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娟
(遼寧科技大學經濟與法律學院 遼寧 鞍山 114051)
城市是社會生活的載體,一個有活力的城市意味著有良好的商業運作環境,有活躍的人口流動,有對人才的吸引力。鞍山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成效顯著[1]。鞍山擁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但鞍山市經濟在中國40 多年的改革開放與城市化推進過程中,還是相對落后。除了體制、傳統老工業改造升級、經濟結構迭代等老問題以外,還存在缺少新的有帶動作用、競爭力的企業,人才流失,對未來缺乏更高的預期等新問題。要想振興鞍山,需要政府、企業及高校緊密合作,共同為鞍山經濟建設發揮作用。
活力城市是一個城市發展質量的綜合表現形態,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定義和解讀,如人口活力、經濟活力、社會活力等。人是一切要素的行為主體和根本,人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實現協調統籌發展,是提高城市活力的推動力[2]。集聚經濟活動、人口及商旅客流,促進城市人口質量提升,是活力城市的內涵和核心內容。
活力城市對于經濟活動人口和商旅客流的吸引力主要是由產業發展、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生活環境、公共服務、人文環境六大要素構成,并受到六大要素的綜合影響。其中,具備良好的產業環境,才能給各行各業的人才提供就業機會,才會有各種人才的聚集平臺;教育資源是活力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所在城市的產業匹配度,影響城市的產業發展與創新能力,同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都會直接影響城市競爭力;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公共服務,為商業活動、生活居住提供便利,加持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讓居者、旅者能感受到歸屬感、安全感與特有的城市魅力。產業發展、教育資源、生活環境、公共服務、人文環境這五大要素,決定了創新創業前景[3]。
鞍山市是遼寧省第三大城市,總面積9 252 km2,總人口359.8 萬人,城市化率72.26%,下有4 個市轄區(鐵東區、鐵西區、立山區、千山區)、1 個縣級市(海城市)、1個縣(臺安縣)、1 個自治縣(岫巖滿族自治縣)。除正式行政區劃外,鞍山市還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鞍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立山境內)、達道灣經濟開發區(鐵西境內)、湯崗子新城、鞍山文化旅游開發區、千山風景名勝區、玉佛山風景區。鞍山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區腹地,是“沈大黃金經濟帶”的重要支點,是遼寧中部城市群與遼東半島開放區的重要連接帶;哈大鐵路、沈大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鐵路客運專線途經鞍山市;地處中國東北地區,有“中國鋼鐵工業搖籃”的美譽;擁有世界第一大佛、亞洲著名溫泉、國家名勝千山、中華寶玉之都、祖國“鋼都”。
鞍山市是沈陽經濟區的副中心城市,也是國內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全市主要經濟支柱是農林牧漁、工業、國內貿易、對外經濟等產業,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0%以上。2019 年,鞍山市實現生產總值1 745.3 億元,環比增長6.1%,達到全國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環比增長3.5%,第二產業環比增長7.2%,第三產業環比增長5.5%,對GDP 貢獻最大的是第二產業。
我國40 多年的改革開放,帶動了城市化快速推進,南北方城市化格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些城市迅速崛起,一些城市相對衰落。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國的“鋼鐵搖籃”、曾經我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鞍山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相對落后的原因很多,有作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城鄉發展不平衡、人才流失、缺少有競爭力的企業等。
鞍山市所轄縣域包括海城市、臺安縣、岫巖滿族自治縣,聚集了全市50%以上的人口,占據鞍山95%以上的土地資源。因此,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調整產業結構,利用各縣(市)的資源優勢,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難點。鄉鎮企業“粗放、分散、弱小”的問題沒有解決,農村農業發展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之間在收入、教育、衛生、公共設施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基本社會保障仍需要完善等。未來鞍山市推進城市化的任務艱巨,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傳統鄉鎮企業的效率變革、質量提升,新生企業的創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等[4]。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鞍山市沒有催生出足夠有沖擊力的新興行業,第三產業發展低迷,民眾缺少大都市的視野及對未來生活的預期,使得鞍山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乏力。有追求與有活力的年輕人向外尋求發展,從工程師到技工等人才都流向南方新興城市,優秀人才不斷流失。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條件,就是有可以期待的良好未來。政府管理職能高效,經濟主體富有活力,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如良好的文化、教育環境、居住條件等,這樣的城市是富有人才吸引力的。人才是核心競爭力,無論城市發展還是創新創業都離不開人才。人才流失,是鞍山市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給每一個人提供平等的工作機會,人才可以在全國不同省及城市流動。人才聚集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則,而不是聽從行政命令,有吸引力的城市才能集聚人才[5]。
