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美
[摘? ? 要] 三峽臨空經濟區作為宜昌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能夠通過臨空核心產業、臨空關聯產業、臨空引致產業等,與宜昌本地、“宜荊荊恩”城市群以及整個湖北省乃至整個中部地區,形成不同程度的輻射帶動圈層。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目前還存在著政策機遇利好、對接略顯不夠,區位條件利好、創新略顯不足,產業基礎利好、發展略顯不均,發展趨勢利好、效率略顯不高等短板。因此,作為宜昌搶抓區域發展戰略的三峽臨空經濟區,應在區域一體化部署下,在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背景下全面落實省域發展戰略,將以“點”嵌“域”的發展格局,以“點”帶“域”的目標實現,“點”“域”互促的協調發展,實現“點”與“域”的協同、協調發展。
[關鍵詞] 臨空經濟區;區域均衡發展;中部崛起;產業布局;營商環境;城市群建設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12-0066-06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湖北省從落實黨中央要求和立足實際謀發展的現實出發,在湖北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上通過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時代推動湖北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1]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其中,“建成支點”是清晰的目標定位、行動指南和動力來源,是決定湖北是否能夠“走在前列”和“譜寫新篇”的關鍵一環,是宜昌“當好引擎”[2]的奮斗目標,更是三峽臨空經濟區全面發展的時代背景和重大發展機遇。
一、理論與實踐:從“域”到“點”力求協調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和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焦點。如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發展理論與實踐。
(一)“域”的均衡:區域一體化理論與實踐
恩格斯最早在《反杜林論》中首次提出了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應該平衡布局的思想,倡導大工業要實現“在全國的盡可能均衡的分布”[3],應將區域間的差別降到最低限度。同時指出實現區域協調的具體路徑是“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3],使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讓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可能,這種可能性在現實中主要體現為“全國統籌”。這一做法在改革開放前主要體現為沿海與內陸、重工業與輕工業的均衡統籌,主要以計劃手段為主。如上世紀50年代的加快內陸建設、60年代中期的“三線建設”、改革開放后的以相鄰區域的生產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動為主要特征的區域一體化理論和戰略布局。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都是通過區域一體化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思路。區域一體化能夠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間差距,讓區域發展更均衡。
(二)“點”的非均衡:增長極理論與實踐
對于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研究,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rancxois Perroux)提出了“增長極”理論。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4],不均衡是正常現象,是一個動態過程。增長“極”具有“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可以通過“極化”實現“涓滴”的擴大和影響效果,從而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Friedman)進一步提出了“核心——邊緣”理論描述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現象并予以了說明,這也理論上符合了絕大多數國家發展的現實情況。鄧小平根據中國國情提出共同富裕,讓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先發展起來形成增長極,帶動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實施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城市圈成為重要的增長極。當面臨東中西發展失衡的情況,我國在更大范圍內布局了“西部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東部現代化”等,“極化”和“涓滴”效應同步彰顯。佩魯的增長極理論與經濟區位和產業聚集密切關聯,認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增長潛力的經濟部門或者相關產業就是經濟增長的“極”,能夠帶動其他部門和產業發展,是經濟園區、開發區和產業綜合體發展的理論基礎。三峽臨空經濟區相對宜昌地區、“宜荊荊恩”城市群、湖北省、中部地區來說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點”,旨在通過要素聚集實現經濟增長的“極”。
