政教師,舍我其誰?我們要做立德樹人的擔當者、引領者和領跑者,加強研究和創新,不斷結合時事,深植紅色基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二、挖掘名人事跡資源融入課堂教學
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引導。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名人典故作為教學導入,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家國情懷。比如,在教學民族精神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名人事跡解釋家國情懷,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鄭成功收復臺灣等,這些典故能夠拉近學生和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感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感。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該如何做才能夠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這一方式帶領學生思考,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并非要做大事才能夠弘揚民族精神,做好自己身邊的小事,也能夠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學習體驗
做好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可以解決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同時還會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這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了重要的支持。例如,在進行“維護祖國統一”的教學時,我在課堂上組織了一次課題討論,討論的內容是“兩岸關系”。在討論過程中,我會為學生播放我所收集到的關于臺灣政客、工商界人士以及百姓的視頻資料,然后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進行判斷和思考,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引導,他們的獨立思維、表達能力還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這對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四、把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到生活當中
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真實的案例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主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于生活中常見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得到相應的了解,擴大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儲備。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學習環境最好是無拘無束的,這樣可以讓學生獨自加入團隊討論,積極進行思考在討論組中發現的問題,并自己獨立地去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違法犯法的例子,這些例子有些是讓人難以忘記的,有些是確實不容易被發現的,我們要用明亮的雙眼,去找到、發現這些案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并且在筆記本上做出相應的總結,總結之后對其進行反思,反思以后面對相似的事情,我們應該怎么做,怎樣做才能夠去避免觸犯法律法規。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時刻都提醒自己,吸取這些案例的教訓,不去做那些觸犯法律的事情,做一個知法守法、維護法律的好公民。
五、走出課堂,進行社會實踐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授知識固然重要,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這一措施比創設情境與生活進行聯系的方法更加深入實際,使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教師還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團體,讓具有不同長處的學生組合到一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增加團隊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另外,教師在進行實踐活動選擇時,要選擇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符的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提升思政課課堂教學有效性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方法,只有不斷地探索與創新,找到適合學生最佳的教學方式,才能提升教學效果與境界。在新的課程理念和核心素養下,引導學生自信地學習,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展現課堂教學的內在魅力與生命力,使課堂教學向美而生,達到有效性與實效性的完美統一。
參考文獻
[1]黃財洋.小課堂里的“大思政”——“互聯網+”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J].文理導航(上旬),2020(09):68+70.
[2]朱小超,張德明.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初探——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1):70-73.
[3]姜玲.思政育人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J].吉林教育,2020(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