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中茂,孫蓓蓓,王晗晶,鞏露,王光猛作者單位:徐州市兒童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2
輪狀病毒引起的嬰幼兒腹瀉臨床較為常見,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和治療方法。輪狀病毒感染會引起腸黏膜損傷,導致腸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進而造成腸黏膜通透性升高、組織水腫、滲出等反應引發腹瀉。內皮糖萼是覆蓋在內皮細胞表面的一種多糖蛋白類復合物,腸黏膜內皮糖萼對于維持腸道內環境及水分和營養物質的代謝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關于內皮糖萼的研究主要為基礎研究,關于糖萼在腹瀉發生及發展過程中的研究未見報道。研究報道,微生態療法可修復腸道內皮損傷,保護腸黏膜,推測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炎癥反應,保護內皮糖萼有關。本研究系統觀察了微生態療法對輪狀病毒病兒內皮糖萼、腸黏膜屏障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響,初步探討分析微生態療法治療輪狀病毒腹瀉的作用機制,為臨床應用微生態療法治療輪狀病毒腹瀉提供理論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徐州市兒童醫院接受治療的輪狀病毒感染腹瀉病兒180例,納入標準:①輪狀病毒抗原檢查結果呈陽性;②糞便常規及致病性腸桿菌培養結果呈陰性;③就診前3個月內未接受抗生素和微生態制劑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疾病或存在藥物過敏史的病兒;②伴有嚴重并發癥的病兒;③無法配合治療的病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90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本研究經徐州市兒童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院字〔2016〕7 號),所有病兒監護人或近親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輪狀病毒感染腹瀉病兒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補液、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蒙脫石散[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批次20151211,批號H2000690,規格:3 g×10 袋]治療(<1歲,1 袋/天;1~3 歲,1~2 袋/天。溫水沖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給予金雙歧(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次20160215,批號S19980004,規格:0.5 g×24 片)治療(<1 歲,1 片/天;1~3 歲,2 片/天。嚼服或碾碎后沖服)。兩組均連續治療7 d。1.3 觀察指標
1.3.1
內皮糖萼觀察 測定治療前和治療后1 d、3 d、5 d、7 d 時血清糖萼損傷標志物[多配體蛋白聚糖-1(syndecan-1)、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質酸]水平,利用側流暗場成像技術測定舌下微循環血管內皮糖萼厚度。1.3.2
炎性因子水平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治療前和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7)水平。1.3.3
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水平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治療前和治療后血清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水平。1.3.4
治療效果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嘔吐癥狀消失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接受藥物治療72 h根據病兒臨床癥狀進展療效評估,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發熱、嘔吐、脫水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糞便性狀及次數好轉,臨床癥狀改善;無效:糞便性狀、次數及臨床癥狀均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該組總例數×100%。
2.1 微生態療法對內皮糖萼損傷的影響
兩組研究對象接受治療1 d 時血漿中內皮糖萼損傷標志物syndecan-1、硫酸乙酰肝素、透明質酸水平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P
>0.05),之后呈現下降趨勢(與治療前相比,P
<0.05);觀察組接受治療3 d、5 d、7 d 時損傷標志物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
<0.05)。兩組研究對象接受治療1 d 時舌下微循環血管內皮糖萼厚度與治療前相比無變化(P
>0.05),之后舌下微循環血管內皮糖萼厚度逐漸增加(與治療前相比,P
<0.05);觀察組接受治療3 d、5 d、7 d 時舌下微循環血管內皮糖萼厚度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微生態療法對輪狀病毒腹瀉病兒內皮糖萼損傷的影響/±s
2.2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后腸黏膜屏障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后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水平均降低(P
<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水平均較低(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輪狀病毒腹瀉病兒治療前后腸黏膜屏障功能比較/±s
2.3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
-α、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7水平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接受7 d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病兒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7 水平均降低(P
<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輪狀病毒腹瀉病兒治療前后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7水平比較/(μg/L,±s)
2.4 兩組研究對象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嘔吐癥狀消失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均縮短(P
<0.05),見表5。接受治療3 d 后,觀察組55例停止腹瀉,對照組36 例停止腹瀉,接受治療5 d后,觀察組均停止腹瀉,對照組仍存在19 例腹瀉病兒。治療72 h 后,觀察組顯效53 例,有效28 例,無效9 例,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顯效34 例,有效26 例,無效30 例,總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
=14.435,P
<0.001)。
表5 兩組輪狀病毒腹瀉病兒治療效果比較/(d,±s)
糖萼覆蓋于內皮細胞表面,是內皮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黏膜內皮細胞表面的糖萼層對于維持腸道內環境、電解質平衡及腸道通透性具有重要作用。腸黏膜內皮糖萼層的損傷會引起腸道內菌群失衡,產生炎癥反應,造成腸黏膜對水、鈉重吸收功能降低,導致腸腔積聚大量液體,引發腹瀉。糖萼損傷部位還會伴有炎癥反應發生,產生大量炎性因子,炎性因子會加劇腸黏膜上皮細胞糖萼損傷,引起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加重腹瀉癥狀。臨床研究顯示,輪狀病毒腹瀉病兒體內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本研究進一步發現病兒血清中糖萼損傷標志物水平升高。
微生態療法治療1 d 后,糖萼損傷未發生改變,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d后糖萼損傷情況得到改善,治療5 d 后糖萼損傷情況進一步改善,治療7 d 后糖萼厚度與血漿糖萼損傷標志物水平趨于穩定;并且經微生態療法治療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說明微生態療法可修復糖萼損傷,減輕炎癥反應。其治療機制可能是微生態療法中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為腸道內皮定植菌,由腸上皮杯狀細胞所分泌的黏液包裹,黏附于腸道上皮細胞,可誘導腸道上皮細胞分泌黏液蛋白,增加黏液黏度,修復腸黏膜內皮糖萼。同時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為腸道益生菌可提高機體免疫因子水平,促進免疫器官發育,活化腸道上皮免疫細胞,誘導其分泌抗炎因子,降低炎性因子水平,進而減輕炎性因子對腸道內皮糖萼的損傷,加速內皮糖萼修復,從而提高腸黏膜屏障功能,緩解腹瀉癥狀。腸道穩態由腸道內環境、代謝產物及腸道黏膜屏障等組成,其中腸黏膜屏障對于維持腸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可維持腸道內菌群平衡,營養及水分代謝等,輪狀病毒等病原體會破壞腸黏膜結構,導致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是臨床常用的反映腸黏膜屏障功能的指標,腸黏膜屏障功能正常時,只有少量進入血液循環,而腸黏膜功能受損時,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會透過腸黏膜屏障進入血液。輪狀病毒腹瀉病兒體內D-乳酸、內毒素及降鈣素原水平較高,經微生態療法治療后,上述指標降低P
<0.05,表明經微生態治療后腸黏膜屏障功能得到修復,其與腸黏膜內皮糖萼的修復和炎癥反應的降低密切相關。綜上所述,微生態療法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縮短治療時間,其治療機制為雙歧桿菌、乳桿菌通過定植、黏附于腸道上皮細胞,誘導其分泌黏液蛋白修復受損的糖萼層,同時微生態療法可通過誘導腸黏膜上皮細胞分泌抗炎因子,減輕炎癥反應對糖萼的損傷,加快糖萼層修復,從而提高腸黏膜屏障功能,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