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紀芳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三農”問題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質量,關乎國計民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三農”問題,自1982 年起我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涉及“三農”問題。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動指南和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合理程度。農村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和優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發展、農村經濟、農民生活等相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1-3]。
首先,政策積極引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支持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基礎性保障。為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河南省政府于2018 年初對農業產業化集群進行調整,調整后全省共有包括鄭州綠色中原休閑農業產業化集群、尉氏天源面業產業化集群、洛陽杜康酒業產業化集群、平頂山金牛足牛肉制品產業化集群、固始九華山茶葉產業化集群等在內的254 個農業產業化集群。在促進農村特色化旅游服務業發展方面,強調瞄準市場需求,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提供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供給,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務業務基礎設施的承載水平,持續推進鄉村特色旅游文化環境的升級,打造以示范縣(市、區)、示范鄉(鎮)、特色村為主體的鄉村旅游發展體系。在涉農資金管理上,強調在資金專項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和推進行業內的資金整合、行業間的資金統籌,不斷強化涉農專項資金管理體制機制建設進程。
其次,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多種可能。為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河南省政府積極推進多元化投融資新格局,健全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完善建設管理機制,保障農村基礎設施工程長期、穩定地發揮效益。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加,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發展可能。鄉鎮周圍建立起了園區化的農產品加工工廠、依托于農業發展的農業研學園等,促進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
再次,大批技術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等專業人才的引進,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新的發展理念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總體布局的要求下,文明、綠色、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4]。
1.2.1 農村產業結構內部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
河南省農村產業結構整體呈現出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各地市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狀態。河南省農村經濟仍以農業為主,農作物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傳統農業比重較大,農業科技化程度不高,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雖然河南省農產品加工產業在政府、企業的雙重支持下逐步提升,但龍頭企業較少,農產品加工產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十分有限。各地市積極響應號召,在鄉村振興戰略帶動下開展多元化產業變革,部分地市依托其獨特的旅游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服務項目,但對特色優勢挖掘得不夠充分,開發程度有限,產業化水平偏低,加之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
1.2.2 政府治理效果不佳,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模式推廣難度大
河南省政府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多體現在專項資金劃撥上,未能充分調動社會資金,支持效果有限。未能充分有效地發揮政府職能,在宣傳推廣方面有所欠缺。
1.2.3 人才留存難度大,自有人才培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所需人才以引進為主,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化培訓較少。農戶對于科技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夠、參與度不高。河南省高校人才培養力度不足,人才保留率較低。
安徽省亳州市立足于中藥材產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尋找幫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模式,通過規?;慕洜I、延伸式的發展、健全的服務體系和較強的品牌意識,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5]。
山東省濟寧市積極推進“新六產”發展機制,鼓勵農戶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立足已有優勢進行進一步提升,強調農村經濟發展應突出特色化、綠色化、品牌化和規?;陉P注產品品質的同時,提升社會知名度。濟寧市注重人才培育,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在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的同時,鼓勵農民自主創業。通過基地化、園區化建設等政策引導,逐步提升基礎設施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服務力度。在持續加大農村產業發展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同時,以政策導向的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注入,盤活農村產業發展。將“互聯網+”發展理念融入農村經濟發展中,發展電商農業等新業態。
四川省宜賓市在農業發展上強調“質”的提升,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以“科技下鄉、人才強鄉”為口號,增加農用機械供給,提高使用效率,形成以產品深加工為主導、以延伸農產品產業鏈為主要發展方式的農業發展結構。為促進“三產”融合,宜賓市大力協調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分配,依據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服務項目,將新型農業發展理念引入農業發展中,大力發展綠色觀光型休閑農業、體驗型農業、健康養老型農業,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遼寧省在農業發展上著力提升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程度,強化市場導向的農業發展理念,大力發展農村電商[6]。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遼寧省主張由鄉鎮龍頭企業帶頭組織農業科技推廣活動,帶動農村科技創新,以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夯實基礎設施建設。遼寧省有效借鑒了上海市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深度挖掘特色資源,著力推動旅游業產業升級,完善旅游服務體驗。以鄉村基礎教育、技能教育為推手,將培育自有人才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完善人才供給體制,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政府應發揮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加大對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農作物種植的政策扶持,進一步推進農業發展產業化、基地化。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推動鄉鎮龍頭企業形成和發展,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盡快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促使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效用。通過營造良好的投資、運營環境,吸引社會資金投向農村,與企業聯合開展農用技術研究與開發活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7]。
分析其他省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案例可以發現,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市場。為適應綠色生活、便捷生活的現實需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應著力發展綠色農業,加強高附加值農作物的產業化經營,以園區、基地等形式開展開放式的農業經營。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應該深耕細作,延伸產業鏈,深度挖掘農產品價值。旅游文化服務產業是盤活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河南省有眾多古城、古鎮、古跡,可開發多元化的旅游服務,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通過廣泛宣傳、樹立典型等方式,號召農戶參與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方面,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形式,定期對農戶開展農作物種植、農產品養殖等技術培訓,滿足農戶規模化種植、養殖的需求,在實現農戶增收的基礎上,調動農戶參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以良好的村容、村貌吸引進城務工農戶返鄉自主創業,使農戶就近實現就業[8]。
完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輸送科技人才。完善農村人才服務體系,為積極投身農村經濟發展的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技術工作者提供優待。從經濟待遇到發展平臺,全面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留住所需人才。注重農村基礎教育工作,培養學生報效家鄉、建設家鄉的理想。加強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通過定向委培等方式培養教育人才,促進農戶整體素質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