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翔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通過對大量相關資料的廣泛搜集后,我發現,長期以來,尚未有任何專著及科研項目對四川的交響樂創作及其作品進行詳盡的收集、整理與研究,通常見到的僅僅是對某位作曲家的作品的分析文章,或僅限于對某幾位作曲家的音樂作品的收集、整理。該項目的目標是將1980年至2012年間尚在四川居住的四川作曲家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進行收集及整理。在收集整理四川作曲家的交響音樂作品目錄及獲獎、演出、內容簡介等基本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這些作品的分析研究,為探索建立巴蜀樂派提供堅實的文獻資料和學術基礎。
自1953北京中央樂團于年成立,全國陸陸續續成立不少交響樂團,中國民族的交響樂前前后后發展了七十多年。在這段發展歷程中,我國的一批優秀作曲家、音樂家將目光集中在交響樂創作方面。從一開始對我國民間傳統音樂進行改編的創作,到后來融合西方交響樂的創作特征,中國交響樂走過來在九十多年里,展示了中國作曲家們的音樂智慧與音樂創作理念。其中四川作曲家及其作品在全中國具有相當廣泛而深入的影響,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四川交響樂作品的發展同中國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其影響力漸漸受到國內外音樂界的強烈存眷。其中,交響樂作品所發揮的作用是最為顯著的領域。對四川作曲家交響樂作品的收集與分析也就顯得非常緊迫且十分重要。
四川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山高水遠,自古就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特殊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孕育了這片土地。川菜、蜀錦、羌族刺繡等傳統文化為這片土地更是披上一層神秘面紗,四川交響樂創作的取材很多都是借鑒這些傳統特色。主要有以下作品: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肖崗在2011年創作的交響樂作品《巴言蜀語》,榮獲16屆全國交響樂作品比賽優秀獎。作曲家將巴蜀地區的地方語言中的極具代表性的詞語作為素材,創作出相對應的音樂材料,并融入《巴言蜀語》這部作品中,把音高材料和極具地方色彩的歌曲語言相結合,并使之以交響樂的形態呈現,用音樂的語言表達了巴蜀地域人的喜、怒、哀、樂;耿直、豪爽、機智、風趣、上進的巴蜀地區人的個性在作品中得到全面的展示。
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林戈爾在1987年創作的交響詩,獲四川省巴蜀文藝獎銀獎。1993年創作的交響樂作品《花之舞》獲國際熊貓節優秀創作獎;管弦樂《熊貓卡通舞曲》,獲國際熊貓節優秀創作獎。其中,《涼山音畫》運用彝族音樂元素,用交響化的語言將地域的風貌與鮮明的民間音樂相結合,充分展現了作曲家多聲部交響化寫作的功力。音樂的不斷變化,仿佛展現出一幅幅大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活:彝族的青年老少圍著篝火,拿著火把,伴著夜色跳著達體舞。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教授敖昌群,他創作的交響樂有:管弦樂《康巴音詩》,在1984年由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曾獲第二屆“蓉城之秋”器樂作品比賽第一名;1991年創作的交響序曲《紀念》由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曾獲全國第八屆音樂作品(交響音樂)優秀作品獎;2004的管弦樂《羌山風情》在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曾獲得文華獎第十屆音樂作品評獎優秀獎;2010的管弦樂《大涼山隨想》受“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委約,在2010年上海國際音樂節由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首演,曾獲文華獎第十六屆音樂作品評獎三等獎;2008的《生命交響樂——為汶川大地震而作》曾獲得文化部文華獎第十六屆音樂作品評獎優秀獎。《生命交響樂》這部作品中運用了豐富的現代作曲技法,是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交響樂作品。作曲家將“5.12”特征音程進行不斷變化,引申出各種風格和形象不同的主題材料,恰到好處地將特征音程貫穿于整個創作中,發揮著統一作品總體風格與結構的重要功能。作曲家的創作才華在寫實和寫意自由流暢的切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作品由于現代和弦結構的應用,音程本身的動力感也得到提升。而這些現代作曲技法在這部交響樂中的廣泛運用,不但準確展示出不同的主題的音樂形象,而且同時又透過對不同“情景”的切換,給聽者以強大的心靈和聽覺上的“撞擊”。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敖翔。曾創作有三管編制管弦樂作品《闊什節之夜》在2011年由四川愛樂樂團首演,作品獲第七屆巴蜀文藝獎金獎。作品選用了傈僳族的民間音樂素材,并將其與現代和傳統的作曲技法結合在一起,展示出在這一重要節日里傈僳族對歌賽歌,男女青年在月下互述衷腸,大家翩翩起舞,祈求來年的豐收與幸福的歡樂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傈僳族闊什節的情感體驗。
