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杰
(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及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較以前普遍改善。同時,因為日益提高的醫療技術水平及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國人均壽命有了很大的提高[1]。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2015 年末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22 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6.1%;2016 年末為2.3 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6.7%;2017 年末,60 周歲及以上人口增長至2.4 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1.4%。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呈持續增長趨勢,我國已經邁入老齡社會行列并且老齡化進程逐漸加快。
現階段我國主要存在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3 種模式。這3 種養老模式各有利弊。我國存在數量較為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多樣化的養老模式可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近年來,我國發展出了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候鳥式”異地養老。依據季節的變換,候鳥選擇不同的地域環境生活。“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下,老年人根據氣候的變化和居住環境條件的改變,選擇更為舒適的地區養老。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選擇“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的老年人群體規模逐漸擴大。但是,此種養老模式僅適用于經濟條件較好、有自理能力且有意愿的養老人群,受益范圍較小,不具有普適性。“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只是對我國傳統養老模式的一種補充形式,不能發揮代替作用[2]。
我國日漸增多的老年人群青睞“候鳥式”異地養老。當居住地處于冬季,氣候較為寒冷,不適合年齡較大的老年人群養老時,老年人群選擇去海南、廣西、廣州等南方地區的城市養老;當處于夏季時,老年人群選擇去大連、哈爾濱、青島等氣候涼爽的城市養老。此種異地養老模式對老年人群,尤其是對患有老年慢性疾病人群有極大益處,但對遷入及遷出地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對異地養老人群也有利有弊。
2.1.1 我國幅員遼闊,具備適合異地養老的氣候和地域條件
我國擁有960 萬km2的遼闊疆域,約占全球所有國家總面積的1/15,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當冬季來臨時,居住地氣溫較低,不適合老年人生活,尤其是對患有老年慢性疾病的人群影響較大。此時,我國南方的海南、廣西等地氣候溫暖,且有大量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北方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遷移到南方進行養老。反之,當處于夏季,天氣較炎熱時,我國位于北方的青島、哈爾濱等城市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氣候比較涼爽,吸引南方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遷移到北方養老。相比于面積較小的國家,我國跨經緯度較大,導致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從而為“候鳥式”異地養老創造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2.1.2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日益增長,經濟發展速度平穩,養老市場需求量龐大
截至2018 年,我國65 周歲及以上人口達1.67 億人,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程度正在逐年加快。有需求意味著有市場,一個存在著大量老年人的國家,對養老的需求也是巨大且多樣的。
之前我國形成的幾種傳統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下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在我國慢慢流行起來。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持續平穩增長態勢,一部分有經濟能力、生活可以自理、有異地養老意愿的老年人群自發前往非常住地進行養老。剛開始嘗試異地養老的人群大多是因為遷入地有子女居住或多年未見的親朋好友,再加上自己實際的養老需求及當地適宜的氣候條件而選擇異地養老,之后逐漸形成一種新的養老模式。
2.1.3 我國立體交通網絡日益完善,交通便利
經過近些年發展,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交通水平有了較大水平提高,交通網有了很大提升。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已經有堪比發達國家的交通網絡。鐵路交通方面,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鐵路網。截至2014 年底,我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突破11 萬km,居亞洲第1 位、世界第2 位,其中高鐵運營總里程超過1.5 萬km。
異地養老人群往往要前往距離較遠的城市,沒有便捷的交通網絡便很難實現此種養老模式。對于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群體而言,由于路程耗費時間較短、效用價值較高,飛機和高鐵成為首選。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的加速形成及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社會條件。
2.2.1 養老醫療資源短缺,很難提供完備的醫療養老服務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均,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區域,欠發達地區醫療資源有所欠缺。一些養老目的地的養老醫療供給對于當地常住人群的正常醫療服務都無法很好地滿足。
短時間從外地涌入數量較大的老年人群,而且遷移來的老年人群大多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對日常醫療服務的期望程度較高。這使醫療資源供給矛盾充分顯現出來,對當地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由此可知,遷入地醫療資源對“候鳥式”異地養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2.2 配套設施不完善,缺少科學規劃
每年冬季,海南、廣西等地的城市迎來大批養老人群,這對本地政府維持當地居民正常生活秩序有較大的影響。突然增大的老年人群體規模,為遷入地帶來潛在矛盾因素。遷入的養老人群要求當地政府提供無差異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務,對當地政府帶來較大挑戰,且當地本就有限的相關配套設施難以滿足如此多的需求。
另外,當地政府及相關機構沒有對本地新遷入的老年人群作出很好的應對方案,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突出,極大地考驗了當地公共衛生服務供給能力。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改善配套設施,“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3]。
