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綜合國力之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走創新發展之路,必須要集聚創新人才。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作后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日前,在《中關村》雜志上讀到封面文章《人才,海淀最美的風景》,浮想聯翩,倍感親切,發人深思。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人才更加重要。
多年前有一句流行語,“世界看中國,中國看中關村”,影響了一代創業創新“第一個吃螃蟹”的“饕餮客”。這些先行者,笑慰昔日,牢記初心,懷念“鋪路石”,感恩海淀默默耕耘的老圃,感謝那只“看得見的手”之溫柔。聯想世界,四通八達,雙海無垠,新浪擊水,紫光方正,小米雷人,新東方的曙光和愛國者的情義……與時代同行,呈現一派生機。陳春先的遠謀,柳傳志的勇氣,王文京的穩重,劉迎建的執著,俞敏洪的志氣,王志東的坎坷,雷軍的腳步……都是“中關村人”的驕傲!今日的海淀,經營擘畫新的藍圖,智慧之旅,科學之城,“雙創”的旗幟藍天飄紅!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海淀區政府始終用這一觀念更新思維,武裝頭腦,落實在行動中。海淀政府提出并貫徹的“支持創業,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無數草根為之動容,感慨萬千。是年的海淀區領導,諸如賈春旺、張福森、胡昭廣……永駐“中關村第一人”陳春先、“聯想的締造者”柳傳志等“知識英雄”“知本家”的記憶中。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比瞬攀强萍紕撔伦铌P鍵的因素。中關村核心區海淀之所以能立足在改革開放的神州大地之前沿,主要原因就是重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實踐說明,中關村呈現“千里馬”奔騰的壯觀局面,是與海淀具有慧眼的“伯樂”們分不開的?!蔼毥谦F”是千里馬中的佼佼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和氛圍。我們高興地看到,海淀被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為“新型工業產業示范基地”,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這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宗旨的體現。更讓人欣慰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已然著眼于未來接班人才的培養。“伯樂”不僅具有發現“千里馬”的慧眼,更在有膽識遠望未來,著眼大局,海淀的管理部門在“體制機制”創新、“組織管理”創新等方面都敢于投石問路并有建樹提供經驗。想當年“自籌資金,自由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四自”方針,贏得無數“知本家”從茫然中解脫放開手腳勇于拼搏結出碩果。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強調的這一要求,具有深刻的內涵,既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更要“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從而才能實現“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新陳代謝新老交替是歷史的發展規律,科學創新的人才更替更是如此。業界有人把中關村尤其是海淀核心區比喻為“孵化器”,表象是學界不斷推出科研新成果,市場接連奉獻新產品,甚至驚嘆高樓拔地而起,而“孵化器”的底蘊真諦卻是人才輩出一茬接一茬,知識的積累和傳授,精神的發揚和光大,隊伍的成熟和成長。記者動情地謳歌道,改革開放40年的中關村大地海淀沃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孵化出了一批又一批全球頂尖人才和創業創新領軍人物,鍛煉出一批又一批的“為他人做嫁衣”的公務員。那雙“看得見的手”顯示出神奇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多年前在一次會議的講話中動情地說——“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學家。我記得當年拿破侖就格外重視科學家,在遭到敵人猛烈攻擊時,他首先想到的的是保護科學家,因為他明白科技就是戰斗力?!边@些年來,海淀薪火傳承,新老干部一以貫之地重視知識,尊重人才,筑巢引鳳,提供生活保障;制定英才計劃,開設“海英之星”獎學金。最讓人暖心的是,“銳意改革,鼓勵創新,容忍失敗,以人為本”,這一思想武器打破了“知本家”的精神枷鎖。從而“走出象牙塔”,把論文寫在中關村大地上,用科技經濟碩果印證了“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唯物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