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晗,王澤萍,高宇欣,李國棟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滄州 061100)
“移風易俗”一詞最早見于《荀子·樂論》,“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移風易俗是指改變舊的、不符合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風俗習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脫貧攻堅的必行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其中“三農”問題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就農村問題而言,農村中的舊民風、舊民俗對鄉風文明建設造成了很大阻礙。同時,農村整體文化水平低、根深蒂固的舊思想觀念及由于管理不當造成的政策難落實等問題極大制約了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推進。2019 年9 月4 日,中央組織部等11 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探究影響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影響因素及推進移風易俗的方法路徑作出了指導。
處在城市邊緣的正明山村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新的思想觀念很難在農村形成潮流并被村民接受,導致當地社會風氣仍停滯在20 世紀,重男輕女、婚喪陋俗、不注重衛生等陳規陋習屢見不鮮。
重男輕女思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已出土的中國上古卜辭中就有生男為“嘉”、生女為“不嘉”的記載。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雖然有了一定轉變,但“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等落后思想仍然存在。重男輕女思想最初出現是因為男女分工不同,在小農經濟社會人們靠種地為生,男性為耕種的主要勞動力,經濟分工導致了重男輕女觀念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經濟發展勢頭向好,農民的經濟收入也不僅依靠土地獲取,但對于世代生長在農村且從小被灌輸“養兒防老”觀念的村民來說,思想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數據調查顯示,正明山村老年人中有20%明確表示有重男輕女思想,57%認為“生男孩好”,只有23%的人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在中年人中,認為“生女孩好”或“生男生女都一樣”的占28.5%,比老年人占比高出近6 個百分點;近80%的人都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兒早晚都要嫁出去,沒有必要在她們身上花費精力”。由此可見,新思想觀念對村民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重男輕女問題仍是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大障礙。面對農村重男輕女的現狀,要以新時代價值觀為引領,加大對新時代思想觀念的宣傳力度,發揮新時代鄉賢精神,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村民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建設文明鄉風。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婚喪習俗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漸漸偏離正軌。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現象屢禁不止。隨著市場經濟在農村的發展,利己主義思想滋生,導致農村攀比之風盛行,不僅增加了人們的經濟壓力,而且導致鄰里關系緊張、淳樸民風淡化。喜宴原本是一種聯絡感情、促進鄰里關系和諧的方式,但攀比之風的出現,使喜宴逐漸異化為謀財炫富的途徑。此外,生而不贍、死后華喪的現象依舊存在。父母生前沒有得到照顧和贍養,子女卻在父母死后一擲千金以博得孝的名聲。“百善孝為先”,但在利己主義盛行的今天卻本末倒置[1]。針對婚喪陋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其目的是構建一個淳樸節儉、鄰里和善、尊老愛老的和諧鄉村[2]。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著力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的現象,繼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大衛生鄉鎮創建工作力度。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早日建成美麗鄉村,在正明山村指定地點放置了垃圾桶,但由于村民對生活垃圾沒有規劃、隨意傾倒,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環境。相關數據顯示,70%的村民認為垃圾桶的設置對于改善環境有作用,但近60%的村民仍舊不習慣將生活垃圾倒入垃圾桶。可見,要在農村實現垃圾干濕分離、垃圾回收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正明山村村民對環境衛生的保護意識仍有待提高。面對這種現狀,村干部需要加強對村民的管理和監督,提高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且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加強自我管理。
時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意見》新聞發布會中明確提到:“鄉村社會,人們大多是生于斯長于斯,是個熟人社會,因此鄉村的治理方式要符合農村的特點并充分融合現代治理方法和傳統治理方式,積極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這為移風易俗的推進及路徑指明了方向[3]。
為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實行了農村村民自治制度。但能否發揮出村民自治制度的最大效果則取決于它的載體——村民自治組織的運作。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順利進行需要以自我意識為主,也需要外力的約束。村規民約是衡量村民行為的標準,也是村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2018 年12 月,民政部等7 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 年全國所有村普遍制定或修訂形成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為實現鄉村善治提供制度保障[4],因此制定村規民約刻不容緩。制定村規民約不是目的,通過村規民約約束村民和村干部的行為,建設文明鄉村才是根本。面對婚喪陋俗,可以通過村規民約對婚喪禮俗加以規范化,嚴厲禁止“豪華喪葬”等現象。同時,對紅白事實行補貼制并規定花費數額,避免鋪張浪費。此外,村規民約要有利于完善德治。尊老敬老、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身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村規民約也應注重倫理道德的約束。《規劃》提出,要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強化村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做到上慈下孝、兄友弟恭。
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實行村民自治,積極發展農村基層自治組織,這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自我管理也需要監督隨行。由于正明山村村民環保意識薄弱,沒有養成垃圾集中處理的習慣[5],出現了垃圾圍村的現象。因此,在管理生活垃圾時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采取村民自我管理的方式。以10 戶為單位,每戶出1 人組成10 人組,并在組內推舉1 人作為村民代表,其余9 人檢查村中的生活垃圾是否倒入垃圾桶,村民代表檢查9 人的工作。每組以1 個月為期實行輪流制。若多次違反村規民約和垃圾處理不到位,進行全村通報;若表現良好,在全村進行口頭表揚或現金獎勵。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共同創建美麗鄉村。
雖然近年農村文化建設進程明顯加快,但受多種因素影響,正明山村仍然存在文化產品相對匱乏、文化形式相對單一的問題[6],這同樣是農村腐朽文化、惡風陋俗滋長的原因之一。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農村設立圖書館,放置一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圖書供村民借閱。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圖書文化交流平臺,如設立微信群、QQ群等,讓村民暢所欲言。此外,應積極挖掘當地的文化要素,并與新時代思想觀念相結合,在推動農村移風易俗的同時發揚當地優秀文化,加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政府用于文化教育的財政支出應適當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7-8]。通過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加大教育資源投入來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破除封建落后的思想觀念,提升村民文化水平,讓村民收獲更多的幸福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實現農村移風易俗是高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也是文明鄉風建設的必要環節。中國的振興不能沒有農村,中國的現代化不能沒有農村,中國的富裕也不能沒有農村。因此,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美麗鄉村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