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 雪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北京 100089)
音樂課程是學前專業教育的重點課程,在學生的審美發展與專業能力提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學前專業音樂課程的育人目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從傳統雙基、三維目標演變為更具綜合性的核心素養目標。因此,緊扣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創新音樂課程實踐路徑,就成為當前學前專業教育的重要任務。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門詞匯。根據《辭海修訂版》的解釋,素養指“平日的修養”。當然,教育領域所謂的素養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維基百科將素養解釋為“一種習慣、準備,一種準備就緒的狀態,或一個特定行為方式的傾向”。
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瑞士聯邦統計局(SFSO)以及美國教育部教育統計中心(NCES)的協助下,開啟了“素養界定與選擇:理論與概念基礎”項目。根據OECD的研究成果,(素養)“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滿足復雜需要的能力。”核心素養是素養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或發揮關鍵作用的素養。核心素養同樣可以追溯到OECD。OECD雖然沒有給出核心素養的確切概念,但提出了核心素養的三大遴選條件。
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和學科性相結合的特點,綜合性指的是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學科性則指的是核心素養在各個學科中的表達。音樂核心素養屬于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層面的內容。
學前專業教育變革以理念變革為前提,針對以往學前專業教育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錯誤觀念,要以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思想作為理念變革的指南針,一方面打破唯成績論的思想禁錮,凸顯德育在學前專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立足新時期人才培育的任務,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前專業教育的中心工作。對此,要以立德樹人思想來轉變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要堅持動態性的原則,一方面,從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內涵的發展出發,動態化地增加、調整、優化應用內容,另一方面,緊扣時代發展的變化以及時代發展對音樂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創新性地應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在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以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應用為例,民族音樂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如愛國主義元素、集體主義元素等。民族音樂資源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有助于學校大德育體系的構建,從而強化德育效果。不僅如此,民族音樂元融文學、音樂學、民俗學、民族學、地理學等于一體,這使得民族音樂資源具有多元化的育人價值。將民族音樂資源應用到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可以強化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課程體系重構是核心素養視角下學前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的先決條件,而模塊化則是重構學前專業音樂課程體系的重點。模塊化教學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點內容,第一、模塊的自組織性。傳統的教學以完整的教學內容為對象,教學內容雖然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部分,但各部分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任何部分的缺失都會對教學的整體效果產生干擾,而模塊化教學中的模塊以能力為本位,具有很強的自組織性,能夠成為獨立的教學單元。第二、理論實踐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但二者是分離的,多遵循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步驟,而模塊化教學則以模塊為核心,將理論與實踐的內容整合到同一個模塊中。第三、模塊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模塊化教學以素質、能力作為模塊劃分的依據,并追求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容易出現知識結構不系統的問題,因此,模塊除了包括必須知識外,也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能夠從必須知識向拓展知識延伸。可從模塊化視角出發,將學前專業音樂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三大模塊。
教學方式的創新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點內容。比如,采用多感官聯動教學方式。感官是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從生理學的角度而言,人類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大感官,分別對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動覺。傳統的音樂教學僅注重聽覺器官的調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多感官聯動教學是以綜合調用視覺器官、聽覺器官、觸覺器官等多種感官為手段,以多感官聯動來強化學生音樂體驗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方法。多感官體驗歌唱教學能夠強化學生對音樂的體驗,為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又如,創新授課模式。在選擇性必修或選修課程中,可嘗試“跨年級走班”“學校藝術社團”多層次的授課模式。以學校藝術社團為例,學生藝術社團是學生以興趣為導向而自發組建的學生組織,在輔助專業學習、增進學生交往、豐富學生在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重視學生藝術社團的作用,以學生藝術社團的組建、活動來強化音樂課程教學效果,同時,為學生藝術社團安排專門的指導老師一名,發揮好指導老師在社團活動開展中的作用。
實踐教學是學前專業音樂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對此,一方面要從跨學科的角度出發,以實踐活動來推動音樂、舞蹈、文學、戲劇、舞美、創作、表演、科技等多門學科的整合,另一方面,要著力為學生實踐活動提供條件。以兒童劇為例,要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創設兒童劇表演的情境,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握兒童劇的表演方式,同時,著力豐富學生的表演機會,先在區域范圍內開展表演,幫助學生積累舞臺表演經驗,克服臨場緊張心理,待兒童劇訓練成熟后,再擴大表演舞臺。又如,在聲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技術訓練。多數學生在聲樂學習之初,對聲音概念并沒有確切的認知,而學生的自發性練習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僅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會因為對發聲器官的不熟悉而出現聲帶損傷的問題。要注重學生的技術訓練,比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譜例中規定的速度演唱,并指導學生隨著練聲曲節奏的變化而調整呼吸,從而提高學生的氣息控制水平,為學生在聲樂作品演唱中遷移應用氣息控制能力奠定基礎。
文化理解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的難點。課程資源,特別是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在學生文化理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課程資源是音樂課程教學實施的物質基礎,包括條件性資源、素材性資源兩大類,而民族音樂資源則在豐富音樂課程素材性資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課程資源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類,校本課程在是學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開發的課程。從當前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加大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是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民族音樂資源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民族音樂資源應用到音樂教學中,有助于學校從課程教育與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開展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應用工作,從而拓展音樂的課程資源。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對此,教師一方面要以過程性評價取代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另一方面則要將音樂核心素養作為評價的主要維度,發揮好評價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作用。相比于教師而言,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表現與存在的問題往往有更為深入的認知。教師可以從自評、互評、組評三個角度凸顯了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以學生自評、互評來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動能。同時,也要采用指標評價法,圍繞音樂課程三大核心素養,合理選擇評價指標,并做好細化工作。
基于核心素養培育機制的學前音樂課程實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從以下三個角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引導教師重塑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對學前專業音樂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對矛盾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確保教學活動有效有序開展的基石,而和諧教學關系的構建又和教師的教學理念有著很大的關聯。在以往的音樂課程教學中,師生關系處于不對等的位置,教師憑借著專業優勢與評價話語權,在師生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則有著很強的依賴性,這既不利于師生間的深入交流,也無助于學生正確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引導教師從生本理念出發,重構師生關系,使教師從灌輸者轉變為學生模塊化教學的指導者。其次,引導教師變革教學觀念。一方面以規模化的培訓,提升教師對模塊化教學內涵、理論基礎、操作要點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強化教研組在教師合作中的作用,發揮教研組增進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最后,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師資隊伍的必備能力。要將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內容。
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學前專業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以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為抓手進行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評價),將核心素養培育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做好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