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生
(銅仁市農業科學院 貴州 銅仁 554300)
當前,我國山區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比較傳統,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時,以“小農”思想為主,這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顯然與當今市場經濟發展不相符。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提高山區農業的影響力,必須對山區農業發展進行實踐與思考。
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區地勢比較崎嶇,交通不暢,土地破碎,適合種植的農作物種類有限,因此山區農業發展情況往往不是十分理想。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采取傳統的一家一戶作坊式生產加工模式,農業資源未能有效集約起來,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中大型農機難以順利高效應用,因此農民的種植利潤都不高。目前,山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越來越少,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大部分農民選擇外出務工,大量農田被廢棄,這種現狀長期持續下去,對山區農業發展極為不利[1]。
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山區交通條件一般很不理想,中大型現代化農機難以順利進入山區并投入使用,因此如今我國山區的很多地方依然是人工播種、收獲,生產效率低下。
農業發展與氣候環境息息相關,對于山區農業來說,由于中大型機械難以順利應用,一旦在農作物采收期間發生旱澇災害,會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下降,農民的收益將會因此受到影響。
眾所周知,沒有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附加值通常比較低,而山區農民在收獲糧食之后,基本沒有可以進行二次加工的渠道,山區農產品深加工處于空白狀態。小規模作坊式加工是山區農產品加工的主流模式,但是這種加工模式通常比較粗獷,所能夠加工的農產品種類相對有限,比如花生榨油、稻谷脫殼成大米等。而且這種加工模式很難實現農產品規模化生產,農民在收獲農產品之后只能零散售賣。沒有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利潤通常不高,農民獲得的利潤低,某些情況下利潤甚至低于生產投入[2]。
當前,大部分山區在發展農業時采取的生產模式是一家一戶的作坊式生產,因為受到山區地形地貌的限制,道路施工建設難度比較大,部分偏遠山區甚至如今還未與城市的道路連接起來,獲取外界信息及物資的難度比較大。
同時,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于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特點和規律了解不夠準確,尤其是對近年發展起來的電商認識嚴重不足,使得山區農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長期處于賣方市場,只能由經濟實力更強的買家主導農產品收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經濟效益的獲取。
為了更好地促進山區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必須對山區農業現有的發展制度進行優化和完善。實際上,對于山區農業發展的諸多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各項制度并不完善,難以有效滿足山區農業生產需求。
山區各類農業資源豐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然而,由于有些政府對于農業的重視度和規劃度不足,沒有制定詳細、全面的山區農業發展規劃,對山區農業的產業投入力度嚴重不足,導致山區農業發展進程緩慢[3]。
要想更好地推動山區農業發展,必須有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對山區農業生產進行有效指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向專家請教,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保障種植收益。但是山區條件艱苦,農業科技人才在山區服務時,工資、績效、補貼等待遇等無法達到預期。對于一些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來說,他們更希望前往發達的沿海城市一展所學,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因此,山區農業在發展過程中長期缺乏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山區農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我國農業需求不斷發生新變化,農業生產技術迅速提升。未來要想更好地推動山區農業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改革開放之前,為了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農業發展,比如圍湖造田、水資源開發等,雖然在短期內有效推進了農業的發展,提升了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速度,但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加劇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等,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給農業經濟效益增長造成了阻礙[4]。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政府及人民群眾逐漸認識到了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存在的缺點和弊端。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山區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綠色農業。比如山區風光秀麗,可以將當地特有的風景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發展觀光農業,既能保護生態環境,也能為山區農民豐富增收途徑。
在過去,農業的功能處于相對比較單一的狀態,主要是提供人類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農產品。但是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再滿足于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不僅需要農業為人類提供所需的農產品,而且需要為人類提供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還要求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對于山區農業來說,其在未來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需要豐富農業生產功能,不能僅滿足于生產農產品,還應當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山區農產品的附加值,展現山區農產品的特色[5]。
首先,政府應積極招商引資,爭取讓山區農業與優質農產品企業構建穩定的合作關系,使山區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能夠掌握話語權,在市場中處于有利地位。
其次,山區農業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宣傳農產品的特色,比如山區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施用化肥和農藥、生長環境無污染、特色產品多等,這些優勢是其他地區農產品無法比擬的。
再次,未來要想使山區農業獲得更好的發展,要在滿足基礎發展的同時,將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農業、休閑農業等與傳統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要想豐富山區農業生產功能,還需要盡快完善山區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使各類農產品能夠更加高效地流通,為山區農業提供便捷的流通渠道。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但是可用耕地面積有限,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依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更好地促進山區農業發展,提高各類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在未來需要積極發展和推廣高效設施農業逐步替代低效傳統式農業,有效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比如地膜覆蓋技術在山區農業中的應用,積極引進適合在山區使用的小型農業播種和收割設備,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出,擴大農業生產的空間。要做好該項工作,也就意味著山區農業需要進一步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對山區農業的重視程度,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引進專業的農業生產人才,培養當地生產能手,促進山區農業快速發展。
水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所在,山區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響,往往難以修建大型的農業蓄水工程,而傳統的農業灌溉主要是渠道式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的優勢在于單次灌水量大,灌溉之后土壤墑情可以長久保持,而且對于地下水的補充也有一定幫助。但是,對于山區來說,其水資源獲得難度本身就比較大,因此這種傳統的灌溉方式顯然不再適用于當前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對于我國北方地區來說,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在未來要想更好地推進山區農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山區農業的科技開發,積極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做好山區農業發展工作,不僅可以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使山區農業資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還可以帶動山區經濟發展,改善廣大山區農民的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