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蓉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廣東廣州 510100)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以民俗文化為內核的民俗活動凝聚著民族的物質創造和精神追求,既體現了人類思維的發展歷程,又反映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民俗源遠流長,具有民間性和群體性,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眾多類別中,民俗屬于基礎文化,保護傳承好民俗文化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促進民俗類非遺在新時期的傳承和發展,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創新突破的重要理論問題。本文以春節“行花街”項目為例,談一談民俗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2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史為廣府地區留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行花街”便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傳統民俗。2021年6月10日,廣州市越秀區“行花街”民俗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越秀區首個“國字號”的非遺項目,實現越秀區國家級非遺項目“零的突破”。
行花街,即逛迎春花市,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傳統民俗。它是指每年農歷臘月廿八至除夕夜之間,人們聚集在特定場所舉行的以花卉為主要載體,以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貿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辭舊迎新、祈福賀歲活動。春節“行花街”是廣州獨有的傳統民俗,其歷史悠久,影響遍及珠三角、港澳乃至海外華僑聚居地,是廣府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迎春花市每年舉辦一次,地點設在廣州固定路段和位置,從農歷臘月二十八開始至除夕深夜12時結束。廣州市各區均有大型花市,人們以“行花街”的方式在迎春花市購買各式寓意吉祥的年花、年貨,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行花街、轉大運”早已成為人們心中無可代替的過年儀式,具有強大的群眾心理認同和感染力,體現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春節“行花街”民俗廣泛分布于廣府地區。廣府地區泛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等廣府方言區,明代以后廣州府所含括的十多個縣與今之珠三角九市(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和港、澳特別行政區范圍大體一致。廣州是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也是行花街民俗的核心分布區域。今越秀區所在地為廣州城的發脈之地,歷史上一直是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早的迎春花市便坐落在越秀區內。西湖花市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花市點。此外,在廣州市的各農貿市場、大街小巷春節前后都會擺滿鮮花,市內各大公園亦會舉辦迎春花展。部分華僑聚居的海外地區在春節前夕均有花市活動,行花街民俗以昂揚積極的風貌和對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寄愿不斷向外輻射,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西漢《南越行紀》載當時的婦女“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廣府方言稱市集為“街市”,故“花街”與“花市”同義。明代,廣州花市已是著名的廣東“四市”之一。清初《廣東新語》載:“珠江南岸有村曰莊頭,周里許,悉種素馨”。日后花市的商貿功能漸與“以娛歲華”的節慶功能結合,歲暮尤盛。民國初期,廣州拆城墻開馬路,花市空間擴展。“五四運動”后新思潮流行,男女青年同游花市成為時尚。20世紀20年代初,“行花街”于農歷臘月廿四至除夕夜間進行,新中國成立后,行花街民俗時間逐步固定于年廿八到年三十晚深夜之間。秦牧于1961年寫下散文《花城》,歌頌廣州行花街之俗,廣州“花城”之名正源于此。改革開放后,迎春花市擴展到廣州各區,行花街民俗亦影響愈盛,日益成為中華傳統年俗文化的優秀代表。
行花街屬于全民參與的集體傳承項目。廣大市民約定俗成、自發地于春節前夕“行花街”,構成項目最廣泛、堅實的傳承群體,是傳統行花街習俗、新春花卉語匯、新春擺花習俗與年花交易習俗等的主要實踐者與傳承者。“行花街、轉大運”已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是廣府人民傳統上喜迎新春必不可少的一項民俗活動。同時,廣大花農、花販、搭棚工人與相關政府機構也在行花街民俗的延續中發揮重要作用。民國時期,行花街活動由警局維持治安、清掃場地,但不負責組織。新中國成立后,花農成立花市委員會,自搭攤位;隨著公社化的推進,花街攤檔歸公社所有,花街內設指揮部;后市園林局、工商局等單位機構,亦先后作為主辦單位。目前,行花街活動主要由市、各區“迎春花市指揮部辦公室”負責統籌管理,為市民行花街提供便利。行花街民俗在發展過程中,內容、形式不斷豐富。如今,書畫義賣、現場揮毫,非遺展演,游園燈會,文藝會演,圖文展覽,水上花市,采風及交流互訪等活動讓“行花街”的民俗內涵大大延伸,成為兼容并包、雅俗共賞、多彩薈萃的節日盛會。
