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農業社會和傳統工業時代都不具備形成的條件。農業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更多是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不同地方的相互依賴程度低,談不上“命運與共”。傳統工業時代,全球危機的出現使人類有了共患意識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但人類的發展模式以物質產品生產和消費為基礎,特征為高碳排放、高資源消耗、破壞生態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缺乏實現的基礎。
進入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美好愿望變成可以實現的目標。目前,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承諾實現碳中和,其碳排放占全球75%左右,經濟規模占75%左右。全球范圍的碳中和共識與行動,標志著傳統工業時代的落幕和生態文明時代的開啟。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歐美國家的簡單翻版。作為工業革命、傳統工業化的受益者之一,中國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偉大的發展成就,但也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這固然同中國自身一定程度上的粗放式發展有關,本質上卻是世界范圍內傳統發展范式的弊端所致。生態文明是中國艱辛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和實踐的結晶,中國會繼續在5000年深厚文化基礎上優化思維和行為模式,吸納工業文明的優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的、穩固的生態系統。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從弱小發展為強大,給地球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接下來要把氣候變化的曲線拉下來,把生物多樣性的曲線拉上去。我們現在做的決定和今后10年的行動,影響著人類未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命運。
談論生態文明離不開廣義的層面。生態文明在中國包括了一些更廣泛的含義,比如價值觀、價值體系的完善,把生態文明嵌入到生活常態之中,同時注重社會結構的改變。但這一概念最開始在國際上傳播時遭遇了不理解和抗拒——在國際社會看來,文明一般是后來人對歷史的界定,為什么能反過來創建一種文明?因此,中國政府、學者、企業在對外宣介時,要考慮對方的語境,作有效交流。
生態文明是中國提出來的,我們要看到的不只是保護生態,更多的是社會經濟體系和架構都要轉型,希望COP15有機會讓中國作為主席國,用這樣一種思想引領全球,為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奉獻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中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近年來,為了展示中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堅定意志、創新智慧、不懈努力,讓世界了解我國綠色發展的成就,中國記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充分發揮作為記者之家橋梁和紐帶的突出優勢,進行了多重探索。
為了及時回應駐中外國記者對熱點問題的關切,提供真實可靠的資訊,中國記協于2008年11月創辦“新聞茶座”品牌活動,并逐漸成為中國記協向外國駐京媒體提供新聞素材及背景吹風的重要平臺。其中,有多期的主題專門聚焦生態文明建設。中國記協還組織外國記者到生態文明建設一線,講好綠色發展故事,更好展示中國近年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智慧、具體實踐與成果。
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一直是外國媒體關注中國的焦點,中國記協也將此視為對外宣介的重點之一。2017年,在接待墨西哥新聞代表團時,中國記協精心挑選了曾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廣東惠州和有著“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美譽的河源作為訪問地點,讓他們親身感受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決心、信心以及近年來的具體實踐和成果。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8年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只占到所有生命形式的0.01%,但卻導致了83種野生動物哺乳動物的消失。保護環境和脆弱的生態系統已經刻不容緩。
印度尼西亞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有超過49萬種物種、19個生態子系統和74種植被。我們一直優先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采取多種措施恢復土地、普及公眾意識、強化激勵政策或者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等,并希望能繼續為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談判付出努力。中國在改善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方面有很多創新舉措值得印度尼西亞學習,例如,中國現在有一萬多個自然保護區,占到整個中國國土陸地面積的18%;在保護瀕危物種方面,大熊貓的數量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云南當地特有的植物在植物基因庫中被妥善保存;還打造出200多個植物園,切實推進濕地修復。
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均面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任務,且在國際行動中推進相關工作,并有很多合作框架可以出臺。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擴大數據庫以獲取更多有效的信息,加強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國家合作和區域合作,在經濟、社會、環境之間取得平衡發展并改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作出能夠體現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選擇。
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倡議,中國的行動不僅體現在談判桌上,也體現在追求發展和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從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到打贏“藍天保衛戰”、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轉型,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普遍共識……中國以持之以恒的行動推動相關理念落到實處,為全球生態文明貢獻了智慧。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值得分享,主要體現為中國經驗值得借鑒、中國技術值得合作、中國主張值得信賴。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需要加強信息傳播,尤其是科技信息傳播,要從科技角度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應從生態建設的大智慧角度,講述中國頂層的治理經驗;從科技創新角度,講好科技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故事;從科學普及角度,講好公眾參與環保的行動,講好新技術運用對環保的貢獻;從對內、對外聯動傳播的角度,用好媒體融合的“十八般武藝”,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奉獻精彩的中國智慧故事。
中國分布有數以百萬計的自然村落,這些村落是人們賴以生存與繁衍的家園,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鄉村文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承載者。隨著高度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經濟的落后、人口的流失、土地的荒蕪、鄉村的凋敝惡化了生態環境,附著在鄉村的傳統文化多樣性也瀕臨消失。