(三)“域”“點”協同:“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態勢下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區域一體化與增長極之間既對立又統一。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戰略部署就鮮明體現了這一特色。“中部崛起”是區域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的呈現,“建成支點”是增長極理論與實踐的運用,“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體現“域”“點”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域”與“點”是相對的。相對中部地區而言,湖北省“建成支點”是增長極;相對湖北省而言,宜昌“當好引擎”是增長極;相對宜昌而言,三峽臨空經濟區是市域發展的增長極,都與“宜荊荊恩”城市群、湖北省,甚至中部地區密切相關。“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是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域”的基礎和條件,必將為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帶來新的政策和發展機遇;三峽臨空經濟區作為增長極也只有積極融入區域發展的大循環、大格局才能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增長空間,才能助力宜昌“當好引擎”、促進“宜荊荊恩”城市群互動互聯互通互融、促成“建成支點”穩步實現。從區域到省域、城市群、市域、經濟區,既是一個統一體,又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域”與“點”協調共生、相互促進才能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機遇與挑戰:有“長”有“短”尚不協調
在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戰略部署下,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唯有立足現實、放眼全局,辯證對待自己的“長”與“短”,才能化“危”為“機”,實現既定發展目標。
(一)政策機遇利好,對接略顯不夠
《意見》中明確“加快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賦予宜昌高質量發展南部列陣主引擎重大使命,對宜昌建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構建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加快推進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推進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以及培育壯大航空航天特色產業集群等提出重點要求,是宜昌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發展的重大政策機遇。這一政策機遇與“十三五”發展部署一脈相承同時也進一步凸顯了宜昌的區域引領作用。三峽臨空經濟區作為宜昌搶抓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理應順勢而為、加快推進,但在頂層設計方面略顯不足。
自2017年《三峽臨空經濟區總體方案》正式獲批以來,一系列規劃部署相繼落地,基本確定了三峽臨空經濟區的發展藍圖和目標規劃。其中,《三峽臨空經濟區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是三峽臨空經濟區全面推進階段的第一個5年,是三峽臨空經濟區全面建成全國知名臨空產業示范基地、三峽生態合作區航空樞紐、港產城融合發展的綠色智慧航空新城的關鍵期。這就決定了三峽臨空經濟區要積極對接省域發展格局、積極嵌入發展大循環,圍繞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重大部署開展系統謀劃,制定契合省域發展戰略的目標與路徑,在專屬領域爭取更大作為。
(二)區位條件利好,創新略顯不足
宜昌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擁有東西聯結、南北交匯“黃金十字”、三峽工程所在地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三峽機場2小時左右可以到達全國絕大多數大中型城市,四通八達的鐵路網2個小時可以到達中部地區。宜昌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其水運更是長江咽喉、長江經濟帶主軸線的重要節點,也是中部城市中少有的真正具備“水陸空鐵”立體交通優勢的區域,為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極大地節約了時間和運輸成本。但是,在運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還略有不足。
三峽臨空經濟區采取的是“領導小組+建設推進辦公室”的模式,“推進辦”主任由市領導掛職,猇亭區委書記任常務副主任,猇亭區抽調5名工作人員負責各部門工作。明確“推進辦公室”負主體責任,猇亭區發揮帶頭表率作用,要求各成員單位和市直部門積極配合,確保各項工作正常運轉。但臨時成立的領導小組或辦公室只能行使部分職責、職能,在行使政府服務管理職能上存在不足。一是協調權限受限。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涉及猇亭、夷陵、枝江三地,各地土地政策執行標準、環境規劃、發展訴求等不盡相同,“推進辦”在職責權限上還不能解決跨區域問題,尤其在拆違控違、征遷、土地報批等過程中協調難度很大。二是執法權缺失。對于市、縣人民政府設立的指揮部、辦公室等相關臨時機構,并以臨時機構名義作出的房屋征收決定,有超越行政職權的風險存在。三是隊伍建設困境。一方面,抽調人員的工作形式會打亂用人秩序,不利于干部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籌建機構不能作為正式工作部門進行人才選拔和任用,不利于充實和完善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長遠發展工作隊伍的力量和結構。
(三)產業基礎利好,發展略顯不均
