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心棟饒鴻來
(1.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2.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浙江 麗水 323000)
2017年十九大部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2019年出臺《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進一步推動健康養生、體育健身、運動康復、健康旅游等多樣化服務開展,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增進全民健康。康養小鎮作為健康產業高度聚合與集“衣食住行游娛購康”于一體的功能載體,是康養旅游蓬勃發展的產物[1]。現階段,國內對康養小鎮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于康養旅游發展和特色小鎮打造,探索森林康養、洞穴康養、氣候康養等旅游類型[2,3];根據區域特色資源打造農業、文化、森林、康養等主題小鎮[4,5]。康養小鎮與康養旅游、特色小鎮相互聯系且存在差異。康養小鎮是康養旅游從走馬觀花式過渡到專項休閑度假旅游階段,形成的以康養為主題的旅游特色小鎮,易出現定位同質化、缺乏特色產業、功能載體布局零散、資源整合度低等問題[6],而小鎮康養價值識別和主題確定等作為直接關系小鎮產業發展、空間布局、體制機制等持續發展動力形成的頂層設計,是增強小鎮特色突破口,但相關研究尤為不足。
康養小鎮更強調生態友好、自然友好和優質生態空間對人體健康的促進作用[7],自然條件是其選址的決定性因素,康養資源是其發展的基礎,資源類型分類和劃分是規劃研究的基礎課程,決定其重點開發方向[8]。而生態、產業、人文作為反映自然和人類活動作用在地表所形成的資源空間組合,在人為干預和科學引導下,資源空間結構轉型有利于促進小鎮范圍內產業合理布局和重點發展戰略制定。因此,通過康養價值識別和主題確定對小鎮內生態稟賦、產業發展、人文底蘊資源的結構優化和整合利用[9],可引導小鎮內功能劃分、資源利用、產業發展等開發利用方向,推動產業聚合并突出發展特色。
本文以麗水市生態康養小鎮規劃為例,在空間整合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比較優勢分析,分析優勢資源、發展契機及特色要素,定位小鎮市場競爭優勢;基于康養小鎮生態稟賦、產業發展和人文底蘊等,識別資源康養價值,提取發展優勢并整合資源特質,探尋康養資源利用方向;秉持差異化、互補化原則,挖掘出能反映當地特色,符合市場需求,且具有競爭優勢的主線,塑造小鎮康養形象,不僅有利于消除麗水市內同質競爭,而且可以進一步突顯麗水市生態康養特色,從而增強麗水市康養小鎮的市場競爭力。
麗水市域山地廣布,山地區域占比高達88.42%,以“九山半水半分田”聞名。在長三角范圍內對相關城市較高海拔山地資源進行比較,長三角地區600m及以上山地資源浙江省所占范圍最廣,其中麗水占比達36.31%(位列第2溫州占比為11.19%);在海拔1000~1200m和1200m及以上區域,麗水占比分別達57.81%和65.71%,具有顯著山地資源優勢。有研究表明,相較于平原和高原地區,500~2400m亞高原輕度缺氧環境有利于提高人體代謝和免疫能力[10],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11],而麗水山地以位于康養適宜范圍內的中山地貌為主,在長三角范圍內擁有得天獨厚的山地生態康養資源優勢。其生態氣候在休閑養生適宜性方面,氣候指標占優,生態指標領先,全年有11個月適宜休閑旅游度假,人體舒適度高[12],氣候養生優勢明顯。麗水是甌江、錢塘江、飛云江、靈江、閩江、交溪等6大江河的源頭,水資源不僅豐富,同時水環境優勢顯著。麗水森林覆蓋率高達82%,在全國地級市之中僅次于吉林省白山市的83%,生物多樣性突出,物種豐富。簡而言之,麗水具有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生態康養功能優勢突出。
人文底蘊承載了一個地區自然、歷史、社會、經濟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在層嶂疊巒的地理環境和物殷俗阜的人文環境中,山地居民為適應山地環境形成了獨有的耕種方式、生活習慣和民俗節慶等社會文化,歷經1400a有余歷史沉積,傳承至今形成了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的區域文化。麗水市是首個地市級“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共有各類民間藝術558項,其中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慶元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二十四節氣遂昌“班春勸農”等3項入圍世界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畬族“三月三”等18項入圍國家級非遺名錄;97項入圍省級非遺項目名錄;254項入圍市級非遺項目名錄,擁有全世界最古老拱形水壩、首批世界排灌工程遺產通濟渠,人文資源位居全省前列。同時,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一個畬族自治縣,其手工藝、醫藥、習俗、語言、歌謠、服飾、“三月三”傳統節日、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文化均具有濃濃民族特色。