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民 陸新越/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農業農村局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解決村級有錢辦事、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常州市金壇區不斷探索村集體發展的有效途徑,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類扶持”的原則,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瓶頸,取得了初步成效,2020年全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46億元,比上年增4.97%,經營性收入2.58億元,比上年增9.51%。
突破“傳統經營”,實施“多元發展”。金壇區根據各村優勢資源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避免“鄉鄉點火、村村冒煙”現象,深挖集體內部資源,發展優勢特色農業,采取特色產業開發、培育支柱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等措施,促使分散的、沉淀的資源資產轉化為流動的、活化的、可增值的資本,充分提高村集體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后陽村、岳陽村的“小菜園”建設、莊城村的“枇杷園”“梨園”、天湖村的特種水產養殖等,都是村級增收形式的拓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突圍解困。
突破“區域限制”,實施“異地置業”。金壇區的部分村遠離集鎮、交通閉塞、本地資源匱乏,發展村集體經濟困難重重,區政府在調研的基礎上,以區級統籌布局、鄉鎮規劃產業、村級組建經濟體為主要方式,積極引導經濟薄弱村在交通便利的集鎮“異地置業”,暢通村級集體經濟“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渠道,并對這些村興建的項目進行不低于項目總投資的50%資金獎補,近三年來區財政共對村級“異地置業”的項目獎補累計達2800萬元。例如:薛埠鎮致和村在遠離本村30公里外購建標準廠房8座,占地面積約28000平方米,吸引5家企業入駐,年租賃收入達336萬元渠道。東城街道8個村在金江苑小區購置店面房7890平方米出租,促進村級增收達268萬元,村均增收33.5萬元。
突破“單兵作戰”,實施“抱團發展”。金壇區探索了多種類型的集體經濟跨村合作方式,克服單村發展局限,“村村聯合”抱團發展模式對于一些村級內部的不平衡問題適用性較高,通過村村聯合可以為集體經濟薄弱村提供資金、資源的支撐,形成優勢互補、共享共贏的集體經濟發展格局,讓強村的成功經驗和成熟模式在弱村“無縫對接”。通過帶動一到多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共同出資參與強村的集體經濟項目建設,獲得保底分紅,保障村集體經濟的穩定增收。薛埠鎮的花山村、茅庵村、東窯村、下杖村共同出資2000萬元,收購了一家企業的股權,當年就獲得了200萬元投資分紅;指前鎮的社頭村、解放村、豐產村聯合投資800萬元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每年的經營純收入達96萬元,村均增收達32萬元。
突破“資金積累”,實施“資本運營”。隨著“三資三化”專項提升行動的深入,金壇區全面縮減村級非生產性支出,各村集體經濟通過多元化的發展,經濟實力有所增強,村集體的賬面資金急劇增加,單純的資金積累并不能為村集體帶來豐厚的收益,為進一步確保資產保值增值,在保證村級集體資金正常使用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各村嚴格按規范的流程投資到區、鎮兩級政府融資平臺,資金收益率不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同時,各村也加大對村集體創收項目的投入力度,近三年投入到村級增收項目資金近5900萬元,新增增收項目60個,促進村級增收890萬元,真正把村級資金管活、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