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欣
(信陽農林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綠色會計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損耗數據的分析、核算與監督,向外界反映企業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的責任承擔情況。綠色會計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指標是價值計量,這也是相關評判標準的基礎。
綠色會計概念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進入21 世紀后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綠色會計的提出是社會發展觀念的一種調整,即從以環境資源為代價促進自身發展,調整為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互動化發展。作為現代會計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綠色會計既有財務會計的屬性,同時有環境保護、管理等屬性,因此該學科的綜合性較強[1]。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進一步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協調經濟社會與自然社會的發展。在此背景下,企業要對自身發展方式和路徑進行調整,明確樹立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的理念,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發展創新,探索創新驅動、資源節約、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在此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綠色會計的作用,通過對環境資源價值計量方式的明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承擔責任提供數據保障與支持。
在現代工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注意到了以資源換發展的弊端,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發起了綠色運動,促進了綠色會計的產生。綠色會計是環境保護、財務管理等學科融合之后的產物,有著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綠色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對企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資源和環境損耗進行價值計量與判斷,并根據核算的結果對企業主體實施相應的監督與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起約束與引導作用。綠色會計將企業的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整體的生產運營成本中,形成具有環保價值的總體成本,為企業內部控制和經營發展的調整、總成本的控制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提供精準的會計數據支持。
環境資源價值計量是綠色會計核算的一種方式。該方式主要是對企業運營與生產過程中有關資源、環境的各項支出、利潤情況,通過環境資源價值計量,更加精準地掌握企業對社會環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企業在環境參與中所獲得的利潤[2]。
1.3.1 傳統會計核算方式難以有效分析企業環境資源的成本
環境資源價值計量是根據綠色會計逐步形成的一種會計計量方式,與綠色會計有著對應性。傳統的會計核算體系未能將環境資源納入企業資產核算體系中,得出的具體核算結果不能有效反映出企業本身發展的速度和環境價值,對環境成本有著明顯的忽視,最終得出的整體核算利潤只是企業在破壞資源情況下的虛增結果。
1.3.2 環境資源價值核算完善了綠色會計理論
環境資源價值核算本身也是綠色會計理論的構成與專業化發展,其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起到了對綠色會計理論豐富與拓展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環境資源價值核算的應用能夠在與綠色會計觀念一致的基礎上,推動綠色會計從理論轉為實踐,并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結合具體的需求與現狀進行調整,對綠色會計的發展起到橋梁與媒介作用。另一方面,環境資源價值作為綠色會計的核算方式,能夠促進綠色會計功能的發揮。例如通過核算將企業本身的環境成本與利潤進行數據化和可視化的展現,為企業決策層的策略調整、社會大眾的監督提供有效的支持。
環境資源會計核算的內容包括核算的對象、主體以及具體實施構成3 個方面。
首先,環境資源會計核算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其中政府主要是負責外部的核算與監督,企事業單位是實施核算的關鍵。
其次,環境資源會計核算的對象并不是某一單位主體,而是從價值運動的角度對環境資源本身進行核算,包括各主體從環境資源中獲取的收益與成本、環境資源開發應用過程中所造成的損耗與收入等。
再次,環境資源會計核算的內容主要是指業務活動和經濟活動開展過程中涉及環境資源及其要素的部分。核算人員要能夠根據既有的標準化計量方式,對相關核算的內容與結果進行呈報和對外披露,促進核算主體及時接受社會和政府監督。其中,核算的重點內容包括環境成本、環境資源的應用、環境資源的收益3 個部分[3]。
相對于其他會計核算類別,環境資源會計核算具有3 方面特點。
首先,環境資源會計核算是能夠對環境資源資產從實物量和價值量兩個方面進行類別化的核算,對價值量應當采用估算價值的方式,對實物量要考慮到企業所使用的能源、資源等的實際價值。
其次,環境資源會計核算應當具有公正性,即采用環境審計監督核實以后的數據進行核算,以確保核算結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核算數據對企業決策層和社會大眾的可參考性。
再次,相對于其他核算,環境資源資產負債表具有結構上的特殊性。一方面,資產負債表中要包括環境資源資產,并對環境資源資產的各項類別進行細分,例如土地、能源等。另一方面,環境資源資產負債表中要明確負債的內容,確保負債的內容能夠有效反映出自身對環境資源的損害以及未來可能造成的損害,并根據相關內容增添主體治理的規劃[4]。
自然資源耗減估價法是指對企業自然資源資產的損耗進行估價,并以此為基礎核算計量價值。該方法由我國學者耿建新等提出,其視角是宏觀會計學。自然資源耗減估價法的主要要素包括未來資源凈收入、成本補償以及自然資產的租金凈價格等,通過各項要素的推導形成自然資源耗減估價的總體。
森林資產評估管理估價法主要是對有關森林資源(林木等)使用的企業主體進行綠色會計核算和相應財務管理。該方法由我國學者陶仁川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以評估促核算,以市場價值或者公允價值為基礎,對森林資產價值進行系統的核算。該方法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綠色會計本身的理念,形成具有應用針對性的綠色會計核算方式。在實踐過程中應用該方法,關鍵是以具有產權主體的森林資產為基礎,結合市場價值進行評估,并根據后續的發展進行增值或者減值的計算,以此形成總體的核算價值[5]。
結合當前國內外綠色會計的實踐,環境資源價值計量的方法還包括動態分析法、平衡分析法等。
2.3.1 動態分析法
動態分析法就是指在核算的過程中,根據核算主體的發展情況和相應的指標,對發展速度、發展變化以及相應價值進行預測。
2.3.2 平衡分析法
相對于動態分析法而言,平衡分析法主要是從環境總體出發,根據環境統計數據中的相應關系,找出環境質量和管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該方法的優勢在于能夠發掘細節性的內容。例如對某項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用水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是否有漏水等問題,這樣能夠確保核算結果的科學與準確,因此該方法在實際中應用相對較多。
2.3.3 環境現狀分析法
該方法主要應用于涉及污染排放的主體,根據主體環境的情況以及數據的變化,找出相應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解決策略與建議。
2.3.4 指數法
環境污染物等的價值計量一般難以采用實物估計。指數法通過相關的指標,對污染物的相應因子等進行分析與計算,確定污染的結構、重點污染的問題以及污染的源頭,以此明確相應問題的解決重點,并給出適宜的解決策略,促進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
相對于現代會計體系中的其他構成,綠色會計既具有綜合性和交叉性,也具有重點應用范圍和對象。在新時代背景下,綠色會計與我國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實踐相一致,是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構成。由于綠色會計相對較為“年輕”,相關環境資源價值核算方法、體系尚未完善,我國需要在具體實踐中兼顧綠色會計的應用與創新探索,為綠色會計應用效能的發揮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