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風
中圖分類號:G849.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9-126-01
摘? 要? 所謂“供給側改革”原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為正在扎實推進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機遇。我國高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任務。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教育生產這一端進行結構性調整,旨在消滅落后產能,提高教育產品即學生質量,以滿足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本文擬從供給側改革角度入手,以沈陽體育學院為例,針對體育院校橄欖球專項課程現狀開展調查,找出現在橄欖球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橄欖球專項課程設置及培養新一代高素質專業體育人才的新道路。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體育院校? 橄欖球
隨著2009年英式橄欖球重新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國內報考橄欖球專項的體育院校的學生逐年增加。目前國內約有9所體育院校開設了橄欖球專項課程,招收橄欖球專項的學生。但是與其他專項課程相比,橄欖球專項課程在培養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體育院校的橄欖球專項課程面臨著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能夠培養學生成為可滿足社會對于橄欖球專業人才需求的人員。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與供給側改革和體育院校課程改革的相關文獻資料,用文獻資料法分析與本研究有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2.問卷調查法:設計問卷,通過給沈陽體育學院其他體育院校橄欖球專項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用問卷調查法調研體育院校橄欖球專項學生的現有技能、理論水平和就業意向。
3.專家訪談法:用專家訪談法訪談國內資深專家,體育院校主管部門負責人、橄欖球專項教師,征求對本研究的可行性及具體改革方法的建議。
4.實地調研法:利用實地調研法走訪部分開設橄欖球課程的體育院校,對二級學院教學院長,橄欖球教師、橄欖球專項學生的深入訪談,切實了解橄欖球專項教師隊伍的師資水平和學生真實水平。
5.邏輯分析法:通過邏輯分析法梳理研究思路,并對研究展開論證。
二、沈陽體育學院橄欖球專項課程設置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橄欖球專項學生的特點
沈陽體育學院橄欖球專項學生目前全部歸屬于運動訓練學院,他們都是通過全國體育單招考試考入大學。學生參與橄欖球運動的平均時長為3年,通過對2017級至2021級學生的調查得知,71%的學生為橄欖球一級運動員,25%學生為橄欖球二級運動員,4%的學生達到了健將水平。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普遍較好,但是文化課水平普遍較低,多數學生高中期間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分配給橄欖球訓練,導致學生在學習理論學科時學習方法較少,掌握知識的速度慢,理解和記憶能力也相對不足。
(二)橄欖球專項課程目標設置
沈陽體育學院在橄欖球專修課程的目標設置上圍繞學校對于運動訓練專項的學生的培養方案展開,從學生未來發展定位著眼,涵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力求能夠滿足學生高階能力需求和創新發展需求,從而培養出能夠勝任橄欖球專項教學、訓練、裁判、賽事運作、球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是課程目標未能充分考慮橄欖球專項學生的特點,導致課程目標不夠切合學生發展的實際。
(三)橄欖球專項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
在橄欖球專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沈陽體育學院橄欖球課程內容包含橄欖球各項基本技術和戰術、裁判員理論與實踐、專項教學理論與實踐、教練員理論與實踐、賽事組織實踐、專項體能設計理論與實踐和俱樂部運營等內容。涵蓋面可謂較廣,但是技戰術教學內容上缺乏更新。此外,在教學方法上還存在采用傳統的體育課授課模式(教師先講解和示范,學生再練習),缺乏創新,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橄欖球專項教師綜合能力水平
目前,沈陽體育學院橄欖球專項課專任教師為2名。其中1人為副教授,從事橄欖球教學超過十年;1人為助教,教學時間為4年。2名教師承擔4個年級的教學任務,教師外出參加橄欖球相關專業培訓的機會較少,平均每年外出培訓不超過3次。
三、體育院校橄欖球專項課程改革具體措施
1.深入了解橄欖球專項學生的理論、技能水平和就業需求,找出學生目前存在的薄弱環節,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特點和需求對課程相關內容進行具體改革,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一方面繼續調查研究社會對于體育院校橄欖球專項畢業生的具體需求,另一方面要對橄欖球專項的學生開展調查,制定既符合社會需求,又力求能讓學生滿意的課程目標。并針對總的課程目標在每學期、每周乃至每節課的教學中設置可實施、可測評的具體教學目標。
3.不斷更新橄欖球專項技能、理論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針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斷引入新穎的、有實效的、適合橄欖球專項課堂教學的新技能、新知識和新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周海濤,朱玉成.教育領域供給側改革的幾個關系[J].教育研究,2016(12):30-34.
[2]張園.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體育課教學方法與手段優化研究[J].運動,2019(03):77-78.
[3]楊建營.體育院校武術專業技術課程改革理念探析[J].體育科學,2018(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