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琳
(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150028)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正處于重大戰略轉型期,而“三農”仍遭受金融排斥的負面影響。金融支持作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所需的各類生產要素高效組合、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技術創新效率,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參與到農業開發、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科技產業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是突破農業現代化瓶頸的關鍵。深入研究金融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相關問題,對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國內外大多數學者就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Glodsmith(1969)認為金融支持和制度保障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率,對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hailaja(2018)通過對印度農村地區農業發展結構進行分析,發現合作信貸機構對印度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針基本確定,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部分學者依據我國國情,基于金融支持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進行研究。郭強(2010)認為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健全的農村供給體系和投融資體系。李巧莎(2012)認為,打通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資金鏈條有助于分散農業經營風險,從而實現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
少部分學者基于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路徑進行分析。蔣淇威和夏維力(2017)[1]認為金融發展不但能直接作用于農業現代化,還能通過促進農業主體技術進步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李婕妤等(2017)[2]研究發現,從短期來看,農村金融的發展會促進農業現代化,但從長期來看,農業現代化會促進農村金融發展。
從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方式來看,大部分國外學者從信貸支持角度開展研究。Simon Oke(2012)認為,將小額貸款機構分散到農村,通過惠民便民的信貸便利,可以促進當地農業發展。Beck(2012)認為在金融市場中,利用信貸資金支持一些有前景的項目和企業能夠促進技術創新,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Shilpa(2018)考察了印度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趨勢,指出印度農業的關鍵問題主要在農村地區,由貧窮、小型和邊緣農民以及社會弱勢群體承擔。
信貸是農業發展的關鍵投入之一,可以使農民有資本進行新的投資并采用新技術開展生產和銷售活動。農業信貸是提高農業生產力以及解決農民生產難題的重要投入。Guilian(2020)認為,生物資產抵押貸款作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可以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增量資本供應,并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國內學者對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方式展開多角度分析。顧寧等(2013)使用儲蓄效率、儲蓄投資轉換率和投資效率等,檢驗不同金融支持路徑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程度。楊皓月(2020)使用協整檢驗、F檢驗等,實證分析農業信貸、農業保險、財政支農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基于全國層面看,農業信貸對農業機械化支持效果最明顯,而基于不同地區看,農業保險對中西部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支持效果較好。
部分因素會影響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效率,例如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環境因素等。Palwinder Kaur(2015)以印度農村地區為例開展研究,指出偏遠農村地區的農民和社會弱勢群體難以滿足貸款要求,難以利用資本對農業進行投資。
金融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存在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也是研究熱點。馮圓(2012)以吉林省為研究對象,指出吉林省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謝珍(2014)從金融機構角度出發,認為金融機構可能存在缺乏創新能力、信用風險較高、擔保體系較弱等問題,從而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毛日昇(2018)基于隨機前沿分析法,以四川省縣級行政區域為樣本,分析村鎮銀行的設立和其信貸規模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發現增加村鎮銀行數量以及提升信貸規模會顯著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一些學者從農業業務的角度出發開展研究。國勝鐵和姚育成(2021)[3]基于農業的弱質性、外部性和高風險等特征展開研究,發現金融支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發展,但嵌入程度仍然偏低。
部分學者基于不同地區農業現狀,對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效率展開討論。汪鄒霞和黎紅梅(2016)[4]基于湖南省有關數據,應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線性回歸法,探討了湖南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結果表明,僅依靠增加金融機構數量不能有效提高金融支農效率。
綜上所述,基于國內外學者對農業現代化金融支持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國外的理論與實踐尚未能給中國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提供合理的分析框架和可操作的實施方案。結合當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國內學者對農業現代化金融支持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主要從重要性、效率和支持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缺乏對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有效實踐路徑的深入分析。
第一,為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必須落實政策引導,營造良好的制度氛圍,深化農村金融市場體制改革,提高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加強農村金融市場的“造血功能”。同時,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市場,擴大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在農村的覆蓋面,使金融支持深入到農業生產當中。一是發揮政策型銀行的支撐作用。政策型銀行可通過轉貸資金等方式與金融機構合作,降低對農村企業以及“三農”的貸款成本。二是增強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能力。推動商業銀行設立面向農村企業的專門營業機構、“三農”金融事業部和“普惠”金融事業部,關注“三農”,為農村企業、農村脫貧攻堅、農村創業創新群體提供金融服務。三是推動保險公司完善農村基礎保險體系。這樣既可以避免農民因疾病、自然災害、人身意外等情況導致生活困難,也可以保障“三農”體系免受重大風險影響,提升“三農”體系的穩定性,從而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優良的金融支持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第二,我國地域廣闊,農業區域發展不均衡,因此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需因地制宜,注重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運用,提高農村金融服務廣度。同時,進一步降低農村金融服務門檻,對不同農業經濟主體在不同發展階段提供差別化金融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深度。一是構建多層次的融資服務體系。在政策方面引導企業,將股權市場打造成加速農村企業運作的綜合運用平臺。設立、使用好涉農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包括社會企業間投資基金、政府性引導基金等,促進孵化期、創業期、成長期、壯大期的涉農企業和戰略性產業加速發展。二是建設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各級政府應投入資金,建立并且完善風險補償金制度,對融資性擔保公司給予政策扶持,扶持農村企業、“三農”服務企業,加大對農村企業的支持力度。
第三,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農村金融知識普及。出臺法律法規,完善誠信激勵和信用約束制度,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建立金融機構之間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構建信用評價模型,對農村經濟主體進行更加科學的信用評價,促進農村信用環境良性發展。一是發揮政策激勵的導向作用。做好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專項資金的爭取和管理工作,用好金融機構核銷政策,加大金融機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扶持力度,保障農業現代化重點服務對象的金融服務獲得性和適用性。二是落實差異化的金融監管政策。創新金融監管新理念,對于“三農”服務主動性強、效果好的地區給予差異化監管政策,獎優限劣,確保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各銀行機構的扶貧貸款總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以及銀行機構農村企業貸款規模增速高于總體貸款規模的平均增速、貸款筆數高于上年同期評價筆數、申貸獲得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