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濱,鄧夢蘭,鄭 迪,周儒婷
(1.武漢紡織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430200;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湖北 武漢430022)
“三農”即農業、農村和農民,是農業社會的既有特質[1]。中央連續多年聚焦“三農”問題,強調“三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的最大短板[2]。目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轉型的每個階段都需要資金支持和融資服務[3],“三農”領域的融資問題一直是限制發展的一大因素[4]。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結構單一,受自然環境和市場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同時缺乏借貸主體擔保品、可抵押物,導致銀行“不敢貸”。大量農戶屬于征信“白戶”,且不同地區、不同業態、不同主體在不同階段借貸需求呈現差異化,使得銀行“不會貸”。“三農”金融服務需求具有短、低、頻、急的特性,導致銀行各方面成本提高,盈利空間收縮,出現“不愿貸”的情況。
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為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5]。金融科技特性能夠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結構單一、低成本信貸管理、及時信貸服務等問題,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發展[6]。隨著金融環境與金融體制不斷改革,以金融科技為核心的科技公司憑借技術紅利迅速蠶食傳統銀行的業務范疇。
金融脫媒使得傳統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助力轉型和搶先布局未來成為商業銀行當下最為嚴峻的挑戰[7]。近些年各商業銀行積極采取行動,轉變業務發展思路和方向。其中,中國農業銀行精準定位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廣泛布局“金融科技+三農”業務,在此背景下“e鏈貸”應運而生[8]。
基于已有成果,進一步整理了最新的資料及數據,研究了目前金融科技應用商業銀行業務的各場景模式與技術基礎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國農業銀行“e鏈貸”產品的設計思路、經營模式、風險管理等內容,為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提供參考。
中國農業銀行長期深耕科技創新領域,搭建區塊鏈平臺、移動互聯安全支付、“金融大腦”等科技系統,并借此深入探索各類新型業務模式[9]。經過長期實踐,中國農業銀行組建了五類“金融科技+三農”金融服務模式、三大平臺及五大產品線。五類模式分別為“電商+涉農”、線上化服務、“農業產業鏈+在線金融”“農產品交易市場+供應鏈金融”、P2P及眾籌模式,三大平臺分別用于支撐社交生活、電子商務及金融服務3類應用場景,五大產品體系包含網絡支付與融資等,致力于打造互聯互通、智能響應的金融服務體系。
在“三農”金融服務創新業務方面,中國農業銀行將已推出的“農銀e管家”平臺所積累的數據映射到其區塊鏈平臺中,實現了供應鏈中多主體交易數據的全抓取與自動積累,從而打通供應鏈各層級間信用傳遞網絡[10]。
供應鏈金融具有多主體參與、信息不對稱、信用機制不完善、信用標的非標準等典型特征,與區塊鏈技術有著天然的契合性。
第一,供應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覆蓋其上下游中小微企業,需要銀行、物流倉儲、信息服務等多主體協作。區塊鏈屬于分布式賬本,不僅能夠為供應鏈中各參與主體提供平等協作的平臺,降低機構間信用協作的風險和成本,而且鏈上的信息既不能篡改又可以追蹤,便于實現多個機構之間數據同步、實時對賬。
第二,傳統供應鏈金融往往只能覆蓋核心企業及其一級供銷商,而區塊鏈平臺能夠打通各層間交易關系,實現了核心企業信用的廣泛傳遞和金融服務涉及面的廣覆蓋。
第三,區塊鏈平臺可實現商票、應收賬款、存貨等資產的數字化,從而使得此類資產可拆分、流轉更便捷,方便企業根據自身的需求獲得更多現金流支持。
第四,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控制供應鏈流程,減少人為交互,加強匯款保證,提升效率。同時,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執行,減少操作失誤。
中國農業銀行“e鏈貸”是國內首個將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前沿技術應用到供應鏈融資業務中的互聯網電商供應鏈融資產品,主要為“三農”客戶提供完整的電商供應鏈融資服務,包括訂單采購、批量授信、靈活定價、自動審批、受托支付、自主還款等。“e鏈貸”通過充分挖掘和分析銀行內部歷史交易數據,不僅把電子商務、供應鏈融資、在線支付、企業ERP、農戶信用檔案等行內外系統打造成相互信任、信用可控的供應鏈生態聯盟,還構建出成熟可靠的數據模型,實現了自動評級、自動授信與自動定價,為客戶提供了無感一鍵融資支付體驗。
“e鏈貸”的優勢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順應宏觀政策導向,積極承擔服務“三農”使命。第二,充分利用內外部數據,借力科技打造完善、成熟的惠農交易生態聯盟,使業務辦理更高效、覆蓋面更廣、風險更可控。第三,較好地突破了傳統借貸融資難、融資慢等困境,使借貸更便捷化、批量化和標準化,拓寬了銀行涉農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第一,為強化風險防控、實現商業可持續,中國農業銀行搭建流批一體智能分析預警引擎,實現資金流向實時監測、風險智能阻斷,防范資金挪用等。
第二,利用“機器學習+專家經驗規則模型”,設計與農戶特征相匹配的產品特色風控模型,防范欺詐。
第三,應用知識圖譜,已識別擔保、資金往來等11大類、33小類客戶關系,精準管控風險客群,杜絕聯保騙貸現象。
第四,通過應用聲紋識別、OCR識別等技術手段,強化身份鑒別和安全控制功能,嚴控行內員工和行外客戶操作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中國農業銀行創新設立了“三農”特色風控機制。
第一,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新興技術,實時觀測農作物種植、牛羊群養殖及自然災害等情況,充分實現貸后管理的實時跟進。
第二,通過智能識別等技術遠程高頻采集信息,代替傳統的人工調查,大幅降低了農業生產活動中的風險監控成本,提升了效率。
第三,借由物聯網等平臺及相應的平臺對接技術,創新出活體抵押、農村兩權抵押等新型風險緩釋工具,為“三農”服務風控增加新工具,提升了涉農金融可獲得性。
中國農業銀行開展“e鏈貸”業務取得的成功經驗,對政策性銀行的金融業務創新具有重要啟示。根據對中國農業銀行“e鏈貸”業務案例的分析,其他政策性銀行在結合自身實際開展針對“三農”的業務過程中,應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增強“三農”產品創新能力。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和創新激勵嚴重不足,金融機構同質化發展現象異常突出,農村金融人才匱乏,導致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整體比較落后。同質單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不能適應鄉村振興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制約了金融機構提升風險抵御能力。因此,相關部門應不斷提升涉農業務創新能力,積極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二,針對“三農”的具體特性,設計供應鏈金融產品,并隨著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行業務創新,使惠農金融服務更有效地傳遞到農業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農業產業是一個由多環節、多部門構成的緊密鏈條,涉及多個上下游產業。這些互相連接的產業必須暢順運行,才能實現整個農業價值鏈的不斷增值,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統一。應通過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與發展,實現以工帶農、以農促工、工農結合的產業融合協同發展機制,探索一條農業產業與金融產業協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