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肖,孫鳳明,齊龍騰
(1.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教育科學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京津冀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該地區表現出無度開發、肆意擴張的態勢,城市郊區則成為城市擴張的重災區,例如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資源濫用、郊區鄉土文化遭到破壞等。因此,科學規劃建設城市郊區的鄉村景觀,對于抑制城市無序蔓延,推動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城市郊區鄉村景觀建設中,最主要的是加強政府在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建立政府間良好的溝通協商機制。要突破京津冀之間的行政區域分割,破除合作障礙,形成目標一致、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聯的協商合作機制。一方面要統一規劃,制訂具體的發展目標和建設方案;另一方面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等,保障和推動規劃落實[1]。
在城市郊區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并統一鄉村景觀整體評價、鄉村景觀生態評價和鄉村資源評價的標準至關重要,有利于提高人類行為與景觀環境的相容性,進而為該地區城市郊區鄉村景觀規劃、整治和建設提供科學方案。另外,要加快鄉村景觀法律法規的建立和統一,保證鄉村景觀保護和建設的可持續性。
堅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相互配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將合作重點放在鄉村生態環境景觀、鄉村旅游景觀和農業生產景觀的規劃建設中[2]。
生態景觀的建設要以確保該地區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統一規劃和建設。開發和建設鄉村旅游景觀時應加強統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在現代農業生產景觀建設方面,要明確京津冀各自的功能定位。北京應打造突出生產、生活、生態、融合4 種功能、具有首都特色的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天津要建設京津冀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區;河北省應著力打造京津冀地區糧食、蔬菜、畜禽產品、水果等農產品的現代農業供應地。
京津冀城市郊區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的目的,一是為該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安全和綠色屏障;二是推動城市郊區的經濟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生態林一般分原始自然林和人工生態林兩種,人工生態林又包括生態防護林、景觀林和道路、河渠綠化林等。建設城市郊區生態林需要加強對原始自然森林的保護和管理,還需要加快人工生態林建設。生態防護林有蓄水、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凈化水質、保護農田等功能。
在建設中要根據該區域的地理和氣候特點,選擇耐污染、耐水濕、耐干旱的鄉土高大落葉喬木,樹種不能單一,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風險。
生態景觀林具有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和打造鄉村綠化景觀的雙重作用,是公園、旅游區等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分為觀賞性景觀林和經濟型景觀林兩種類型。觀賞性景觀林一般分布在城市近郊、城市邊緣或村邊、鄉村公園、園區、鄉村社區等區域,可以選擇色彩和樹形較好的樹種。經濟型景觀林包括各種果木林、采摘林、觀光林等,能夠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京津冀交通網密集,城市郊區道路綠化林景觀建設要因地制宜,兼顧生態、景觀、交通、農地等多種功能和效果,還要充分考慮周邊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以當地的樹種為主,配以不同的綠化樹種,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河道綠化景觀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抗旱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同時美化河道景觀,使其成為鄉村景觀的組成部分。
鄉村生態人居環境以人為主體,良好的人居生態環境不僅能增加村落的美感,還能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建設鄉村人居環境首先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強鄉村公共設施的建設,比如鄉村道路、曬場、戲臺、鄉村公園和村頭等是村民聯系以及活動的重要區域,也是最能體現鄉土特色的場所。
在鄉村人居生態環境建設中,鄉村庭院景觀設計必不可少,因為鄉村庭院景觀能體現出村民的審美及個性。庭院里可以種植觀賞效果好的蔬菜和藤本植物,院墻可種植藤本作物,美化墻體,營造鄉野氣息。地表植物包括蔥蘭、茉莉、月季、半枝蓮、美人蕉等,藤架植物包括牽牛花、扁豆、葡萄、瓜類等。同時要注重宣傳,使人們自覺參與到鄉村生態人居環境景觀建設中。
京津冀城市林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建設以鄉村旅游為目的的現代農業觀光園優勢明顯。農業觀光旅游景觀可分為5 類,主要包括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參與型和娛樂型。
作為首都城市,北京在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可以充分利用資金、人才等優勢,依托大型農業企業,建設現代農業觀光園和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帶動天津、河北城市郊區觀光農業園建設。觀光農業園區可以基于京津冀特色農業生產和農業元素,設置與之配套的休閑項目。
農民可以將自家房屋改造成鄉村民宿提供休閑接待場所,也可基于家庭農場建設采摘農園,使游客體會到濃厚的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津冀歷史悠久,文化景觀資源十分豐富,例如京津冀的皇家文化遺產、長城軍事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遺產、河北邯鄲媧皇宮、正定隆興寺、趙州橋等。對這些文化景觀的保護、修繕和傳承,是推動該地區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保證。保護鄉土文化能夠體現鄉村景觀建設的文化內涵,是鄉村景觀建設的文化根脈和“軟實力”。
在京津冀城市郊區的古村落保護和開發中,應堅持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采取保護、修繕和活化等多種措施,盡量保持古村落的原貌。當前,已經初步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村,例如北京昌平區麻峪房村、天津薊縣的原始村落東井峪村、石家莊井陘的于家石頭村等。
京津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擁有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紅色旅游景點。在全國推出的100 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中,京津冀就有18 個,例如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白洋淀、冉莊地道等,這些紅色景區聞名全國,影響深遠。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該地區紅色旅游景觀的整合與開發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利于推動城市郊區鄉村景觀建設。
作為特色產業、地域文化、環境優美和配套完善的綜合體,鄉村特色小鎮已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京津冀城市郊區建設特色鄉村小鎮具有很明顯的區域優勢,可歸納為歷史文化型、經典產業型、新興產業型、生態農業型、休閑養生型和科教體育型。
京津冀城市郊區特色小鎮建設首先要突出政府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并進行頂層設計,堅持“特色為本、產業為根、宜居為核、雙創為體、企業為主”的發展理念和原則,既要突出小鎮的核心產業功能,又要創新發展。
依托京津冀城市郊區的交通和經濟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等優勢,推動特色旅游小鎮建設,并且嚴格遵守生態原則,推動綠色發展。要秉持因地制宜和節約建設的理念,盡可能在原有空間的基礎上進行重組與改造,避免占據新的空間。
要避免盲目建設特色小鎮,因為特色小鎮的發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每個特色小鎮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產業基礎,強調特色、放大特色,充分依靠當地民眾,借助改革創新與相關政策支持才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根本。
京津冀城市郊區鄉村景觀規劃建設是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有助于改善和保護京津冀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為城鄉經濟良性發展創造條件,重振鄉村精神、增強鄉民自豪感和認同感。因此京津冀城市郊區鄉村景觀建設既要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征,又要體現出時代特征。在特色保護與創新發展之間建立起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同時實現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