我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們民族自信的根本。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重視對傳統歷史文化要素的保護,特別是將傳統歷史文化融入許多行業領域中,增強人們對我國文化的自豪感。四川交響樂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大量借鑒我國傳統歷史文化,或是改變歷史故事,如《長恨歌》《從軍行》等。
國家一級作曲家張堅,曾任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中國合唱協會理事,其代表作品也不少。選自陜西樂團委約創作的交響樂“長安”第二樂章交響合唱《長恨歌》,在2012年由陜西愛樂樂團首演。出自大型交響套曲《長安》的第二樂章的《長恨歌》,是作曲家2012年創作的交響合唱作品。作品將女聲獨唱、合唱、民族樂器與管弦樂隊相結合,選用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歌詞,將唐明皇與楊貴妃纏綿的感情故事用民族化的音樂語言與西方交響樂語言呈現出來。色彩性打擊樂如中國鼓、馬林巴等樂器以及在弦樂組撥弦技法在純音樂連接段落的使用,刻畫出具有強烈西域風格特色的音樂形象。創作于1980年的管弦樂《青春獻祖國》,曾獲成都市音樂比賽一等獎;管弦樂《支前》,在1981年獲全軍創作獎;管弦樂《月夜》在1985年獲四川省音樂創作三等獎,1987年獲全軍音樂創作獎;管弦樂《小海軍》,1984年獲全國少兒音樂創作二等獎;管弦樂《學做解放軍》,戰旗歌舞團演出,1984年獲全國少兒音樂創作三等獎;交響合唱《飛向太空》,戰旗歌舞團演出,1984年獲第二屆蓉城之秋音樂創作獎;管弦樂《雪山魂》,戰旗歌舞團首演,在1992年全軍音樂創作比賽三等獎;交響合唱《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中央廣播樂團首演,1999年獲成都五個一工程獎;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鄒向平教授,同時也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創作于2012年的管弦樂作品《劍韻-為杜甫詩意而作》;管弦樂作品《峽江賦》在1994獲第二屆“巴蜀文藝獎”三等獎;1998年的管弦樂作品《水月芙蓉》獲四川省“蓉城之秋”管弦樂音樂創作一等獎以及第三屆“巴蜀文藝獎”二等獎。1992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魚鳧祭》,獲“黑龍杯”管弦樂作曲比賽特別獎,在1993年獲得臺灣第二屆華人作曲家管弦樂征曲比賽佳作獎。《魚鳧祭》是從“三星堆”里展現的古蜀國文化得到靈感,作品的音樂核心主題由兩個部分組成:節奏主題與互為聯系的旋律核心材料。在核心主題材料中,所包含的節奏關系、音程關系,仿佛如“固定的細胞”以及其各種變化形態存在于作品中,使作品呈現出嚴密邏輯思想。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黃旭,其代表作品是1999年創作的交響合唱《古從軍行》,由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曾獲第七屆“蓉城之秋”音樂節創作一等獎。《古從軍行》這部交響合唱的詞選自唐代詩人李頎,作曲家在創作中采用唐代西域風格的音調,運用當代音樂的技術手段,力圖展現古詩本身具有的意蘊。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元,其交響樂代表作品有:1993年的交響音詩《黑納米》,并且1999年由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獲第七屆“蓉城之秋”作品比賽二等獎;2006年創作的室內管弦樂《三疊》,于2009年由東京藝術大學愛樂交響樂團首演;作品《倒映在水中的聲音》為大型管弦樂隊在2008年而作。音樂構思來源于古曲《梅花三弄》的室內管弦樂《三疊》,以“五度三弄”即純五度C-G這個音程關系為中心進行變化,形成核心動機材料。作曲家將五度音程在作品中以變化的方式不斷使用,由此產生出音響上的變化,同時與總體力度、音區、配器色彩等作曲技法相結合,作品由此形成了更多更加細微的音樂色彩變化。同時,因為需將純五度作為貫穿的核心動機,特別將中音提琴的三、四弦做了調弦,降為1/4音,而大提琴的三、四弦也做了調弦,升為1/4音。通過對弦樂器的特殊處理,中提琴與大提琴構成的五度音程同小提琴本身的純五度音程形成對置。通過三種形態的展開,作品中形成不同形態的三個音樂形態即三疊。整部作品仿佛一幅具有三個畫面的古代漢族傳統屏風畫,三“疊”形成三個完全不同的部分,每一個部分有自己獨特音樂形象。
我國幅員遼闊、地廣物博,遼闊的疆土使我國南北地區的地形地貌差異較大,在這片神州大地上,處處是風光,遍地是風景,是每個華夏兒女的驕傲。四川多山地,地形復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等多種地形,多樣的地形地貌蘊含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物資源。四川人民熱情奔放,在四川交響樂作品中也進程能看到對祖國山水和壯美風光的謳歌。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教授易柯,在交響樂創作領域也頗有成就,其代表作品《阿詩瑪敘事詩》為笛子與管弦樂隊而作,《神女賦》為揚琴與管弦樂隊而作。作曲家于一九八九年創作《神女賦》的靈感來源于作曲家工作途中多次看到的神女峰,山峰之美讓作曲家感嘆不已。作品中作曲家很好地平衡了揚琴與樂隊的關系,將揚琴與管弦樂隊的關系做了恰當的技術處理。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楊新民。