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英
摘要:在世界不斷進化歷程中,西方的教育思想逐漸滲入社會的發展下,我國的古詩詞地位更為突出。在初中的語文資料中古詩詞的比重在新課程的標準下有所增加,對母語教學的看重,同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所以說,古詩詞是文學進展的轉折點。怎么更好的了解古詩詞,學會對古詩詞的欣賞和領悟,提高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對美的認知,當今已經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要之一。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方式
引言
在初中時段,老師要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認識觀進行培育和塑造,而古詩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假如在教學過程中能融入古老的文化教育,那可能是一本萬利的效果,既加強了內容和作用。所以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老師要綜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運用創新的方法,進行對學生的古詩詞教學,進而讓學生把握不一樣的古詩詞鑒賞技巧,來提升古詩詞鑒賞教學質量。
一、古詩詞教育的必要性
古詩詞是初中學習知識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寶物,還是先人留下來的典雅文學,更是對藝術的一種傳承,到此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了,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古代文化表達感情一種方法。初中古詩詞教育是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能更深入的了解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和古代詩人寫作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很多學生遭到考試的干擾,讓學生認為學古詩詞就是為了考試,原本在語文教育中加入古詩詞不光是為了應付考試,主要還是讓學生了解古詩詞的的文化,讓學生了解歷史熱愛文化。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因此學校與教育部門要變換新的教學理念,從而提升學生的古詩詞教學質量。中華文化已經逐漸走向世界,國家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文化的傳承,在初中語文的教育中重點是在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山水寫實的古詩詞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本來古詩詞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國家歷史和文學賞識能力,也是提升文學素養的一種方法。
二、古詩詞鑒賞策略
2.1 綜合實踐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教學和學習是要相互融入到社會實踐中的,這樣才可以激勵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自身成長的熟練度出現在性格差異化較大,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方法,抉擇制定和學生的發展來設計教學。譬如在學習《使至塞上》一文中,老師要對學生講述王維當時所處的環境和背景,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入場景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就是像《龜雖壽》一課中,老師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誦讀,富有激情的語調讓學生體會到詩人情懷,要為朗讀的學生創造意境。除此以外,每一篇古詩詞中都有名句,老師要教會學生賞析名句,體會到詩詞的美好,收獲情感。
2.2 設立情景,感悟意境
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老師如果用傳統方式來教學,會對培育學生的文學素養有所限制,而且鑒于初中古詩詞的數目較多,容易讓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產生厭煩感。所以為了阻止這些情況的發生。老師可以運用情景演繹的方式來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之美,從而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例如,學生在學《過故人莊》時,通過作者的語言感受到了作者拜別好友的過程,也描寫出了十分美好的田園生活,表明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喜愛之情。老師在講解古詩的時候,可以把書中的情景作為引導內容,然后隨機挑選幾位同學進行演繹。在這之前,老師需要讓學生提前去尋找有關的資料,了解相關背景,譬如;“夕陽下”,“斷腸人”都是什么意思。老師用這樣的情景演繹出來,有效培育學生的古詩文興趣,努力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同時在感悟古人的熱情,也能感受到詩詞的意境之美。
三、鑒賞古詩詞的解讀及教學探究
3.1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古詩詞鑒賞
在初中教學課堂上,以學生學習為主體,老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在具體的古詩詞鑒賞中,老師要細心觀察學生聽課的反應和反饋,用學生的表現來選擇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調整,來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師講述古詩時選擇相似的作品,進行講解,進而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能舉一反三,進而加深學生對古詩的印象。
譬如筆者經常以生活中的感情和古詩詞的中心思想相匹配,換位思考一下,以學生的思想和想法進行交流,進而明白了學生的感情,這樣才能使學生正確認識古詩詞的意境,進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提升文學素養。例如學習的《水調歌頭》,老師讓學生回憶每年的中秋和家長一起吃團圓飯的景象,一起討論親戚歡聚團圓的氣氛和感受。緊接著,導入相關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意境,最后在走進課文中更深層次的解讀作者的每一句感受和意境,掌握古詩詞的內涵。
3.2 幫助學生進行整合,強化對古詩詞的感悟
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應該運用更重要的辦法,比如積累經驗,整合和概括等方法,逐步加深學生的記憶,并把古詩詞的感受,轉化為自己的感受,如果在梳理過程中沒有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協助,那么學生就會出現一邊學,一邊忘的情況,容易混淆知識。此外老師還需要關注學生會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培育學生要從個性出發,用多元化的模式豐富古詩詞教學,突破意境,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古詩詞鑒賞能力。
比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為例,看如何把握基調的,文中有很多描寫景色的句子,需要學生進行整合和積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者用古老的寄情以物的方法,把“枯藤、老樹、昏鴉”等詞語,勾勒出一幅深秋的圖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事物所表現的特點,都帶有鮮明的特點,有和本來不相關的事物,在荒涼的秋色中又形成了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圖。而這首詩表達地是物鏡和心境精密結合,詩人身居異鄉的寂寞悲壯之情。
結束語
以上所說,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珍寶,當老師一定要發掘詩歌對學生心靈的開發,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作為目標。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借鑒,洋為中用。要把握詩詞的內涵,把它們的涵義和現在的價值觀嚴密的結合起來,將中華文化塑造成新時代的瑰寶。
參考文獻
[1]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J]. 白麗娜.? 中國校外教育. 2013(20)
[2]品誦·欣賞·感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J]. 李芳.? 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