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堃
(山西大學,山西太原 030031)
校園公共藝術主要指各種類型的公共藝術,校園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元素既要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也需要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有一定的審美功能和指導作用,當前,我們的國家正在大力全面發展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現代化的大學校園。
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共同組成了校園文化,它是通過與教學緊密互動,而發展起來的校園活動和校園生活。學生作為校園文化體系中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同時良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也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科學文化修養是素質教育的培養的作用的目標,除了全面提高學生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勞動技能以外,第一要義是要增強學生們的身心素質。當代學校建設的核心目標是“文化”,隨著人民物質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必將更加密切。
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的概念來源于“公共藝術”,在字面意義上,“public”這個詞可以是被理解成為“流行”和“開放”,公共藝術是公共場所中為公眾服務所產生的藝術行為。公共藝術與學生在校園公共場所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強調以校園為主體的校園環境,融合一些具有人文特色的互動形式。校園公共空間不僅是“藝術”概念的“公共空間”,更加注重校園的地域性特色、歷史發展與精神文化;不僅具有裝飾校園環境的功能,還能夠生動的展示學校文化和學校生活,它表現在師生日常學校生活中的每一個場景。
公共藝術的產生與出現,不僅對于樹立學生們正確的價值觀有積極作用,提供了教育功能,尤為重要的是公共藝術與新環境建立的文化導向。校園公共藝術媒介都代表著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校園藝術形式的重大變化和突破,是新的公共藝術理念與公共空間相結合的產物,這些公共空間的出現或將代表著新的校園文化方向。
公共藝術通過各種不同的歷史背景使校園空間充滿文化魅力的形式,讓師生感受到不同的校園氣氛。校園的歷史前進,歷史背景是校園。校園的歷史和文化也得以繼續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此基礎上,校園文化將獲得長久的成長與發展。
校園公共空間是校園公共藝術的載體,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校園公共空間,這是我們在校園建設和發展初期中遇到的共同問題。不同的公共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們應該在設計過程中把握適應的原則。如果能夠在學校教學樓走廊的兩側墻壁上懸掛一些裝飾性壁畫,它不僅美化了走廊空間,也是一種集中表達校園文化的方式。合理的校園建設應該為公共空間藝術提供公共空間,這個公共藝術的引入可以使公共空間更大更無障礙,從而進一步營造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校園。
近幾十年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行為關系影響了校園空間設計和公共行為,這一現象吸引了環境設計學科-建筑、城市區域規劃和室內設計;以及社會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地理學和人類學的專業研究人員。從大量的研究中得出許多理論,他們不斷努力地打造出精心設計的公共空間,滿足師生的日常需求和審美的空間價值觀,并有助于促進校園空間互動,了解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的未來。
校園公共空間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們交談、學習、休息、放松的地方,并且可以與他人互動,這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文化,是忙碌的學習生活的一種延續,也是豐富的校園生活的一種開始。它提供了校園生活的移動通道、通信節點,以及玩耍和放松的共同理由。公眾空間為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形式,這是一個與更為輕松的地方,并且擺脫了日常學習生活的壓力。
有研究指出,公眾迫切需要空間可以幫助人們滿足重要的人權,它可以用來定義和保護特殊的文化,它最能傳達的意義,這些理論揭示了公共空間的價值及其基礎,影響公共行為設計。因此,在當代大學校園中,也極其需要一種空間,既可以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又可以重新定義和保護特有的校園文化。
在公共場所中,根據設計元素的不同,用戶的行為和活動吸引力呈現不同。人們傾向于在根據設計環境的公共空間創建的元素;不同大小的用戶組與顯著而有力地設計相關內部元素公共空間,不同大小的組需要不同的物理參數以及公共空間的心理需求。根據觀察,用戶在公共空間可以根據活動、所需空間大小以及行為進行分組,小組(1至2人)中等人群(2至4人)大群體(4人以上)混合組(用戶數量不同)。使用群體大量使用組由單個、小型群體、中型群體或大型群體。小群體、小團體由個人或小團體組成2人小組規模。隱私、安全和保護公共空間是這些用戶。他們都傾向于他們在庇護所或保護區內,如墻后或周圍有高密度樹,座位限制在1到2人,向中心開放視野空間,通常位于中心位置。因此,在校園景觀里,鼓勵人們多走幾步,穿過中心區域,可以很好地提高師生們的活動水平。
校園文化的積淀是塑造一個大學文化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在大學里留下使用的痕記,本身就是一種校園建設。利用構造和技藝豐富校園的精神內涵,這是設計者最容易操作的設計環節。一座漂亮的建筑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多幢優質的建筑圍合起的小空間會帶來更加顯著的文化影響力。當優質的圍合面被有效地利用,營造出一個小空間時,將大大提升校園的文化氛圍。
公共空間是一個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體現者,它以人們能夠觸及的真實可感的尺度,豐富了校園的文化內涵,這正是大學校園最需要的空間之一。此外,公共空間有其自身的特點,體現了層次性、等級性、模糊性、靈活性、差異性、多樣性,這些特點與校園空間的發展趨勢十分吻合。在使用者的視角上的有著細微差異,這是一個比其他尺度的公共空間都更接近人體尺度的空間,是一個親切的而且富有影響力的空間。
大學校園的公共開放空間是教師和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學校教育環境的重要部分,這是學習者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現代校園規劃應該努力打造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公共開放空間,為了滿足校園功能需求,也是為了改善校園環境質量。評估校園規劃好壞的重要基準是,計劃能否實際利用內外開放空間,根據建筑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來設計適合人們活動的多種多樣的空間。人性化的校園空間可以很好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豐富多彩的校園環境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即可以起到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輕松交流,又可以營造一個更加嚴謹、溫暖的校園氛圍。
公共藝術在中國起步較晚,校園的公共空間還沒有完全成為主體,現有的公共藝術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和老師作為主體的需要。校園藝術的形式化與相似性改善公共空間,這就是為什么要強調校園的互動性公共藝術。公共空間設計的互動性,決定了校園的公共空間是主體及主體可參與公共空間,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繼續學習與了解校園的歷史和文化。這個傳輸不僅包括公共空間主體的構建,更要傳承校園歷史主體的內在環境文化,使公共藝術能夠更好地融入校園建設與校園文化。
近幾十年來,公眾之間的關系、空間設計和人類行為吸引了許多規劃者、設計師和決策者。在很多方面,一個新的令人振奮的公共空間研究領域正在迅速發展,公共空間的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對公共空間的研究,有可能會促進新的公共空間成功融入未來的現有校園結構建設。公共空間是校園生活的舞臺,它為師生提供了機會,他們的娛樂創造力和社交能力交互作用。這樣的空間為人類的起伏提供形式的空間交換。
校園藝術設計是一個多功能的公共空間,校園藝術設計既是為教師和學生創造更多人為的公共空間,也是更好地豐富了校園內的校園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未來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建議應該被老師和學生采納,了解教師的想象力和預期效果,以及通過調查問卷或研討會的形式,讓學生們能夠真正地參與其中。讓師生共同參與討論所希望的校園最終風格,并加強學生在藝術創作、建校后校園環境規劃、校園公共藝術建設等方面的興趣和認同感。從而可以提高師生的參與性和互動基礎措施,讓校園公共藝術作品真正地進入師生生活,增加校園的活潑氣氛,展現當代校園的活力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