創作的交響樂作品有主要有;管弦樂《橘色年輪》在1998年獲第七屆“蓉城之秋”創作作品二等獎;取材于攀西地區的地貌和人文特色的交響音詩《裂谷風》,用3個4音動機構成的具有民間音樂特征的十二音序列創作而成。拱形結構與變奏并存的結構處理,形成了作品的混合曲式結構;非融合性的技術原理在配器上大量使用,并結合數控的節奏思維,從而展現出音樂高度和諧統一的顯著特征。交響音詩《裂谷風》在2004年獲全國第十屆音樂作品(交響樂)比賽三等獎。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教授黃萬品,其代表作品是在1980年創作的管弦樂組曲《四川民歌五首》于1980年由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曾獲一九八一年全國交響樂評獎二等獎。《四川民歌五首》是根據五首四川的地方民歌為素材加以再創作的五個樂章的管弦樂組曲。作品通過民歌本身具有的音樂形象,對四川的山水、人民的生活,進行了多方位的描繪。五個樂章風格各異,在交響化的語言的塑造形成了作曲家自身的特點,同時民族民間音樂與交響樂的結合突出了“雅俗共賞”。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教授易柯,在交響樂創作領域也頗有成就,其代表作品《阿詩瑪敘事詩》為笛子與管弦樂隊而作,《神女賦》為揚琴與管弦樂隊而作。作曲家于1989年創作《神女賦》的靈感來源于作曲家工作途中多次看到的神女峰,山峰之美讓作曲家感嘆不已。作品中作曲家很好地平衡了揚琴與樂隊的關系,將揚琴與管弦樂隊的關系做了恰當的技術處理。
鄉愁是每個人內心深處不可磨滅的印象,是游子對家鄉、親人無盡思念和牽掛。在過去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十大,游子在外,心中是魂牽夢寐的家鄉,產生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千古流傳的詩句,同時,還出現了代表思念家鄉的樂器—羌笛。四川交響樂作品中不乏一些對家鄉和親人表達思念之情的作品,體現了四川作曲家們對家鄉深含的濃厚鄉愁。
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宋名筑,曾任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其代表作品眾多,如1981年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金色的童年》在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次公演;1990年,宋名筑教授創作的小提琴與管弦樂隊作品《川江魂》將四川的民間音樂元素融入作品中,在旋律與和聲創作中上注意縱橫向四五度結合,同時多種五聲調式的運用,最終使音樂極具四川民間音樂的旋律風格,音樂展現出淡淡哀傷,讓人仿佛置身于川江邊追憶往事。1992年創作的小提琴與管弦樂隊《川江魂》由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首演,1992年獲首屆“巴蜀文藝獎”,1994年獲第八屆全國音樂作品評獎優秀作品獎,1996年獲“海內外華人中國風格小提琴協奏曲作品比賽”優秀作品獎等多個獎項;其中,大型樂舞《東方綠洲》(第三章音樂)登上了1993年中國四川國際熊貓節開幕式的舞臺,由中央樂團首演;2000年后,又先后創作了管弦樂序曲Ⅰ《蜀》,并獲第十六屆全國音樂作品評獎優秀獎;2009年10月13日其管弦樂序曲Ⅱ《祖國》在四川音樂學院大音樂廳首演;在2009年省委宣傳部等舉辦的“生命”抗震救災大型文藝演出中擔任《拯救》(交響合唱)的創作,該項目獲得“巴蜀文藝獎”一等獎。
國家一級作曲家彭濤先生在2004年創作的交響序曲《豐碑》先后由北京亞洲愛樂樂團、四川交響樂團演奏。《豐碑》是一部雙管編制的作品。整部作品三個部分,從宏大的開始到抒情的中段,最后是主題的再現。作曲家嘗試用調性的音樂表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在特殊時期那難以忘卻的記憶,激情澎湃、撫今追昔。
四川的作曲家們,用自己的交響樂語言表達著對祖國山水和壯美風光謳歌,同時也用音樂的語言描寫出對故鄉、家園的眷戀之情。這些作品中,有對悠久文化歷史的歌頌和回憶,有對革命先烈的追思和紀念。作曲家們善于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的基本風格和元素,或采用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中大眾耳熟能詳的主題音調或主旋律來構成作品的主題或主旋律,加以器樂化的發揮,并發展為一部交響樂作品。或不再局限于固有思維,有更多豐富的發展方式,尤其在把握民族民間音樂精髓,將其融入自己的交響樂作品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地方風格和民族氣質的具有強烈個人印記和現代思維的交響樂作品方面具有豐碩的收獲。音樂的發展離不開作曲家們的辛勤付出,四川的交響樂創作正是在這些立足于本土的四川籍作曲家們不斷努力探索得以發展,漸漸地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四川風格交響樂作品。四川作曲家們在交響樂創作中追求的不再局限在孤芳自賞的所謂“學術性”“技術性”的范圍內,他們的眼界更為開闊,思維更加開放,更希望能夠使作品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四川的交響樂創作對“巴蜀樂派”的建立將起到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每一位四川作曲家都在作品中既彰顯個性風格又兼具藝術性與音樂性,必將完美的交融成為四川交響樂這樣一個宏大的整體。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更大的舞臺上,四川作曲家們風格迥異的交響樂作品將給你帶來一場別開生面、前所未聞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