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霞
(南京明基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婦產科 江蘇 南京 210019)
盆腔臟器脫垂屬于婦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盆底支持組織薄弱,造成盆腔器官下降移位引發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異常的現象[1],主要以外陰部塊物脫出為主要臨床表現,伴隨或不伴隨排尿和排便異常、炎癥及外陰部出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夫妻關系。盆腔臟器脫垂主要是由于易感因素、誘發因素、促發因素、失代償因素等導致的,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分泌物異常、站立過久或勞累后腰骶部酸痛或下墜感嚴重、陰道塊狀物脫出等等,影響患者預后及身體健康[2]。臨床中一般針對盆腔臟器脫垂患者實施盆底重建術治療,手術中有效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分析盆腔臟器脫垂患者行盆底重建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有效性,南京明基醫院針對收治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76 例展開了護理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選取南京明基醫院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實施盆底重建術治療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76 例,隨機分成兩組。參照組38 例患者中,年齡52 ~79 歲,平均年齡(69.79±3.56)歲,病程2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為(4.56±1.17)年,其中子宮脫垂患者10 例,陰道后壁脫垂患者12 例,陰道前壁脫垂患者16 例;研究組38例患者中,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9.83±3.62)歲,病程3 個月~12 年,平均病程為(4.62±1.26)年,其中子宮脫垂患者11 例,陰道后壁脫垂患者13 例,陰道前壁脫垂患者14 例。本次觀察收治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符合“盆腔臟器脫垂”的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均符合盆腔重建術的治療指征,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參與。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基礎性的術前檢查護理、術前準備、術后生命體征指標的監測、癥狀護理及用藥指導等護理措施。
研究組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術前結合患者年齡、身體素質、文化程度及對于疾病的了解程度等為患者實施一對一的講座、發放健康手冊、PPT、一對一問答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具體包括疾病健康知識、發病機制、臨床癥狀、盆腔重建術的治療過程、術后注意事項及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等等,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和了解,強化患者手術治療的配合度。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在術前為患者開展心理評估,并結合患者的心理評估結果實施術前放松疏導、音樂放松、談心放松、深呼吸、正性暗示等等心理疏導。并叮囑患者家屬在術前多給予患者鼓勵、支持和陪伴,尤其是患者丈夫,促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2)術中護理干預:手術治療中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體位及科學的麻醉方案,要求整個手術操作在無菌操作的原則下開展,及時配合醫生做出各項護理配合。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在手術中開展隱私護理、安全護理及保暖護理等等方案,強化患者手術治療中的舒適程度,減少術后躁動、寒戰等的發生,提高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術后護理干預:手術結束后除了密切的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之外,還應對會陰窗口滲血情況、陰道流血情況等等進行仔細的檢查,手術后在患者陰道內實施24 h的無菌紗布卷壓迫止血操作,將紗布卷取出時注意觀察創口是否存在出血表現及陰道的異常情況,主動詢問患者是否存在肛門下墜或不適感。妥善的固定患者的尿管,并維持導尿管的通暢程度,手術后一般留置導尿管時間為3 d 左右,為患者實施一天兩次的會陰消毒處理,在拔除尿管之后指導患者多飲水、多排尿,并通過熱敷小腹和聽流水聲音誘導患者排尿。為了預防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護理人員應在術后嚴密監測患者下肢狀態和膚色、主觀感受等等,術后6 h 為患者實施定時的翻身操作及屈膝運動,指導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下肢按摩的干預,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此外,手術后叮囑患者家屬實施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軟食-正常飲食的過度,并堅持以高纖維、高蛋白、低脂肪和低鈉等飲食原則進行干預。叮囑患者丈夫術后3 個月內禁止盆浴、性生活、劇烈咳嗽和干重活,減輕腹壓的增加。手術后一旦出現任何不適或疼痛、便血、排尿異常等表現應立即回院就診。
對比兩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護理后的術前焦慮評分、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的差異。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焦慮評分、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干預后的術前焦慮評分、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干預后的術前焦慮評分、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組別 例數 術前焦慮評分/分術后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研究組 3862.13±3.335.26±1.509.05±1.17參照組 3869.63±3.457.15±1.4912.01±2.13 t 9.6425.5117.508 P 0.0000.0000.000
研究組干預后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盆腔重建術主要是通過預先剪裁聚丙烯網片系統,通過網片代替受損的盆底筋膜組織,經陰道分別加固陰道直腸隔、盆底筋膜及膀胱陰道周圍韌帶,修補過于松弛的組織,懸吊子宮,對盆底組織結構進行重建[4]。
針對盆腔重建術治療的患者開展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以往的基礎性護理干預中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手術效果,為手術做好充分的準備,但卻無法很好的預防術后并發癥現象的出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主要是指在盆腔臟器脫垂患者開展盆底重建手術治療的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實施的一系列個性化、預見性和高效的護理對策,最大程度上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緩解患者術前的焦慮和緊張情緒[6],提高患者的手術治療配合度與依從性,促使患者術后早期排氣,減少尿路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及尿潴留等并發癥現象的出現,促進患者預后,增進護患之間的互動溝通,強化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7]。本觀察結果顯示,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研究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護理干預后的術前焦慮評分、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相對于實施基礎性護理干預的參照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來說明顯更低或更短,且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相對于參照組患者來說顯著更高,說明對開展盆腔重建術治療的盆腔臟器脫垂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有效性較高,這一結果與林惠端[8]在研究中報道的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盆腔臟器脫垂患者行盆底重建術的圍手術期護理的有效性較為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