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璇 董諾妍 仇越
關鍵詞:政治素養;政治思維;思辨;信息化
一、摘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大學生身處信息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浪潮,越來越多的信息獲取渠道面向大眾敞開,供大眾選擇。其中,青年人群所處大浪潮的前鋒,所受的影響最大。
但試問:這種新型的多元的信息攫取方式是否能夠幫助青年人獲取更有效的時政信息?是否能夠讓青年群體更好地了解時政?是否能夠提升青年人群的時政敏感度?在娛樂板塊大幅度增值的今天,各大網絡平臺的頭條都由娛樂花邊新聞占領,其中的炒作、虛假、博眼球數不勝數。反觀先進的政治經濟信息被擱置在一邊,鮮有問津。
而經過大數據的智能篩選,現各大平臺都選擇投其所好,從而更少的時政信息出現在青年人群的視野里。導致青年人群滿足于快感新聞,沉溺于自己的“興趣”中,這種網絡的“刻板印象”“量身定制”,使得青年人群更難破圈,去接觸認識更廣闊的領域。
大學生在這種娛樂新聞漫天飛的大環境下,慢慢喪失了對國家政治,世界態勢,客觀獨立的思考批判能力。對世界的發展變化也大多是隨波逐流,個人思維很容易被炒作媒體帶離軌道。為引領青年人群走向正確的有深度的時政新聞,扭轉現狀,進而提升青年人群的思辨能力,此項目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向青年人群投放大量問卷以收集數據,借以分析大學生對時政信息的獲取的方方面面。
二、項目開展的意義
此次項目研究的目的是在探清當代大學生時政信息獲取途徑的基礎上,對于信息獲取的內容分類,對各類時政信息的數據整合和分析,從而為大學生對于各種信息渠道的選擇提供建議,增加大學生對于時政信息的讀取利用效率,增加大學生對于社情和國情的了解,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讓更多大學生對于政治社會財經等高層次文化的有著關注,從而促進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加強學生思政類教育,塑造學生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政治立場,理性獨立的政治思維。
三、項目所研究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社會對解讀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越來越重視,關注國內外大事,及時了解社會動態,掌握時代信息,培養當代大學生快速有效地獲取和解讀時政信息,已經成為思想品德教師培養學生的重要任務。
(一)關于大學生獲取市政信息渠道的調查結果
不論是從社會現有相關調查問卷的數量來看,還是高質量期刊關于該類問題占比來看,大學生對于時政信息的研究切入點多在于信息獲取的關注度上,卻較少涉及到對于信息來源渠道的研究。我組認為,掌握大學生獲取的渠道可以影響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政信息的發布方可以以此為可靠的參考,進而進行有效的消息推送,幫助更多大學生及時高效地掌握所需信息,有極大的社會意義。
我組成員通過線下隨機采訪與線上問卷結合的方式調查得出,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會依靠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獲取,占比第二位的渠道為學校的信息欄。線下采訪的過程中,我組成員發現,文史類專業為強項的高校對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時政宣傳力度要強于理工、財經類高校。
(二)關于大學生獲取的內容的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顯示,在三大類市政信息中,大學生對于時事新聞關注較多,緊隨其后的依次為重大會議及文件、習近平系列講話。究其原因,三者中,時事新聞趣味性較大,對學生群體的吸引力也強于兩者。線下采訪中,我組成員了解到,很多學生都認為講話內容專業性較強,平時也只是會在思政課上老師的解讀下學習了解,自己平時不會去主動關注。這一調查結果一方面說明了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對媒體工作者在增強時政信息趣味性、簡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你對目前信息傳媒的要求”問題中,占比較大的選項為對媒體信息真實性、直觀性的展望。
(三)時政信息的獲取給大學生帶來的影響
問卷調查顯示,學生獲取時政信息多數是為了消遣,對于部分大三大四中行將畢業的學生來講,了解時政信息有助于其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其將來的就業做準備。信息是生活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信息的獲取對于任何一個群體都不可或缺。及時了解更新大學生對時政信息的利用,有助于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塑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長遠來看,關注時政信息有助于開闊我們的學識,增加我們對象牙塔外世界的了解,放眼世界風云,緊扣時代脈搏。
四、總結
自從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以后,互聯網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國家與國家的空間距離前所未有的急劇變短,關系也日益的密切,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夢想。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全球每天每一小時每一秒都在上演著各種各樣的事情,龐雜的信息似乎與快節奏的生活差生了強烈的沖突,到底我們還有沒有時間來關注這些時事政治?每天準時準點播放的新聞聯播到底還有多少人愿意去看?每天被娛樂新聞包圍的微博還有沒有人注意其中摻雜的國家政要?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更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五、解決方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了,中國人越來越受到世界的尊敬,但我國的發展也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大學生肩負歷史責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將自己的發展與祖國的命運結合起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結合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點滴小事做起,從了解每一天的新聞開始,只有我們每天關注時政信息,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才能更好的努力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
據調查,截至2020年3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8.96億,可以說,人們不再大范圍的從報紙電臺獲取時政信息,更多的是選擇從各大網絡平臺中獲取“爆點”。所以,網民作為當今網絡社會的主要參與者,他們自身素養的高低,尤其是政治素養的高低將會對我國今后的政治發展、民主發展等產生重大影響。因此,不僅網絡時政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功能,大學生更要自主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豐富自己的學識素養。提高自身的網絡政治素養,其意義不只是簡單地提升大學生的輿論表達能力,還在于提高他們自身對信息的判斷與選擇能力。在龐雜的媒介信息面前,提升受眾自身的選擇、批判、使用能力,成為構建健康媒介生態必不可少的一環。此外,網絡社會具有媒介與社會的雙重屬性,大學生作為網絡媒體的基本角色,也表現出了現實社會屬性,可以說,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是大學生素養的一部分,因此,在網絡社會選擇、批判、使用信息的過程中,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傊?,作為一名大學生理應積極瀏覽網絡時政新聞報道,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讓時政新聞“活”起來,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對大學生獲取信息途徑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2017.
[2]蔣研川,肖鐵巖,凌曉明.大學生時政信息來源選擇與利用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001):145-150.
本項目受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202111047104。
作者簡介:陳宇璇(2002),女,漢族,大學本科,天津市,大學生時政信息獲取途徑調研;董諾妍(2001),女,漢族,大學本科,河北省,大學生時政信息獲取途徑調研;仇越(2002),女,漢族,大學本科,天津市,大學生時政信息獲取途徑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