作為“浙西南革命精神”發源地,是全省唯一所有縣(市、區)均為革命老根據地的地級市,革命遺物、遺址、故事和紀念建筑物等黨史勝跡類型眾多。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攝影文化、鄉村春晚等展示了麗水現代文化藝術的發展。通過文化保護、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和文化傳播等方式,“活化”區域特色文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在明確市場定位基礎上,基于生態稟賦、產業發展和人文底蘊,參考我國《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國標中的8大分類方法,結合山地健康旅游的資源特色與健康功能,可將生態和人文康養資源細分為山地空間環境、水景資源環境、山地氣候、山地動植物和人文景觀5類,并融合產業發展,識別康養資源價值,如表1所示。依托自身已有資源和產業發展,奠定氣、食、藥、水、體、文康養價值基礎,導入新型康養業態,探索多樣化康養資源利用形式。運用比較優勢分析歸類小鎮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資源,在小鎮范圍內選定核心功能區和支撐功能區,核心功能區優質生態資源稟賦和人文底蘊特色為康養客群提供生態康養環境、多元娛樂活動和民俗文化體驗等,有效延長康養棲居周期;支撐功能區發揮其便利交通條件和完善基礎設施等優勢,為康養客人提供居住、旅游接待、商業服務、文化展示、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支撐核心功能區功能發揮。

表1 山地區域康養資源類型及利用方向
康養資源價值識別已初步提取小鎮資源核心特質,康養主題是在其基礎上,挖掘出最能反映當地特色、最符合市場需求、最具有競爭優勢的主線,概括、凝練統率整個康養小鎮規劃和項目創意的理念核心,利于目標群體理解、傳播且極具吸引力,并形成固定記憶,塑造小鎮康養形象并突出發展特色,可通過康養建筑和產業規劃進一步闡釋主題。主題確定重點考慮生態稟賦、產業發展和人文底蘊等要素的影響,以“生態稟賦”筑基,確定主題方向;生態稟賦作為康養小鎮建設的重要基礎條件,是主題創意的出發點,準確把握資源比較優勢,通過創意、整合、提升、包裝等將小鎮生態資源特質恰到好處地體現在主題之中。以“產業發展”賦能,深化主題要素;產業發展是康養小鎮建設的動力支撐,是主題確定的重要因素。基于資源價值識別,凝練核心要素,將其納入主題,盤活現有資源,促進產業延伸。同時,可在主題中體現多元業態導入或小鎮功能拓展,為康養小鎮發展注入新動能。以“人文底蘊”鑄魂,豐富主題內涵;人文底蘊承載一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是康養主題確定的靈魂,也是可持續發展所必備的軟件驅動,通過深挖重點小鎮內特色人文,尋找小鎮民俗文化最本質特征和表現載體,作為豐富康養主題內涵的文化線索,并從宏觀和微觀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充分展現小鎮地域文化和文脈特征。通過凝練康養主題,實現形象表達小鎮康養特征,打造康養新亮點。以麗水市9個典型康養小鎮為例,秉持前瞻性、簡明性、優勢論、系統性原則,按上述思路抓住獨特賣點、核心創意凝練康養主題,奠定小鎮基調并引領發展方向,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且助推品牌發展,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小鎮康養主題
圍繞生態稟賦、產業發展和人文底蘊等資源,對麗水市康養小鎮規劃定位、價值識別、主題確定進行了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探索,是經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專家咨詢研討論證后為實現麗水市康養小鎮差異化、互補型、整合式發展的艱難實踐,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極強的應用價值。康養小鎮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涵蓋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空間布局等多方面,規劃定位、價值識別、主題確定等作為找準康養小鎮特色的突破口,是引領康養小鎮有序發展的重要環節,更是其綠色健康持續發展關鍵所在。
在空間整合理論指導下,運用比較優勢分析,在長三角區域600m及以上山地麗水市占比達36.31%(位列第2溫州占比為11.19%)、海拔1000~1200m和1200m及以上區域占比分別達57.81%和65.71%,具有得天獨厚的山地康養資源優勢;基于生態稟賦、產業發展和人文底蘊等資源,識別小鎮內氣、食、藥、水、體、文養等康養價值,挖掘避暑養生、食療藥養、水療康體、運動健體、文化體驗等康養功能;秉持差異化、互補化原則,進一步提取小鎮資源核心特質并凝練康養主題,指導康養小鎮規劃發展并為康養客群提供主題多元、種類多樣的體系化康養體驗,依托整體競爭優勢支撐麗水市康養小鎮快速發展。
本文僅是對生態康養小鎮研究的初步探索,在此過程中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布、對人體的健康促進作用等康養基礎科學研究嚴重不足,亟待完善加強,為康養小鎮規劃發展提供扎實的科學支撐。后續可從產業項目規劃與小鎮投融資模式、運營機制和產業引導基金、產學研交流推廣平臺打造、政府購買生態環境保護服務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