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宇
2021年1月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此前,已有技術工人可以取得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職稱的相關政策,但僅限于工程技術領域。在此基礎上,《意見》進一步將兩類人才貫通領域擴大到農業、工藝美術、文物博物、實驗技術、藝術、體育、技工院校教師等。在支持高技能人才取得相應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的同時,提出在技術技能融合程度較高的領域實現應通盡通、能通盡通。
針對長期堅守在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工作的高技能領軍人才,《意見》提出將建立綠色通道,確保高技能領軍人才不僅能參評,還能評得上、評得快。
由此開始,更多領域“藍領”“白領”的互通互評將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展開,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華麗升級”變得觸手可及。
打破“天花板”
長期以來,我國“藍領”“白領”一直處于兩條平行線狀態,因為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不同,它們之間毫無交集。前者按照五級技工的等級認定,后者沿用專業技術職稱體系。即使優秀的技術工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強,也很難躋身于管理層或者技術人員行列。
這種現象被稱為技術工人的“天花板”,不僅一定程度造成“藍領”“白領”待遇相差較大,也阻礙了技能人才的上升發展。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2019年企業薪酬調查信息顯示,90%擁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才年均工資為26.5萬元,而90%高級技能及以上技能人才年均工資僅為13.56萬元。
截至目前,我國已擁有龐大的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據2020年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高技能人才超1000萬人。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但是,因為“天花板”的存在,很多技術工人在取得高級技師,即達到技術工人職業資格等級“頂點”后,失去了前行的動力。
為了打破“天花板”,2013年,江蘇蘇州在全國率先出臺了《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辦法(試行)》,開展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工作。截至目前,蘇州共有1300多名高技能人才通過評審取得了相應職稱,其中,絕大多數人因此留在了蘇州,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動能。
從2018年起,我國開始推動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評價貫通的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開始在工程技術領域試點開展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并由國家層面向全國各省市推進。
隨即,2019年,山東青島出臺技師、高級技師與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貫通互評”政策。評審過程中,不看論文看實際業績,把職業能力和工作業績評定作為重點,給更多一線工人的職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山東青島中啟膠建集團的技術工人宋德強就是受益者之一。雖然他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發表過論文,但長期堅守在鋼筋加工生產一線從事質檢工作,憑借過硬的專業技能被評為高級工程師后,他直言“不敢相信”。
在政策的推動下,截至2019年末,全國已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有1826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了相應職稱,實現了職稱和職業技能等級貫通。
“天花板”正在一點一點被打破。
架起“立交橋”
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的“貫通互評”好似在兩者間架起了一座“立交橋”,開啟了“雙向道”,讓兩類人才都有了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
35歲的太重集團太原重工齒輪傳動分公司維修工部電工張紅兵憑借出色的成績,多次獲得國家、省、市技能競賽大獎,還獲得了2019“三晉工匠”年度人物提名和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但是,他也曾因為“藍領”的待遇收入偏低、發展通道不順暢而苦惱。
2019年,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山西省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的試點之一。得知消息后,張紅兵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評審答辯,張紅兵評上了高級工程師。如今,他的干勁兒更足了。
在寧波舟山港,“大國工匠”竺士杰和張紅兵有著同樣的轉變。
2020年1月6日,為期5個工作日的浙江省港口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人選公示環節正式結束。寧波舟山港集團高級技師竺士杰獲評高級工程師,成為浙江省首批成功轉評高級工程師的高技能人才。
原來,寧波舟山港集團在獲批浙江省港口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評審資格的基礎上,新增了技能人才申報資格,讓竺士杰和更多技能人才看到了當工人的價值和未來。
除了“藍領”轉為“白領”,在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自動化工程師宋志偉通過職業技能評價,成為數控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他還被公司聘為了首席設備專家。不僅如此,宋志偉在拿到“高級技師”證書后,還能夠領取太原市針對高級技師發放的4萬元補助。
“在好政策的推動下,我們工作室里已經有6個人成為高技能和專業技術職業發展貫通的產業工人。在我們的帶動下,一線職工也愿意多學技能技術,積極評選職稱和職業資格,以及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宋志偉說。
為了讓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貫通互評”更加順暢,從2021年起,山西省將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全面貫通,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均可參加各年度相應專業技術職稱申報評審和職業技能等級評價。

有“里”更有“面”
評上工程師,對于產業工人的發展來說只是其中一步。受傳統科研體制模式影響,過去科技人員與技術工人有著明顯的身份界限,做科研、搞技術都與技術工人“無緣”。隨著“藍領”“白領”互評機制的貫通,在一些地方試點中,產業工人主持科研項目的制度身份界限也被打破了。
江蘇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將產業工人納入科研立項范圍,在科學技術、管理創新、質量攻關等獎項中,專門設置了“產業工人組”序列。僅2020年,由產業工人主持的科研項目就有5項,參與項目超過100項。
高技能人才的晉升空間更廣了,待遇也更好了。不少企業為高技能人才制定了職業發展規劃和年資工資制度,試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打破了“藍領”收入的上升瓶頸。
2020年7月,山東省在全省已備案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的企業中,試行設立特級技師崗位,與正高級工程師享受同等待遇。到了11月,該省又明確提出,獲得企業特級技師證書并聘用到特級技師崗位的高級技師,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的正高級工程師;高技能領軍人才,如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獲得者、“大國工匠”等可直接申報正高級工程師。
雖然一些地方和企業圍繞兩類人才職業發展貫通出臺了不少舉措,但在現實中,政策還是存在“卡殼”落地難的現象。為此,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呼吁,高技能人才職業貫通發展的“最后一公里”亟待解決。
“讓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大國工匠’評上職稱的意義在于,給年輕技術工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路徑,讓他們感到更有奔頭。”一汽解放大連柴油機公司發動機裝調工、全國人大代表鹿新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2020年12月1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將指導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與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專業的對應參考關系,建立一個對應參考目錄,重點解決高技能人才參評標準、實際工作表現與職稱評定之間的對接問題。
隨著《意見》的落地實施,職業技能評價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界限將被打破,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路徑將會更加貫通,兩類人才也將有“里”更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