宜昌臨空產業基礎具有明顯領先優勢。在航空運輸業方面,三峽機場年旅客流動量在湖北省僅次于武漢天河機場,早在2018年就開通了全貨機航線;在航空制造業方面,民航飛機客改貨基地和凌云民航產業園進行了湖北省首次客機專業拆解,這標志著湖北省正式進軍飛機“再循環”高端產業;在航空培訓業方面,宜昌海航航校是規模上僅次于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的國內第二大培訓機構,是全國培訓資質最全的航校之一;通用航空產業方面,宜昌已經啟動了六大通用機場的建設。但是三峽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同時也呈現出了快慢不均。
2017-2020年是三峽臨空經濟區跨越發展階段,從無到有的“一核四區”產業布局陸續完善,從有到優的機場核心區改擴建提質升級。目前,高端制造區先后入駐廣汽乘用車宜昌制造基地、凌云民航產業園、斯塔娜航空產業園項目、飛機拆解和國際航材貿易項目、民航飛機部附件維修項目等。綜合服務區則已落戶卓爾宜昌航空城項目、國投航空大酒店、湖北工建集團鄂西南區域總部項目、漢臣星級酒店基地項目等。但是現代物流和生態農旅等產業區的進展則相對緩慢,亟需加快推進形成全面開花的積極態勢,充分發揮宜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在加快推進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發展趨勢利好,效率略顯不高
早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就已經明確提出“有序發展臨空經濟”,支持中部地區通過臨空經濟發展新動能、轉變發展方式、提升區域競爭力實現崛起。而在《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建設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培育航空航天等10 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支持宜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級”“支持‘宜荊荊恩城市群協同發展”等內容,都為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政策支持。但總體來看,囿于各方面原因,三峽臨空經濟區整體推進仍較為緩慢。
按照《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推進方案(2017-2020)》的計劃,截至到2020年,“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完成起步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建立臨空經濟區與區域口岸功能協作機制,完善臨空經濟區組織框架和體制機制”,但實際進展都有滯后。比如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項目最新進度情況顯示將于2021年正式建成;起步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設計已獲批,但開工建設的前期工作難度大,直到2020年6月多個項目才密集開工;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獲得省政府批復以來,“推進辦”依然是一個籌辦機構,與區域口岸的功能協作機制和自身的體制機制建設等都還未有較大進展。除此以外,客改貨等重點項目推進不夠快,臨空高端制造類項目招商效果還不明顯,基礎設施配套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思考與建議:“點”“域”互動協調發展
(一)以“點”嵌“域”,三峽臨空經濟區融入“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發展格局
高水平的科學規劃是頂層設計的第一步,是關乎全局的指導性問題。目前,三峽臨空經濟區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園區承載能力與省域臨空經濟區形成良好錯位發展局面。但“十四五”規劃三大目標定位從全面建成全國知名的臨空產業示范基地到三峽生態合作區航空樞紐,再到港產城融合發展的綠色智慧航空新城,體現的是全國性、城市圈到市域性的發展邏輯。在湖北省提出“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背景下,亟需高站位謀劃、全方位布局,合理制定三峽臨空經濟區在省域內的定位,使三峽臨空經濟區充分融入國內大循環格局,要在客運貨運能級上實現質的飛躍,充分發揮多式聯運效率,充分發揮國家級物流樞紐作用;要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致力于將三峽臨空經濟區打造為湖北省內陸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揮市域臨空經濟增長極作用,特別要以跨境電商發展為突破口打造航空物流龍頭企業,穩步擴大外貿發展勢頭。為此,可以結合宜昌“當好引擎”戰略定位部署三峽臨空經濟區在省域的發展定位,力爭與襄陽、鄂州等臨空經濟區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臨空經濟區域布局。
(二)以“點”帶“域”,三峽臨空經濟區助力“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目標實現
臨空經濟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能夠發揮空間“極化”和“涓滴”效應,促成區域間互聯互通互融,有利于促進國內循環和對外開放的雙向發展,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實現區域協同。為此,三峽臨空經濟區必須立足實際做好當下。
