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通
[摘 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連續執政72周年之際,研究世界政黨治理、總結中國共產黨治理經驗恰逢其時。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舉辦第一屆政黨治理高層論壇,旨在研究在政黨政治領域內,政黨自身建設、國家治理以及政黨與國家互動的規律,為政黨建設和國家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來自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浙江省委黨校等科研單位的80余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
[關鍵詞]政黨治理;國家治理;論壇綜述
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連續執政72周年之際,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舉辦第一屆政黨治理高層論壇,旨在研究在政黨政治領域內,政黨自身建設、國家治理以及政黨與國家互動的規律,為政黨建設和國家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來自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浙江省委黨校等科研單位的80余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
一、政黨治理研究的視角、內容與趨勢
1. 研究政黨需要內外兼顧,需要“走近”,更需要“走進”
在資產階級政黨掌握話語權的背景下,由于無產階級政黨政治實踐較晚,無產階級政黨在政治建設中經常被貶低或被污名化。一個政黨或一類政黨能否被關注受到客觀公正對待,取決于研究者的態度,更取決于政黨的實際表現。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曾峻教授認為,近年來中國共產黨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快速發展、長期穩定。對此,研究者多數局限于從政黨的外部績效來探究政黨實現這些績效的機制、體制、手段、政策,研究的焦點是政黨的治理外部性質,這僅是“走近政黨”,但尚未“走進政黨”。“走近政黨”與“走進政黨”分別對應政黨研究兩種視角,前者視角是外部視角,主要考察政黨的外部關系和行為。后者視角是內部視角,考察政黨內部的結構、機制和治理行為。強調政黨研究的內部視角并非否定外部視角,二者并非替代,而是互補;不僅是互補,且是互動。
2. 國外政黨的研究為中國研究政黨拓展思路和視野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周建勇教授通過梳理指出,國外對政黨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出版物和研究內容。從1945年以來就西方關于歐洲政黨和政黨體制的研究,各類出版的著作(包括文章)有10000多本(篇),政黨或者政黨治理或者政黨組織或者政黨制度的研究,占比最大。有的研究成果已經有中文譯本,如《政黨與政黨體制》《政黨與政黨制度》《政黨與民主》《寡頭統治鐵律》《政黨組織與權力》《政黨政治研究指南》,等等。這些著作主要聚焦在兩個方面——政黨內部研究與關注政黨體制。二是研究政黨功能。如人才招募、候選人產生、如何組織政府、政黨的激勵等等。三是關于政黨和社會的研究。主要關注社會結構對政黨的影響。四是政黨和國家的關系。五是政黨與選舉,西方民主有三大支柱——政黨、議會、選舉。六是政黨體制類型。
二、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實踐
中國共產黨作為連續執政超過70年的政黨,在全球政黨政治視野中也屬于連續執政最長的政黨之一。如何從長期的治國理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制度建設、科學把握執政的風險、化解執政危機的經驗,探尋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執政的根本原因,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顯得尤為重要。
1. 制度優勢是國家最大的優勢
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建設,以往多是單一制度研究為主,如今更應從制度體系來研究。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郭定平教授指出,需要把制度體系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來研究,在新的發展階段要逐步開發制度紅利。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制度競爭。郭定平教授提出制度建設的核心目標:第一是完整性,制度體系要對該政治共同體的各構成要素進行有效治理。第二是層次性,制度的有效運轉要形成有機的層次關系。第三是統一性,不同制度要形成統一的整體。第四是協同性,各制度間要彼此協同,上下、前后、左右協同運行。第五是適應性,能夠適應不同歷史時期、應對不同挑戰、具有自我調適和應變能力。第六是有效性,制度體系優勢能夠轉化為治理績效。
2. 以人民為中心,化解執政風險
任何政黨獲得執政,均非一勞永逸能長居執政地位。政黨一旦執政,皆有喪失執政地位的危險。中國共產黨如何在長期執政中,科學把握執政風險,有效化解執政危機,從而達到連續長期執政,這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對此問題,浦東干部學院劉昀獻教授提出,執政風險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包括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遇到內外各方面風險,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風險。狹義的執政風險僅指執政黨建設所面臨風險,如組織、紀律、制度等方面。執政風險和執政危險、執政危機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劉昀獻教授認為:執政風險是一種出現執政危險的可能。執政危險是執政黨執政過程中遇到喪失執政地位的現實危險。執政危機是執政黨遇到執政的生死危機。三者是可能與現實的關系。故,執政黨只有科學地把握執政風險的含義、特征以及其與執政危險、執政危機的區別聯系,增強風險意識,科學應對風險,阻斷執政風險走向執政危險、繼而走向執政危機的途徑,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保證黨的執政安全。
與會專家提出,審視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治理,應該從價值基礎、主體基礎和動力基礎的視角,把文本研究、戰略設計、政治實踐和具體績效四者結合起來研究。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唐亞林教授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治理的基本經驗在于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觀。人民滿意是人民抉擇所遵循的基礎,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心連心,黨相信人民,人民相信黨,雙向互動委托的信心機制,改變了傳統西方政黨的運行方式。
三、治黨力與黨治力
政黨的政治實踐通過具體制度運轉而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具體制度如何運行,運行機制是什么,其制度運行的動力何在,與會學者就此類問題做了具體研討。
1. 黨建責任制的制度演變與落實
