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西藏 拉薩 850000)
康美藥業曾被廣大股民譽為心中的“搖錢樹”,A 股市場人人追捧的“大白馬”。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康美藥業)被譽為中醫藥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股票代碼600518,成立于1997 年,于2001 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2 年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中藥飲片生產基地,中藥飲片全國產銷量第一。康美藥業繼續拓展規模,進入醫療服務產業,建立康美醫院。2010 年,康美藥業進軍中關村國家資助創新示范區,同時康美世紀國藥有限公司掛牌運營。截至2017 年末,康美藥業總資產達到687.2 億元,營業收入264.8 億元,凈利潤41 億元,位列中國企業500 強、全球企業2 000 強。
2019 年4 月30 日,康美藥業《關于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報告》中顯示,由于會計處理存在錯誤,造成公司貨幣資金多計300 億元,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分別多計88.98 億元、76.62 億元。證監會隨后對康美藥業多計的300 億元貨幣資金進行詳細調查。結果顯示,康美藥業2016—2018 年實有貨幣資金與企業會計披露的貨幣資金分別存在225.8 億元、299.4 億元、361.9 億元的差異。
當代社會競爭激烈,會計、審計行業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取相關證書,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但忽略了對會計法律法規的學習。目前我國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開設《證券法》《會計法》等有關課程的高校不多,這對剛進入該行業的人來說具有不利影響。財務人員進入崗位后,在利益至上的環境中,因對相關法律知識學習不夠,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公司、社會、國家帶來損失,企圖蒙混過關。
康美藥業被曝出存在財務不規范現象后,股價大跌,2019 年4 月30 號至5 月13 號共出現6 次驟停,損失共計1 238 億元,接近30 萬名股民在其中遭受損失。企業市值由1 300 億元跌至127 億元,企業損失巨大。外界對康美藥業財務狀況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企業信用破產,阻礙了企業良好發展,破壞了金融市場和諧,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
一般而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失敗的原因主要有3 個方面。一是企業會計人員通過各種方法實施賬務作假,審計人員無法察覺。二是會計師事務所在審查客戶公司財務報表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審查不嚴格情況,對關鍵的審計程序沒有執行到位。三是審計人員明知財務報表存在問題,但受高額利益的驅使,仍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正中珠江)只在2018 年為康美藥業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他年份的審計報告均為標準無保留意見。據調查,康美藥業與正中珠江保持了長達18 年的“合作”,使部分審計人員失去了應有的職業判斷,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未過多關注存在風險的地方,僅憑往年對康美藥業良好的印象進行審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昂的審計費用使相關審計人員降低了自己的審計標準。據悉,康美藥業僅2018 年就需向正中珠江支付500 萬元的審計費用。隨著交易雙方業務往來逐漸頻繁,審計工作中難免存在“人情關系”,即使發現了財務報表中的問題,審計人員也沒有要求財務人員進行改正,而是選擇了“包容”,為審計失敗埋下了種子。
企業管理者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追求短期目標,選擇通過投機取巧獲取暴利。對企業財務的不規范現象視而不見,任由其發展,企業管理者也未組織財務人員開展有關法律知識的學習。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有關會計的法律法規不斷更新,但企業管理者為了省時省力,追求短期成效,忽略了相關會計人員對法律法規的學習,給企業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企業監事會或執行董事沒有履行相關職責,嚴重違背了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原則。
從康美藥業的持股比例來看,該企業呈現出明顯的家族企業特征,不利于企業開展有效的內部控制。此外,康美藥業監事會主席同時還擔任副總經理,某監事會成員還擔任財務部總經理,無法對股東會、董事會、相關財務人員進行良好的監督,與部分違法人員關系密切,難以做到公私分明,致使企業財務規范化問題逐漸加劇。
會計人員是企業財務工作的“主角”,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還要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面對利益誘惑,應始終保持初心,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舍小家顧大家”的優秀品質,把國家、企業、社會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按照企業規章制度辦事,把不違反國家法律作為底線。此外,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相關會計法律制度也在不斷更新與完善。會計人員應與時俱進,積極利用空閑時間學習會計法律法規,不斷強化自己的道德意識,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在工作過程中,要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企業財務規范化的有效途徑[1]。
企業管理者要注重自身素養,學習公司治理的有關知識,樹立良好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員工塑造正確的價值理念,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管理層應對企業內部控制有良好的認識,因為內部控制缺失是企業財務不規范的根本原因。管理者應構建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不能始終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公司董事會、股東會、監事會做到三權分立,互不干擾。引入債權人擔任監事會成員,對董事會、股東會、高級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監督。提高公司對財務人員的選拔標準,不應僅看到財務人員會計實務能力,也要關注其會計職業道德情況。定期對財務人員進行會計實務和會計職業道德的考核,實行激勵制度,賞罰分明,對違規操作財務報表的員工進行懲罰,從內部改善企業財務不規范問題[2]。
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自身發展規模開展業務,做到不過分依賴客戶支付的審計費用,降低因高額審計費而被客戶收買的可能性。審計人員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心部分,會計師事務所應積極對其開展職業教育和思想教育,提高其業務能力和道德素養。在開展審計業務之前,應該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方方面面,例如企業的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直接或間接地對被審計企業進行有效調查,秉持謹慎性原則,誠實、公平開展審計業務。
在相關審計的過程中,審計人員應始終持有懷疑態度,不放過報表中的任何異常點,堅持自己的職業判斷,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值得信賴的審計報告。審計人員要防微杜漸,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只有不斷鞏固原有的專業知識,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準確識別出客戶企業財務的不規范之處[3]。
我國目前有證監會、財政部等國家監管部門,監管能力較強,但在監管的過程中難以實現面面俱到,存在一些主觀上的困難。因此,允許專門監督企業財務部門及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性監管機構的存在。在監管機構內部設置專門的審計部門,不定期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抽查,督促財務不規范的企業改正。涉及違法行為時,立即報告給證監會等國家監管機構進行詳細調查。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問題,社會性監管機構應在會計師事務所形成審計報告對外出具之前,對審計報告進行核查,不漏掉每一個環節。社會性監管機構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允許為所管轄的企業及會計師事務所制定規章制度,例如上市公司連續聘請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審計工作,時間不得超過5 年,防止因雙方合作關系加深而影響審計的獨立性,出現包庇行為。對于出現過嚴重審計失敗案例的會計師事務所,采取強制輪換審計措施,方便新的審計人員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客戶企業的財務報表,提高審計質量,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最真實可靠的信息。
上市企業財務規范化問題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不僅打擊了廣大中小股民的自信心,而且嚴重阻礙了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管理人員需時刻牢記在經營過程中以誠為本的理念,實現長遠發展;中介機構內部審計人員需時刻保持職業操守,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社會性監管機構要時刻把握公平公正原則,對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監督,以不斷改善企業財務不規范問題,保護廣大股民的利益不受損失,促進資本市場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