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河北 石家莊050067)
金融行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服務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全面升級與進步的基礎,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1]。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農村金融服務受到了一定影響,并逐漸優化。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時間較短,各方面還不夠成熟,依然存在一定問題。實現農村金融服務健康發展,發揮其促進農業現代化升級的作用,已經成為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之一。
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經營方式正在加速轉變。與傳統的小規模農業經濟相比,我國農業經濟在經營理念和方式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向著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使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出了新的變化[2]。在現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隨著農業機械發展和科技含量增加,農業經營主體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要素方面投入較大,對資金規模的需求也較大。例如前期的土地流轉、標準化棚舍建設等需要大量資金,對貸款額度有更高要求[3]。與此同時,隨著農副產品加工、物流、商貿、休閑旅游等行業的發展,農村地區對融資額度的需求越來越高。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開發以及相關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規模化經營主體固定設施投資增加,使得其對中長期融資的需求逐漸增大。最為明顯的是農村地區龍頭企業在生產規模擴大、技術及設備更新、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土壤改良、棚舍改造、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對中長期融資的需求增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村建設將進一步加快,農村的資金缺口增大,更加需要農村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的資金支持[4]。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經營主體及其經營范圍都在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經營主體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已不僅是局限于以往單一化的農業生產融資貸款,而是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除了以往的信貸支持、賬戶管理之外,經營主體還需要市場資訊、金融培訓、風險管理、投資理財等方面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還需要為經營主體提供線下及線上的多元化金融服務[5]。
由于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的特點,急需發展智慧金融,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實現金融產品、風控以及服務等方面的智慧化。從整體來看,金融服務手段已經從傳統的柜員操作方式,逐漸轉變為自助辦理的智慧化模式。智慧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效率,適應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的特征。
近些年,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正向現代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基本覆蓋了農村的金融體系,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情況有效改觀[6],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還面臨一定的阻礙。
政策扶持力度對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近些年政府對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十分重視,并且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傾斜,但是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款、保險、租賃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供應依然十分有限。金融服務工具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經營的積極性和流動性,對農村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7]。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還體現在各項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落實上。部分地區針對農村金融機構制定的激勵政策不夠完善,相關制度的執行與落實不到位,相關人才培養與支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政策扶持效果降低,直接影響了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受到傳統融資模式的影響,當前農業經營主體獲得資金的途徑受到了嚴重阻礙,無法滿足實際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農村金融服務發展依然以政府為“靠山”,導致政府的財政壓力較大。雖然部分地區考慮引入其他渠道資金支持,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很多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力量難以在沒有利益的情況下投入到農村金融服務中去,這就使得政府在長時間財政壓力下很難對農村金融服務進行有效創新[8]。
首先,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的主體不明確。原則上,征信工作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信息把控,但實際上中國人民銀行在農村地區沒有設立營業網點,導致信息采集受到一定的阻礙。
其次,農村信用信息的準確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農村人口流動性非常大,信息變動大。農村居民對征信工作的認識存在偏差,使相關工作人員難以對信息真偽進行有效辨別,導致信息采集準確度較低[9]。
再次,農村地區信息管理工作較為困難。農村地區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交易信息沒有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相關信息沒有在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中及時更新和匯總,導致中國人民銀行無法對農村地區信用信息進行有效管理。
在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發展過程中,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導致信息不對稱問題時有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服務創新發展。很多地區認識到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受限于技術、資金等因素,信息化建設水平有限,對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不到位,人工參與度比城市高。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在此基礎上,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面臨一定的問題。為了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需要從政策扶持、融資渠道、征信系統以及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
要不斷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的外部環境。
首先,政府應當進一步落實已經頒布的各項政策,鞏固已經取得的良好成果。政府相關機構要加強監管,維護已有成果,將各項惠民、利民政策進一步落實到位。
其次,政府要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政策支持和激勵,最大程度調動各金融機構支農的積極性。例如,在涉農金融機構完成“三農”任務后,當地政府可以考慮適當降低對這些金融機構的財稅征收額度,并且在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拓寬不良貸款率的風險容忍程度,使金融機構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進而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
再次,要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引導人才將先進的知識及技術帶回家鄉。對于樂于扎根農村的大學生、企業家等,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發揮龍頭企業的幫扶作用,對農村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全面提升農民整體素質,進一步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
為了有效解決政府的財政壓力,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創新,應當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將更多社會資本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政府引導的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流入農村經濟,突破原有的產業結構。在區域經濟平衡發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文明保護等方面提供足夠的資金,放大資金的支持作用,形成長效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資金補償機制。
其次,為了提高投資的整體回報率,可以考慮設立農業產業投資項目基金,將特色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捆綁到一起。
再次,要培育不同地區的農村版塊資本市場,支持并提倡農業板股權交易市場,逐漸形成農業產業投資生態系統,借助資本市場為農村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為培養更多龍頭企業提供便利。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需要依靠完善的農村征信系統。信用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逐步完善農村征信系統,能夠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審查時間、成本、操作風險等。
首先,要根據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明確信用信息體系的建設主體,避免不同管理機構相互推脫責任。逐漸提升信息的采集能力,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與及時性,為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提供更加準確的數據支持,降低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激發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積極性。
其次,積極開展“信用至上”宣傳教育工作,引導農村居民講文明、講法律,引導金融機構轉變思路,在農村地區營造“信用至上”的氛圍。可以設立紅黑榜,將有失信行為的人列入黑榜,只有當用戶消除不良記錄之后,才能夠從黑榜中撤出,從而有效降低農村地區信貸風險。
積極構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幫助金融機構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金融服務創新過程中面臨的信息風險。在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應當聯結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經營單位等主體,通過層層收集和把關的方式,確保信息數據的準確性與全面性。
在此過程中,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收集信息,應當借助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先進技術開展信息的收集、整合與應用。及時更新信息,并將相關信息發布在政策信息模塊、金融信息模塊、經營主體信息模塊以及農村地區科技創新研發信息模塊中,為相關工作提供更加堅實的數據基礎,促進相關信息的流動和使用。例如部分農村地區借助區塊鏈技術對涉農貸款的流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與管理,并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對各環節的信息進行實時監控與存儲,降低了貸款主體的信用風險,同時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對農業經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金融服務面臨一定的變化。應當對這些變化加以重視,對當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整體情況進行歸納和總結,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創新,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