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經驗之一是實行黨建責任制。華東政法大學花勇副教授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建責任制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始階段——崗位責任制,主要包括分級分工負責、相應配套制度、集體分工和個人分工有機結合、失職和追責相結合;第二個階段為擴充發展——兩根主線,是基層黨組織責任制和黨風廉政責任制。書記是第一責任人,一崗雙責,實行黨委會報告制度與建立黨建領導小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應稱為全面從嚴治黨黨建責任制。第三個階段是成熟形態,主體責任明確,是紀律責任,更是政治責任;黨建責任制的迭代和更新;黨政機關是黨建責任制下政績導引的主要載體。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基層黨組織如何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制,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吳海紅教授以某國企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詳細剖析,闡述了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在基層落實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指出責任制是超大規模政黨治理的必然要求。制度設計初衷傾向于完美,但制度實際操作運行一般超出理想模式。吳教授指出,落實責任制的困境有“五難”:一是職責的交叉性、責任邊際界定難;二是組織架構不對稱性、壓力傳導難;三是聯動性、整體性欠缺,責任落實難;四是自上而下的責任壓力和企業經營發展需求之間的張力協調難;五是高質量黨建和理念與企業現代發展結合難。
2. 在國家治理中體現黨的治理績效
人類生存很大的威脅來源于貧困,古今中外治國理政均把反貧困當做興國安邦之大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斗爭的歷史。古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憧憬,近有孫中山“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夙愿。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自建立伊始,始終為創造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進行不懈的奮斗。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寧教授基于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進歷程總結了百年反貧困的經驗。提出:貧困原因有多種,反貧困也應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土地政策跟貧困或者反貧困息息相關,故選擇小的切入點研究此問題,從一側面總結出中國共產黨的反貧困的五條經驗:一是運用土地政策反貧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三是土地政策必須適合生產力發展;四是運用土地政策反貧困必須以人民為中心;五是運用土地政策反貧困,必須發揮市場和政府雙重作用。
四、政黨治理研究的比較視野
政黨研究僅僅局限于國內是有欠缺的,必須拓寬視野,放眼國外。與會的專家學者就國外研究政黨的主要議題、國外如何研究中國共產黨以及如何借鑒他們的研究塑造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等問題,展開詳細討論。
1. 國外政黨研究的六大支柱議題
通過分析國外政黨研究內容,也可為研究中國共產黨提供借鑒。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張春滿副研究員就“國外政黨政治研究的六大支柱性議題與政黨治理的范式超越”做專題發言。梳理從2000年至2018年間國外對政黨政治研究的成果,歸納出他們研究的六大支柱性議題——“六化”,即政黨卡特爾化、政黨制度化、政黨極端化、政黨信息化、政黨歐洲一體化、政黨民主化。但國外政黨研究唯獨沒有關于我們語境中政黨治理的研究,也可看出其研究的局限性。究其原因,在于國外的政黨政治研究沒有走出歐洲中心論的思維框架,限制了理論想象力,看不到非西方國家的豐富政黨實踐。還有,西方政黨研究存在嚴重的重選舉、輕治理的問題,很少研究政黨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政黨治理本身的問題。此研究領域的空缺,也為中國構建新的政黨研究范式提供了空間和機遇。
2. 西方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
西方學者(包括政治家、政客等)對中國共產黨認識的演變可概括為:從不認可到學術報道多元化,再到兩極分化的認知演變過程。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雪梅教授認為,西方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可分四個階段,首先從革命形象認知而起,經歷了從在華利益的破壞者,到照耀中國的紅星認識轉變。其次是對建設形象的認知,經歷了民本政黨、到紅色政黨、宗教式政黨、精英式政黨的認知。再次是對改革開放形象認知,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從單一政黨到非單向度的政黨認識轉變,認知是多向度的。第四是對新時代形象認知,黨的十八大之后,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從多元認識又逐漸向兩極分化的趨勢發展。一方面是西方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呈現正面形象;但另一方面也有以“陷阱模式”評定中國,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發展存在巨大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助理研究員白鷺認為,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近年來逐漸走入學界和大眾視野,并成為一門學科——中共學,是海外研究由漢學到中國學、再到中共學的關注,一脈相承而來。美國是比較早開始進行中國和中共學研究的國家,同時美國的學者對中共學的研究領域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包括對黨的性質、黨的歷史、黨的建設、黨的執政方式與執政能力、黨的主要領導人、黨的軟實力方面。英國學界中共學研究有三個特點:一是英國學者對中共學研究更重視經貿領域的研究,對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差異關注比較弱;二是包容和謹慎并存,一方面中國和英國文化碰撞已久,英國學界對中英文化差異比較接受,也能包容中西方之間價值觀的不同,但另一方面英國學界又普遍出現比較謹慎的傾向,提出對話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忽視中國和英國在文化、制度方面存在差異;三是很多英國學者正視中國的發展,在美國學者提出“中國威脅論”情況下,英國很多學者并未用威脅論視角看待中國發展,而是從中國的發展對英國有什么樣的機遇這個視角來審視中國的發展,認為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英國可借勢而為,從增長自身經濟力量角度尋找合作空間。
此次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就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的相關問題,秉持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經過觀點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基本達成了如下共識:政黨治理研究要進行分析方法、分析視角和核心概念的更新,充分運用現代組織學、管理學、系統論、生態論、傳播學的相關理論,試探性地提出黨治力、治黨力、信心力以及黨性人建設、人民本位觀、情感治理制等概念。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