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亞東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蘇 南京 210024)
以“互聯網+全域旅游”為支撐點,可加快推動地方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的全域旅游模式和旅游環境,實現以新模式的農產品營銷為突破口的現代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互聯網+全域旅游”產業模式的出現與建立,為許多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許多地區結合當地的生態旅游特色與優勢,開發出了具有獨特性的旅游產業。如福建省漳州市,充分發揮當地自然環境優美、綠色農業產業發達的優勢,將“魚米花果之鄉”的品牌推廣到了全國,并充分利用各種電商平臺和互聯網渠道,將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并將一部分盈利用于旅游環境的改善與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的旅游吸引力,形成不斷增強的良性循環。根據近年來的數據調查顯示,漳州市的旅游人次逐年增加,年接待旅游人數可達三千多萬人,旅游收入近四百億元,伴隨著頻繁、活躍的消費,漳州市的電子商務產業與快遞產業也在飛速發展,這些產業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助互促關系。
依托“互聯網+全域旅游”產業模式,可實現攻堅脫貧、推動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以打造獨特的農產品品牌的方式進行農產品營銷,不僅能夠顯著提高農產品銷售量,同時也為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打造了獨特的旅游名片,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在“互聯網+全域旅游”視角下進行農產品營銷,能夠充分發掘不同地區的農產品特色優勢與綜合價值,推動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結合多個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狀況,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互聯網+全域旅游”模式正為農產品營銷提供新的機遇。具體來說,基于“互聯網+全域旅游”模式的農產品營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
在國家以及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域旅游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績,對于一些地區來說,全域旅游模式已經成為當地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在有限的區域內,打造以旅游產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旅游產業為支柱產業,充分發掘并整合多種經濟資源,如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并進一步結合互聯網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活躍的電子商務平臺和互聯網營銷渠道,抓住國家的政策機遇,推動當地農產品走出去。
“互聯網+”的全域旅游由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現代制造業等多種先進技術與發展理念組成,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在一個地區內實現了相互存進、共同發展的良好關系,為鄉村旅游產業走的更遠、傳得更廣提供了強力的工具。
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許多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以及相應的農產品營銷都是以銷售農產品的初級品為主,銷售成本高、盈利空間小,這就導致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慢,同時也是對豐富農產品資源的一種浪費,并且這種模式下的旅游模式很快會進入疲軟期,無法長期吸引游客。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交通、信息閉塞,外界無法了解、接觸到當地的優質農產品,當地的人沒有能力將農產品推廣、運輸到外地,制造業與加工業不發達,無法對農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農產品收益低。而“互聯網+”的參與首先使當地的農產品信息能夠快速有效地推廣到外界,由消費倒逼當地的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制造業和加工業的發展,提高當地的農產品運輸能力和農產品加工能力,衍生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農產品。不僅如此,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工具進行信息整合,能夠大幅度縮短農產品從采摘到銷售的周期,降低農產品儲存成本,一些不易保存、經濟價值高的農產品,如荔枝、櫻桃等在電子商務平臺和現代物流的支撐下也能夠大量銷售,擴大農產品銷售空間。
對于附加值較高的以及對品質要求較高但本身比較脆弱的農產品,如荔枝、櫻桃、蜜橘等農產品來說,要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進行銷售,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用于產品保鮮以及提高物流速度,如利用空運的方式銷售農產品,但是大部分的農產品利潤較低,要實現銷售利潤覆蓋運輸和儲藏成本,必須要進一步擴大銷售量,形成一定規模的農產品銷售,以大量的銷售單攤平銷售成本。
“互聯網+”是全域旅游下農產品營銷的重要平臺和渠道,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是提高農產品銷售速度縮短農產品再生產周期、減少農產品庫存的必然選擇。然而,在實際的營銷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鄉村的互聯網設備普及度較高,但是大部分農產品所有者都將其主要作為一種休閑手段,在利用互聯網營銷方面,農產品所有者擁有的互聯網知識和應用技巧仍然是瑣碎的,沒有系統的電子商務概念,不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互聯網品牌,無法提供相匹配的包裝、推廣和售后服務,這就導致優質農產品的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出來。一些大型物流和電商平臺,由于實際管理者和經營者的互聯網知識缺乏,許多電商服務門店都淪為了快遞寄收點,無法真正提供農民所需的服務。
在“互聯網+全域旅游“產業模式發展初期,整個旅游產業鏈實際上是由原先的瑣碎的旅游資源的拼湊,這些拼湊起來的旅游資源尚未進行完全的整合,這就導致在管理過程中,生產端無法根據需求反饋迅速完成有針對性的產品生產,如土雞蛋一直是大城市的一項重點需求,但是由于生產端整合不到位,養殖戶大多數是各自為戰,養殖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產量自然也不高,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消費者消費欲望的降低,破壞了整個市場的平穩運行。
“互聯網+”全域旅游產業模式是受到國家政策保護與支持的,為了保證這一政策的充分落實,需要當地政府牽頭進行電子商務培訓,提高當地旅游產業從業者的互聯網利用能力,確保各項號召與優惠政策的充分落實。在展開電子商務技能與知識培訓時,首先要充分調研當地的特色旅游產業以及旅游特色農產品,分層次、分步驟、分類別、針對性地進行農產品生產者電子商務問題解答。同時,考慮到一部分農村電商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在電子商務培訓初期,要特別開設掃盲班,在正式開展培訓時,要設計多種培訓方式,以通俗易懂的教材、手冊和講解方式進行培訓,確保電商從業者在接受培訓后,能夠快速將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為了進一步降低對品質要求較高、保鮮儲存成本較大的農產品的銷售成本,加快農產品銷售運輸速度,擴大農產品市場空間,需要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除了利用現代科技進一步提高保鮮儲存能力以外,還要打造完善的物流網絡,嚴格要求農產品物流包裝,如保鮮膜、航空冰袋、紙盒和泡沫包裝等保鮮、保護工具的應用,通過互聯網實現對各種農產品的有效調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優質的農產品送到客戶手中,這樣就大幅度降低了農產品營銷對航空運輸的依賴性,降低了農產品銷售成本。為了保證農產品在整個物流網絡流動中的質量,要對各個站點進行統一的農產品運輸培訓,定期對物流效率、包裝材料和客戶反饋進行調查,對于客戶反應的問題要及時解決,維護好旅游產業中農產品的品牌與口碑。
“互聯網+旅游”的發展方式進入了一個繁榮的階段,各個地區都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吸引游客,但是游客的數量和消費需求總歸是有限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長期的發展能力,首先要避免無效競爭,尤其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產品和服務。要保持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不斷強化當地的旅游吸引力,在相同的產品和服務上比同行更優質,使游客在同樣的情況下更傾向于自己的品牌;二是拓展游客的旅游需求,以獨特的農產品和服務形成自己的優勢,打造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品牌。以漳浦荔枝為例,漳浦地區從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方面對自己的農產品進行了重新包裝,形成了以“妃子笑”為代表的知名荔枝品牌,并重視網絡推廣營銷,在市場上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同時,由于文化與歷史的獨特性,“妃子笑”荔枝避免了同業的模仿,在荔枝品牌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
基于“互聯網+”的全域旅游農產品營銷是一種策略、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不僅僅是簡單的“互聯網+農產品”模式,而是從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實現特色農產品的進一步開發與推廣,以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長期吸引客戶,保持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活力,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