基于對現實生存狀態的回應,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國家政策導向為古村提供契機,相關主管部門先后公布了5批共6819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撥付專項保護資金,而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還有更多。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修復鄉村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一是展現生活生產之美,通過設計的介入把傳統村落、各種要素的改造和提升綜合考慮,將傳統村落內化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會結構,外化為具有整體之美的鄉村景觀;二是書寫自然生態之美,傳統村落一般都有獨特的選址,先民們的營造智慧體現在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對地形地貌的適應,傳統村落的生態建設理念需要認真感悟和踐行;三是塑造人文時代之美,設計實踐時要保護、修復、回歸傳統聚落形態,還要在文化傳承上下功夫,延續傳統文脈,同時兼顧地域文化保護。
全球環保之戰要求各方通力協作,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單打獨斗,我們也無權指責生物多樣性喪失或環境惡化是由某個發達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單獨造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包括柬埔寨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同時又面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由于科技手段和資源極其有限,二者其實是有沖突的,我們要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以及環保和經濟發展共存的方式,共同建立繁榮、清潔和美麗的地球。
柬埔寨的碳排放相對較低,但作為一個不發達的農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具有脆弱性,主要體現為地理環境受限、高度依賴農業以及經濟、科技、人力資源等方面的能力較為低下。柬埔寨很樂意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交意向書,并在1996年成功加入,隨后制定實施了2014—2023年氣候變化戰略計劃,通過低碳方案刺激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保護弱勢群體,同時提高環境的可持續性。我們希望在2030年前將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57%提高到60%,并維持在這一水平,同時制定2020—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計劃。
我堅信,柬埔寨響應氣候變化的行動會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部門間的合作也會成為推動目標實現的有效方法。我們必須要共同行動,堅持多邊主義,繼續推動綠色發展。特別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多邊和雙邊框架下提供的各種協助,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極大地推動了柬埔寨的可持續發展。
共謀生態文明、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是世界各國的追求,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全球生態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行動、引領世界話語,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是符合時代需求的必然選擇。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關鍵詞:生態文明篇》,為世界更好理解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打開了一扇窗戶。在《中國關鍵詞:生態文明篇》推出的過程中,我有幾點感悟:中國有鮮明的理念作指引、有務實的行動作支撐、有體系化的制度作保障、有階段性的效果作動力。為了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將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開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話語創新實踐,二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經驗共享,三是努力講好全球生態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積極傳播世界各國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成功經驗,講好人類攜手改善生態環境的生動故事,幫助全世界認識到這是關乎人類存續的事情。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絕不是激進分子憑空想象出來的抽象敘事:我們已經目睹了各大洲氣候模式的變化,以及全球變暖所帶來的破壞和苦難;50年前,瑞典前首相奧洛夫·帕爾梅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首次使用“生態滅絕”概念,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顯示,當前25%的動植物物種正瀕臨滅絕。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道德責任,必須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原則,即不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平衡。中國、歐盟和美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總量的60%以上,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5%,后特朗普時代,三方再次在環境問題上達成一致。中國、歐盟和美國在引領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及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必須產生協同效應,不能將時間浪費在分裂性的話語和行為上,現在是時候團結起來抵抗蒙昧、貪婪和極端主義。這也是我始終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原因。
在感受到危機嚴重性的同時,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人類能夠創造一個良性循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以生態文明為前提,而全新的生態意識又是促成團結的動力。走向生態文明的途徑是多樣的,比如碳定價、碳稅以及相關法律手段等,具體實施時因國家而異。讓我們確保三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對自然的欣賞、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和對人類尊嚴的維護,始終處在人類思想和行動的中心,共同呵護美麗地球。
洱海既面臨著人口稠密、經濟發展的巨大壓力,同時又處在大江大河的源頭,有著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求,保護好洱海對于我國西部地區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為了保護洱海我們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一湖之治”階段,移除洱海里的養殖業,其次是將保護范圍從湖區向流域擴展,這一過程中開展的污水收集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流域濕地建設、大數據平臺建設等一系列工作,對削減洱海污染負荷、保護洱海湖體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解決藍藻的生長問題,又實施沉水植物恢復、食物網調控、藍藻生長控制等工程,實現對洱海湖區生態的調控。
洱海的保護治理已經從搶救性治理階段轉入到保護性治理和生態修復階段,但仍面臨水質不穩定的問題,污染入湖負荷較高,內源負荷影響仍然長期存在,藻類依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后續建議圍繞洱海負荷的削減、內源污染控制、湖區生態調控和藻類控制等方面開展工作,同時也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加深對洱海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