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鑫鑫 徐祗坤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在我國由來已久,清明上河圖的繁盛景象就是最好證明。目前眾多學者認為,“地攤經濟”主要是指城市邊緣的一種邊緣經濟為主要代表的流動攤販。但在疫情常態化下,面對國內經濟大循環,農村地攤經濟同樣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實施,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農村地攤經濟大有可為。2020年6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秦皇島市作為沿海城市,有6區3縣,包括2265個行政村,65萬農戶。根據秦皇島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00∶00,秦皇島市農村常住人口1130168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03%,展現了秦皇島市農村地攤經濟發展的巨大市場空間。
1.1.1 傳統集市廟會
秦皇島市傳統的集市廟會俗稱為“趕大集”,不同地區會在特定時間、特定的地點舉辦。當地有句俗語,“在秦皇島,有一種逛街,叫作趕集!如果沒有趕過大集,就別說自己是秦皇島人兒!”表1是部分大集時間安排,無特殊情況,基本固定不變。
1.1.2 走街串巷式吆喝叫賣
從古至今,走街串巷式吆喝叫賣一直是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種地攤經濟形式規模相對較小,沒有固定的擺攤地點,售賣的商品服務有限。但其勝在機動靈活,適合農閑時期,有服務技能的農民,或者種植少量農產品難以大規模出售的農戶。在秦皇島市農業各領域齊頭并進,取得重大發展的背景下,隨著各種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農村走街串巷式的地攤經濟也更加繁榮。如,售賣的商品更加多樣,服務更加具體;再如,走街串巷的商家對售賣路線更加重視,競爭者之間的碰撞也更富有“火藥味兒”,重要路段的十字路口成為其必爭之地。
1.1.3 新型農村地攤經濟形式
新型農村地攤經濟形式是在傳統形式的基礎上,利用最新科學技術,如網絡直播、電商等平臺,將小范圍的農村地攤經濟擴展至全國。如,每年4—6月是秦皇島市大櫻桃的成熟期,每到這一時期,種植地附近就會出現上百家櫻桃果農的售賣攤位,其目的不僅僅是出售櫻桃,更重要的是吸引客流,推廣休閑采摘。受新冠疫情影響,單純的出攤引流難以達到農戶需求,2020年4月9日,秦皇島市海港區海陽鎮鯉泮莊村的祺和大櫻桃種植基地,村民蘇士明使用網絡平臺直播推銷大櫻桃,形成了“線下基地采摘+網絡直播帶貨”相結合的銷售模式。這樣的模式不僅在櫻桃種植戶中適用,像昌黎葡萄種植戶的攤位直播、海鮮售賣攤位的趕海直播等同樣適用。因此,隨著新型農村地攤經濟形式的發展,攤位不再一味追求一時利益,而是成為達到長遠目標的宣傳工具,這賦予了農村地攤經濟新的時代意義。

表1 秦皇島部分大集時間安排
農村地攤經濟不僅僅出售商品,還有各項服務。秦皇島市作為河北省蔬菜之鄉,是京津地區重要的綠色有機蔬菜供應基地,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3。47萬hm2,產量245萬t,形成了昌黎黃瓜、撫寧西紅柿、生姜、青龍食用菌等8大特色蔬菜品種;另外,果品、甘薯、中藥材等產業也迅速發展;畜牧業方面,生豬、肉雞、毛皮、肉羊等產業成為秦皇島市農業第一主導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方面,糧油加工業、葡萄酒加工業、水產品加工業、甘薯粉絲加工業、肉雞加工業等均成為秦皇島市農村地攤經濟的特色商品來源。除此以外,衣食住行娛等相關的商品和服務都會出現在農村地攤上,以滿足人們生活的各種需求。
地攤經濟創業門檻低、失敗風險低、商品價格低的3大特征為創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也因為低要求而存在一些問題。
地攤經濟對經營者的要求不高,農村地攤經濟的經營者更是如此。秦皇島農村地攤經濟經營者主要是當地種植農戶,普遍年齡在35~60歲,并且文化水平有限。如,部分經營者因不會使用新型收款工具,導致客戶流失;還有部分經營者的收款工具綁定的是子女賬戶,最終收款資金的流向難以保證在經營者手中。
雖然河北省出臺了《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小攤點管理條例》,對地攤食品質量安全進行了明確規定,但農村地攤經營者對此條例知之甚少,執行上更是敷衍了事,難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除食品外,地攤經營的其它商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因為其低投入難以維持高質量商品運營。
農村地攤經營者往往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則,絞盡腦汁地控制經營成本,主要體現在簡陋的擺攤設備上。如,普遍缺少專業擺攤工具,一輛自行車、一輛電動車或一輛農用機車等交通工具是貨架。另外,塑料袋是地攤經營最常用的包裝工具。如此簡陋且數量眾多的包裝袋雖然為地攤經濟帶來了便利,但也為鄉村環境治理帶來了壓力。