行花街是廣府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體現了廣府人自古至今愛花、好講“意頭”的傳統。作為我國獨一無二的春節習俗,行花街展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廣府商業城市獨特的氣質風貌,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繁榮景象。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海外華僑聚居地均有流布的傳統民俗盛事,其對于增強地區文化交流,加深群體文化認同,提升中華民族精神凝聚力均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傳統民俗活動對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情感、喚起民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當今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兼容,東西方文化滲透融合得更加緊密的當下,如何在弘揚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同時有效地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保護傳承民俗文化且能更好地創新發展民俗文化,這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作為廣府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春節“行花街”,多年以來,廣州市越秀區從活動組織到理論研究等,在對其保護傳承和發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越秀區深入挖掘“行花街”文化內涵,每年農歷臘月廿八至除夕夜,在西湖路、教育路舉辦迎春花市,是廣州歷史最悠久的傳統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美譽。歷經多年打造,成了兼容并包、雅俗共賞、多彩薈萃的節日盛會,除了傳統的花市交易項目,還融合了搭棚、燈飾民間工藝,楹聯文化,民間文藝,非遺展示,美食文化等元素,匯聚成獨具廣府文化特色的綜合展示平臺。
廣州市越秀區堅持以文帶旅、以旅彰文,在保留傳統行花街民俗內涵的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發展,豐富花市文化的傳播、體驗形式,積極推動文旅融合。為了進一步強化項目傳承推廣,越秀區通過深入挖掘開發“越秀西湖花市”文化IP價值,率先注冊全國首個花市品牌商標“越秀西湖花市”,有效提升了“百年花市”的品牌影響力。越秀區文化館(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行花街”項目的保護單位,每年組織舉辦迎春花市開市儀式,以迎春花市為載體,開展花神巡游、非遺展示、民間工藝展銷、游園、燈會等活動,并能與時俱進,努力推動行花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融入時代生活,例如,每年都能創造性推出5G+AI花市以及水上花市、空中花市、西湖路花市、地鐵花市等水陸空+地下全覆蓋的花市新體驗,既實現了創新創意的文旅融合,又使老城市的迎春民俗煥發出新活力、新特色。近年,以“廣州過年、花城看花”為主題,廣州廣邀中外友好家庭赴粵“逛花市、過大年”,進一步擴大了項目的影響力。西湖路“行花街”盛況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報道。
近年來,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收集了一批行花街民俗相關文字、圖片、影音與實物,包括清代、民國花市歷史資料,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時期行花街舊照及相關史料文獻;并長期對行花街活動的形式、社會價值進行跟蹤,拍攝記錄行花街盛況及相關展示展覽,建立檔案,對現有資料進行了系統整理與妥善保存,為將來對項目進行客觀、科學的考察打下良好基礎。
越秀區以廣府文化(越秀)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為契機,從規劃政策、制度體系和機制建設等,為“行花街”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傳承創新更有活力。加強資料收集建檔,并利用數字化科技手段,開展“行花街”主要傳承群體的普查和調研,收集了大量清代以來的圖文、影音、史料文獻與實物資料,建立了普查資源和專題資源數據庫、項目資源檔案庫,跟蹤記錄“行花街”活動,并通過越秀文化云平臺進行儲存與傳播,實現了保護體系資源數據的數字化。舉辦“百年花市”圖片展,出版書籍《千年花事》,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的實際應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介紹“行花街”的歷史、發展、內涵及價值,組織非遺傳承人積極參與“行花街”民俗的傳承和文化演繹,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提高社會各界保護傳承“行花街”民俗的參與度。
多年來,越秀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在非遺保護的普及和推廣下足了功夫,創新推動了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體系的日臻完善。越秀區文化館(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每年投入一定資金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強對廣州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花市文化知識普及。如舉辦“百年花市”圖片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介紹行花街民俗的歷史、發展、內涵與價值;出版書籍《千年花事》,記述秦漢以來兩千多年間嶺南各類花草樹木及相關的人物、風俗等,搜集逸聞典故、歷史文獻資料,并配大量精美古今圖片,對行花街相關底蘊深厚的嶺南花文化做了梳理與弘揚;編寫相關鄉土教材,推動民俗文化進校園。
民俗文化不僅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精神紐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我們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研究,應該樹立科學的民俗文化觀,遵循民俗文化的演化規律,堅持政府主導和民間保護相結合,針對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民俗非遺保護方案,學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相關工作,更好地推進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