鞍山市在推動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中小企業興起與集團化發展,有效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但鞍山市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速度沒有超過第二產業,GDP主要來源于傳統重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的民營企業、服務業占比較低且相對落后,在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力度不大。
國有企業的經營模式保守、體制機制不活、創新發展不足、管理理念落后,存在官僚作風、不求作為但求無過等情況;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粗放,整體水平徘徊在“散、低、小”狀態,難以形成集聚效應;利用外資規模小、高附加值的技術少,對經濟發展、就業拉動力微小[6]。
用戰略眼光關注城市發展,增強城市發展活力。智慧城市的發展是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高級形式,也是城市發展的趨勢。應加快政府大數據平臺建設,加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城市管理者通過數據平臺配置公共資源、作出科學決策、提高治理效能,包括警務、交通、文旅、健康等大系統。市民憑借平臺可以觸摸城市脈搏、感受城市溫度、享受城市服務。宣傳城市發展戰略規劃,讓全市人民行動起來,把關注民生放在戰略高度,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把規劃建設產業放在戰略地位,提升鞍山競爭能力,把城鄉統籌作為戰略目標,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規劃,營造良好的特色城市文化氛圍,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
(1)深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揮鞍山的鋼鐵、菱鎂礦、裝備制造的規模優勢,深挖傳統產業優勢資源,繼續推動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鼓勵創新、創業,以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更迭換代。加快應用互聯網、物聯網、5G 等現代技術,緊跟科技發展與應用的步伐。政府的發展戰略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抓住應用新技術的先機。物聯網是5G 商用的前提與基礎,5G 技術使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更加便利,未來5G 將通過眾多的物聯網應用,實現智慧農業、智慧物流、智慧家居、車聯網,使智慧城市真正落到實處。
(2)繼續推進城鎮化率提升。一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是城市化或工業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化率或工業化率是判斷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的標志。目前鞍山的城鎮化率是72.26%,全國平均城鎮化率是60%,這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結構。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等城鎮化率超過80%。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結果,傳統的工業化使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在后工業時代,城鎮化的含義從人口的城鎮化向生活方式的城鎮化轉變。城鎮化生活方式包括工作、生活、消費及其涉及的交通、醫療、教育、居住環境、福利等領域的配套與完善,這個轉變過程包括物質與觀念的轉變。繼續推動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發展,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改革需求結構、擴大需求,在發展中繼續推進城鎮化建設,提高就業率。
鞍山市地處我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遼東半島中部、環渤海經濟區腹地。鞍山的文明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距今2 萬多年前就開始有人類在此居住繁衍,有多處文化遺址。鞍山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綜合實力30 強城市。
以歷史文脈為主線,走鞍山的特色之路,發揚“孟泰”“雷鋒”精神,振興鞍山工業文化精神,打造歷史文化精品街區,通過城市規劃,體現鞍山歷史人文特色文化。我國近700 個城市中,鞍山市作為歷史上的“鋼都”,有“共和國長子”之稱,“孟泰”精神、“雷鋒”精神是寶貴的城市文化。鞍山市四季分明,人文景觀豐富,有千山、玉佛、岫巖玉、南國梨、海城餡餅、鞍山評書、溫泉等,這些文化載體將歷史、民俗、美食、藝術、生活方式相互串聯、加以深耕,形成以休閑、旅游、文藝為內核的文化元素集聚。
高校的職能在不斷演化,傳統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有兩個,一是從事科學研究,二是教育學生、培養人才,現在增加了第三項職能,即為社會服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與地區將高等教育機構的職能不斷拓展,鼓勵高校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商業方案,以此創造新地區財富的潛力。我國制定了各種鼓勵發展企業家精神的政策,各高校在校園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鞍山市應該努力提供創新創業環境,充分發揮高校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作用,尤其要發揮鞍山市兩所高校的作用。位于鞍山市的遼寧科技大學,其前身是鞍山鋼鐵學院,其很多專業是為服務地方經濟而設的,一些專業的科研水平處于國家前沿,為鞍山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在人才培養與科技服務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鞍山市在未來的社會經濟發展中,應該充分發揮高校在提供人才與技術、創辦新企業中的作用。
當今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鞍山市作為中等城市,雖然挑戰、障礙很多,但發展機遇更多。一個城市未來的發展與繁榮,需要盡早找好定位,找到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在尋找與思考中,應發揮政府、企業、教育位于發展與創新第一線人的視野、洞察力與智慧,促進城市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