農村地攤經濟基本是在戶外進行,風吹日曬是常態,極端天氣將直接終止其經營,所以外界天氣情況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交通環境的好壞也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交通環境可以為農村地攤經營者節約時間成本,也為其提供良好舒適的交通體驗。如,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多山路,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經營者的交通成本。
關于秦皇島市地攤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政策,主要體現在2020年6月1日起實施的《秦皇島市市容管理條例》,其第5章“市場、門店等經營場所容貌管理”的第2條中對城市道路兩側或者公共場所設立早(夜)市、臨時售賣等便民攤點的手續、時限、地點、經營范圍等做了具體規定,同時要求市、縣(區)人民政府要明確允許擺設攤點的城市道路兩側區域和其它公共場地并向社會公布。該條例的適用范圍主要是秦皇島市城市范圍內的地攤經濟,并不完全適用農村地攤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于地攤經濟的發展,城市和農村要做到兩手抓,二者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顧此失彼。因此,要使秦皇島市農村地攤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專業的規范性政策必不可少,應及時補充到位。
秦皇島市每年都會組織多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也建立了多個農村電商服務站。可以利用這些培訓和服務站,為農村地攤經營者提供秦皇島市農村地攤經營相關政策條例的宣講,提高農村地攤經濟規范化經營水平;同時還可以增加一些基礎培訓,如新型收款技能培訓,幫助經營者掌握最新收款技能;還應增加農村地攤經濟的直播和電商化培訓,提高新型農村地攤經營者的技術水平,使農村地攤經濟發展更具新時代特征。
農村地攤經濟的發展是傳播弘揚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徑,秦皇島市的各種“大集”是最好的傳播場所。如,撫寧大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撫寧吹歌宣傳的好機會,在促成人們地攤交易的同時,為人們送上美妙的視聽享受。同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昌黎地秧歌、青龍猴打棒、撫寧太平鼓等均可與農村地攤經濟相結合,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相比城市地攤經濟,農村地攤經濟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增加相關基礎設施投入是促進農村地攤經濟更好發展的基礎。如,在農村大型地攤經營場所增設市場化設備,減少經營者因天氣等原因不能出攤的頻率;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村道路,為地攤經營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環境。
在《秦皇島市市容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對秦皇島市農村地攤經濟的發展規范做出明確的制度安排。為經營者指定地方擺攤經營,根據各地發展情況開展適度的資質管理,制定商品質量標準,安排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人員進行不定時抽檢,確保商品質量安全,保護消費者權益。轉變各地政府的態度,從比較消極的“圍追堵截”轉變為“積極支持”。同時,將農村地攤經濟作為鄉村治理常態化的考評標準,突破鄉村治理困境,改革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展農村地攤經濟,為實現鄉村振興多贏的局面開辟新路徑。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在穩就業、保民生的要求下,地攤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正軌,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發展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農村地攤經濟更是如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東風下,農村地攤經濟應抓住機會,夯實基礎,規范發展,傳播當地風土人情、文化習俗,打造特色農村地攤經濟品牌,助力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