2.3.1 政府對養老事業的重視和扶持
鑒于近些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逐年增多的情況,我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及福利待遇。其中,我國政府對養老院的扶持政策尤為明顯,提出改革和完善養老服務機構收費制度、加大對養老服務機構的稅費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財政投入、優先安排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用地、鼓勵金融部門充分發揮信貸支持作用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近些年,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優化了醫療費用異地報銷等流程,這對異地養老人群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從發展趨勢看,“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大潮流,具有很好的發展機遇。
2.3.2 異地養老模式自身的優勢
異地養老這種新興的養老模式較好地滿足了部分老年人群較高層次的養老需求,能對傳統的養老模式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相比較而言,自身經濟條件及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群會更青睞于異地養老這種新型養老模式,因為異地養老模式可以極大地滿足他們尋求更好養老服務的需求。
異地養老模式對遷入地區優化配置養老服務資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異地養老模式的實現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極大地方便了遷入地與遷出地的信息共享。
異地養老模式對于我國構建多元化養老模式有極大好處,同時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代化進程有很好的推進作用。目前,我國正積極創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體系。異地養老模式無疑會對我國現有養老服務產業市場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從全局來看,雖然當下我國異地養老模式呈現出小眾化的弱勢,但其發展是大勢所趨。這是由當下我國老年人群的實際身體狀況及衛生需求共同決定的[4]。
2.4.1 養老模式眾多,市場競爭激烈
我國主要有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3 種養老模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出現了居家式社區養老、鄉村養老、以房養老等其他養老模式,以及養生養老社區養老和農村社會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各地存在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養老模式,這些養老模式各有所長。在一個存在如此多競爭對手的市場中,“候鳥式”異地養老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憑著此種模式的自身優勢得到眾多老年人群的青睞。
2.4.2 養老市場需求與供給脫節,不匹配
目前,養老市場上提供的部分養老服務與養老人群的實際需求不一致。例如一些專為老年人群開發的智能家居產品、智能老年人手機等,由于老年人群年齡及身體健康狀況等導致身體機能日益下降,其對此類老年產品的需求及使用非常有限。這種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脫節”,對異地養老模式的長遠發展有較大的影響。這種供需不匹配,導致現有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群的現實養老需求,而且利用程度較低的老年人產品和服務對養老市場帶來較大的負面作用。
2.4.3 政策及制度性障礙
“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要求遷入地及遷出地雙方在公共服務政策及制度上互通有無,完美對接彼此政務信息,實現政策聯動。然而,各地在工作準則、工作標準及政策互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對異地養老模式的長遠發展起到了阻礙甚至是抑制等作用。醫療費用報銷問題一直是異地養老人群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雖然我國就報銷流程方面作出了相關規定,但各地實施標準不統一,異地辦理社保轉移的手續較為復雜且效率低下,這也成為制約異地養老模式的威脅之一。
“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從興起到發展至今,已經逐漸發展成為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特殊養老模式,也成為我國探索養老模式的新課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及養老服務日益嚴峻的社會背景下,異地養老順應我國養老發展的大趨勢,勢不可擋。“候鳥式”異地養老模式作為一種新興養老模式,其發展前途是光明的,但就其優勢、劣勢、機遇及威脅的分析表明,其發展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各方需要積極應對,趨利避害。應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養老經驗,使異地養老模式對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發揮補充作用。
政府應完善相關保險政策及醫療制度,在制度層面上為異地養老人群解決后顧之憂。絕大多數選擇異地養老模式的老年人群,因身體狀況的原因對醫療費用跨地報銷等衛生政策較為關注。當前,盡管部分省份之間簽訂了異地就醫即時核算協議,可以通過互聯網結算醫療費用,但在政策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需要就醫者提供基本醫療保險證、保險病歷、保險卡等證明材料,很大程度上對異地養老人群異地報銷醫療費用造成了極大不便。政府應從提高醫療統籌、全面實現醫療費用省級統籌、構建醫療費用異地結算統一網絡、制定聯審聯查機制等方面作出努力,為異地養老模式掃清制度障礙[5]。
遷入地應完善養老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強科學規劃。每年季節性從外地遷入數量龐大的養老群體,對當地政府的日常管理和當地有限資源及設施帶來了極大的考驗。當地政府沒有對此作出科學的應對措施及預案,導致各類問題頻出。當地政府應參照“政府引導、社會大眾踴躍參與”的思路,盡快加強各項養老功能設施建設,為“候鳥式”養老產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當地政府應提供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完整化的配套設施、便利化的交通設施及科學化的運行管理模式,為發展“候鳥式”異地養老產業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吸引更多異地養老人群來到本地養老,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養老模式,帶動當地經濟健康長遠發展。
異地養老人群應樹立科學的養老觀念,不應只因為兒女在當地工作、當地有許久未見的親朋好友或者經過朋友口碑介紹而選擇異地養老模式。要本著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想法,積極成為“候鳥式”養老群體的一員。在選擇異地養老之前,老年人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積極主動地做好對當地氣候及醫療條件的調查工作,這樣才會讓自己的異地養老之行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