1. 健全高效發展體制機制,釋放發展活力。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是一個中長期規劃,從一個臨時“機構”過渡到一種穩定“機制”是大勢所趨。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本身擔負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三峽交通樞紐建設的重大使命,加之涉及多個行政區域,情況較為復雜,非一個地區的能力所及,因此,當前亟需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多方合作、市場運營、利益共享”的體制機制。“推進辦”需要立足全市整體統籌,有必要高規格成立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管理委員會,高起點配備班子成員。根據職能需要,國土、規劃、稅務等部門在臨空經濟區設立機構行使相關職能。同時,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運作需要獨立的市場法人,可以與市屬國有企業進行深入磋商。建立健全合作共商、利益共享的多方議事協調機制,制定各相關主體、成員單位定期進行會談的聯席會議制度。
2. 促進產業布局均衡發展,培育內生動力。一是進一步完善“一核四區”產業布局。圍繞高端制造、現代物流、綜合服務、生態農旅等產業,大力實施駐點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等,進一步帶動上下游產業入駐,促成產業鏈和供應鏈有效銜接;力爭在引進通航研發制造項目和知名航空貨運公司入駐上取得重大突破,積極發展通航制造和推動三峽機場航空貨運基地盡快落地;加快航空食品加工業發展,拓展布局通航旅游、會展商貿、總部經濟等項目。二是扎實推進產業培育。爭取2021年底三峽機場口岸擴大開放順利通過省、市預驗收;凌云民航產業園力爭每年完成一定量次維修噴涂業務、飛機拆解業務和客改貨業務,推動國際航材貿易、民航飛機部附件維修業務開展;積極推進碳纖維螺旋槳等高端制造項目,積極支持海航通航產業園運營基地封閉運營。三是重點打造高端制造和特色產業集群。充分發揮三峽臨空經濟區臨空核心產業基礎優勢,做大做強航空制造業。
3.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發展磁力。要按照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要求,把構建審批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獲得感最強的營商環境作為三峽臨空經濟區全面推進階段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三峽臨空經濟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升級版”。當前需要政府為企業搭好平臺,釋放政策紅利并加速發展效率。需要制定“筑巢引鳳”的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掃清發展障礙。可以對開設航線的航空公司、設立基地的航空公司、航空油料公司、金融服務企業等給予一定的補貼或稅收減免;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給予政策性傾斜;加大營商環境氛圍營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并出臺三峽臨空經濟區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相關政策等。
4. 搶抓項目建設進度,充分發揮市場效力。從省域來看,多個地級市都在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爭創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的競爭非常激烈。蜂擁而上之時,已經先行一步的三峽臨空經濟區建設更應快人一步才能搶占發展機遇和制高點。在資源、要素、人才等都有限的情況下,速度可以轉換成市場占有量、利潤率和發展經驗,必須牢固樹立“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率”的理念,對發展機遇和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當前,必須加快推進三峽機場二期改擴建進度,加快三峽機場站前公共交通配套工程建設,力爭卓爾航空城三峽國際博覽中心年內主體工程封頂,航空社區一期完成基本建設,實現貝迪克凌云客改貨廠房年內主體工程封頂,完善通航產業園運營基地一期水電氣、排污等配套建設,滿足運營需求,積極推進湖北工建集團鄂西南區域總部項目、斯塔娜航空產業園項目、漢臣星級酒店基地項目開工建設。
(三)“點”“域”互促,三峽臨空經濟區與“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協同發展
既要按照區域一體化思路強化區域互聯互通、產業互促互補、資源互融互享,實現“全域協調”;又要按照區域增長極思路強化“一主引領、兩翼驅動”之間的科學競合,發揮宜昌三峽臨空經濟區間接輻射“建成支點”、積極融入更大市場的作用,形成多維輻射帶動圈層。三峽臨空經濟區要積極與湖北省、中部地區開展業務合作,注重與各臨空經濟區之間的差異化發展,特別要注重統籌區域交通、自然資源、旅游資源等,合理謀劃與其他地區的合作與發展,積極對接“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戰略部署落地落實的政策。同時,“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目標任務的實現,要進一步強化區域協調發展意識,爭取打破行政區劃藩籬,建立省域“一盤棋”整體謀劃、部署發展的平臺、機構或機制,形成多層級、多主體,互動參與、抱團發展的格局,為三峽臨空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多資源,積極促成“點”“域”協同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關鍵期,是三峽臨空經濟區進入全面推進階段的第一個5年,既是重大機遇也有不少挑戰。只有堅持區域一體化統籌部署,積極發揮各增長極輻射帶動作用,互為基礎和前提、相互促進和補充,才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為實現中部地區崛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新時代推動湖北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實施意見[N].湖北日報,2021-07-31.
[2]? 中共宜昌市委六屆十五次全體會議決議[N].三峽日報,2021-06-28.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佩魯.略論增長極概念[J].經濟學譯叢,1988,(9).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