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鵬,李金鳳,鮑 蕾,鐘 惠
(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麻醉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目前在麻醉藥物及麻醉技術的不斷更新下,無痛胃腸鏡、內鏡、無痛分娩以及纖維支氣管鏡等無痛技術得到了大量的應用,不斷造福于臨床中,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感[1]。且在大眾對醫療舒適度要求不斷提高的狀態下,多數患者在臨床診療階段行無痛干預,所以無痛技術得到了更多關注。不插管全身麻醉的實施,不僅僅能夠有效阻礙纖維支氣管鏡診療階段中,患者因咽喉部被反復刺激后,導致的嚴重惡心嘔吐感,且提升了患者檢查階段的適應度和舒適度,對消除患者恐懼心理,緩解不良情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為手術人員提供了更為安靜和安全的操作環境,有助于手術順利實施,且簡化了繁瑣的手術程序,縮短手術費用,保障了手術安全。所以就目前而言,如何科學優化靜脈全麻藥物的組合,發揮不同麻醉藥物之間所具有的關聯性,降低麻醉并發癥發生率,是當前臨床醫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地佐辛是κ 受體激動劑,也是μ 受體拮抗劑,具有起效快的優勢。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將分析地佐辛在不插管全身麻醉纖維支氣管鏡診療的實施價值。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間我院接收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共計120 例,以隨機數字表法的形式,均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60 例。
實驗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區間21~54歲,平均年齡(44.27±1.53)歲,住院時間在2 ~17 日,平均(3.69±0.51)日;常規組: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齡區間22 ~53 歲,平均年齡(44.38±1.42)歲,住院時間在1 ~16 日,平均(3.78±0.52)日。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組間無差異性(P>0.05)。
入選標準:①簽訂麻醉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等同意書;②精神正常;③存在呼吸系統疾病,需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排除原則:①呼吸功能障礙;②心力衰竭;③精神疾病。
在治療前所有患者需禁食禁飲≥8 h,在檢查前行2.00%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3676;生產企業: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5 mL 霧化,噴進患者的咽喉位置,建立靜脈通道,經鼻面部給氧,氧流量根據術中的血氧飽和度及時調控,檢查階段行仰臥位。
常規組行丙泊酚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0115;生產企業: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1.5 mg/kg 靜脈推注,而后行密閉性面罩給氧,保持患者在自主呼吸階段,等到睫毛反射消失后,經鼻放置鼻咽通氣管道,將Y 型螺紋管連接給氧。
實驗組在應用丙泊酚注射液前,肌內注射地佐辛(國藥準字:H20080329;生產企業: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5 mg,檢查前15 ~30 min 肌內注射。
統計患者術中的心率和血壓等各項臨床指標,記錄操作和術后觀察時間,評定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麻醉階段:常規組心率快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平均動脈壓高于實驗組,組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心率、血壓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 心率/(次?min-1)平均動脈壓/mmHg實驗組6071.53±0.57115.45±3.65常規組6087.28±1.52131.59±4.91 t 75.152120.4345 P 0.00010.0001
實驗組手術操作用時(14.07±0.84)min 短于常規組(17.83±1.48)min,兩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t= 17.1144,P= 0.0001)。實驗組術后觀察時間(15.57±1.43)min 短于常規組(23.48±3.1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17.8522,P= 0.0001)。
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vs 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實驗組插鏡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可喚醒用時多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留觀時間多于常規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丙泊酚注射液用量高于常規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項臨床指標(± s)

表3 各項臨床指標(± s)
組別 例數 插鏡時間/h可喚醒用時/h留觀時間/h丙泊酚/(mmol?L-1)實驗組 60 7.78±3.22 6.91±1.69 28.05±4.85 172.12±52.08常規組 60 8.31±3.59 6.28±1.52 24.28±6.22 166.45±67.26 t 0.85122.14693.70240.5163 P 0.39630.03380.00030.6066
纖維支氣管鏡實施于臨床中,主要是經過嘴部或者鼻部,放置在患者下呼吸道后,用于進行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病變的觀察記錄[3]。常規纖維支氣管鏡技術在應用中,多實施局部麻醉或表皮麻醉處理,檢查階段患者會因憋氣和嗆咳等明顯副作用,造成患者出現焦慮、恐懼、逃避等嚴重不良心理情緒,不僅影響醫師正常操作,造成聲門的緊閉以及循環異常激烈從而終止檢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有相關數據證實,在無痛纖維支氣管鏡的大量應用下,從根本上降低了不良反應,手術操作更加順利,滿意度提高更顯著[3-4]。所以如何在保障患者能夠自主呼吸的前提下,還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安全度和舒適程度,縮短檢查后患者的蘇醒用時,提升麻醉蘇醒質量,是目前麻醉醫師需要主要關注的問題,因此科學選擇麻醉藥物,規避上述缺陷是本文研究重點。
在近幾年的研究中,靜脈全身麻醉方式被應用于全身狀態良好的患者中,這一方法能夠通過麻醉藥物的應用,讓患者在短時間內消除意識,達到控制疼痛的價值,也有大量數據認為可以將氯胺酮復合丙泊酚,應用于麻醉中,但是氯胺酮的不良反應較高,因此不適用于臨床中。也有研究判定[5],應用咪達唑侖—芬太尼以及丙泊酚,可以完成年齡跨度較大的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麻醉,這一方法可消除患者的不良反應,對嗆咳的反射進行控制,確保操作的成功完成。同時也有一定的數據證實,丙泊酚復合小劑量舒芬太尼也能達到較明顯的麻醉效果。因此目前應用的麻醉方法均是應用丙泊酚復合小劑量阿片類藥物,或聯合局部麻醉形式,所進行的纖維支氣管鏡麻醉。地佐辛是一種苯嗎啡烷類衍生物,作為阿片類激動—拮抗劑,其鎮痛效果比較明顯,并且對呼吸抑制比較微弱,可以降低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
本文研究中,實驗組手術操作、術后觀察、插鏡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可喚醒用時多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留觀時間多于常規組(P<0.05)。說明對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在行丙泊酚的基礎上加行地佐辛鎮痛,可保持生命體征的穩定,提升麻醉的安全度,且縮短手術時間,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有關鍵指導作用。對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行丙泊酚+地佐辛,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行地佐辛聯合丙泊酚,可提高臨床安全性,縮短手術時間,這對于臨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