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金華教育學院,浙江金華 32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能為人民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潤的道德滋養,因此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不斷加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我國的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所以弘揚地方戲曲藝術對弘揚地方民族文化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把地方戲曲的傳承和保護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金華市委、市政府在這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對金華地方劇種——婺劇的保護力量逐漸加強,同時開展了一系列地方戲曲的傳承工作,其中“婺劇進校園”工作就是金華在這方面的重大舉措之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沖擊。據2008年版第4期《半月談》(內部版)調查,20世紀 50年代我國曾有地方戲曲劇種360多個,至今全國僅有的60到80個劇種生存狀態尚好,其他多數劇種已實際消亡或臨消亡,地方戲曲的傳承與保護迫在眉睫。
自2008年以來,“婺劇進校園”活動在金華市委宣傳部的統領下,在金華市婺劇促進會的具體組織下,統籌了教育局、文化局、各婺劇專業表演團體、大中小學校和社會各界多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是全市共產生了100多所婺劇特色學校,其中還涌現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省級乃至全國知名學校,以金華市東市街小學、東陽防軍小學、婺城柳湖小學、磐安安文小學、武義熟溪小學等為代表。在這些學校里,有的成立了婺劇社團,有的設立了“婺劇主題墻”,有的自編了婺劇韻律操,有的自編了《婺劇小故事》《婺劇小韻文》,營造了良好的婺文化氛圍。其次是婺劇屢屢亮相重要比賽場合,并取得較好的成績。以2017年省中小學生藝術節為例,婺劇節目獲六個金獎,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浦陽二小的婺劇《西湖游春》獲得了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國戲杯”學生戲曲會演一等獎;婺城上浮橋小學的王燁、武義壺山小學的何婧、武義實驗小學的王宇晨等獲中國戲曲小梅花金獎。第三是金華藝術學校婺劇班的生源豐富了,質量提高了。據不完全統計,十幾年來,接受婺劇知識教育的學生有10余萬人,有2000多名學生參與學、唱、演、奏并能上臺表演。近5年來報考金華藝校婺劇專業的考生有80%是在小學里參加過婺劇進校園會演的。目前浙婺班的尖子學員中有很多是進校園會演的金獎獲得者。衢州、麗水也有不少演過婺劇的學生,選擇了進入藝校學習婺劇表演。
應該說,這一舉措對推進婺劇傳播與傳承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不僅讓學生了解地方戲曲藝術,進一步提高戲曲鑒賞力;還通過戲曲中蘊含的傳統道德觀念提升學生的思想修養;更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
近些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當代學生受到文化多元的影響,興趣不斷發生變化,使婺劇的傳承工作難度加大,婺劇進校園工作進入了瓶頸期,很多工作停滯不前,前景十分堪憂,老觀念老辦法已然不能滿足現在學生的需求。
一是師資匱乏的問題。“婺劇進校園”活動要深入開展,首先要解決的是師資問題,這是關鍵點,也是最大的瓶頸。目前,普通學校沒有從事戲曲教育的專職老師,婺劇教學大都由音樂老師承擔。在參加了短期培訓后,這些音樂老師實際上是沒有能力承擔戲曲教學任務的,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的有效的培訓機制。二是教學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目前婺劇教學還停留在普及基礎知識的層面,以欣賞為主,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大中小學欣賞的曲目差不多,這顯然不符合各個年齡層次學生的審美需求。另外,有的學校只對參與校外演出的一小部分同學進行強化培訓,甚至出現為賽而賽的現象,這也違背了我們的初衷。三是經費保障不足。“婺劇進校園”活動所有的演出器材、道具、服裝以及研學、采風等都要一大筆開銷,而現在學校的教學經費都是專項安排好了的,戲曲教學經費從何處來?靠學校自行解決,難度很大。四是搭建平臺數量較少。目前我們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太少,展示的空間也不夠,基本上以一年一次的會演和比賽為主,如果我們能集思廣益,搭建出更多更好地平臺,就能吸引更多的學生與家長的參與,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婺劇的傳承與發展。
1.加強教學對象的分層分類。教學講求因材施教,我們將學生按學習的專業分,可分為戲曲專業類學生和非戲曲專業類學生。這兩類學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都應該有所區別,專業類是要求學精學透,把傳統文化的精髓保留好,傳承好,發展好。非專業學生以通識教育為主,以欣賞為主,適當加入實踐內容,先培養興趣再逐漸深入。另外,我們在進行婺劇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按照年齡分,我們可以分為初級(小學)、中級(中學)高級(大學)三個層次,只有滿足學生在不同的階段的不同審美需求,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使婺劇真正走入學生心中。當然,在每個層次中,我們還可以讓對婺劇熱愛程度比較高的一部分學生組成社團,集中優質資源進行提升輔導,使其不僅僅停留在戲曲普及層面,可以增加戲曲實踐的內容,深入開展交流,促進婺劇的傳播與發展。
2.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目前市面上普及婺劇知識的書籍數量較少,很多音樂教師對婺劇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對婺劇作品的了解更是匱乏,使得教學內容的選擇千篇一律,根本無暇顧及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審美需求和能力,出現教學流于形式的現象,影響了婺劇的高質量發展。我們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婺劇選段來賞析。在初級階段,我們要給小學生提供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婺劇選段來欣賞;在中級階段,我們可以選擇跟課文內容有關聯的選段,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興趣;在高級階段,我們應該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有深度和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理解婺劇的特點,并積極參與到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婺劇的特點和精髓,才能真正有效地傳播和傳承婺劇。
3.加強傳播手段的創新。為了推動婺劇的發展,我們應大膽推陳出新,讓更多學生感受到婺劇的魅力。運用互聯網+和數字電影等形式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感受到婺劇的獨特魅力,從接觸他,了解他到喜愛他,從而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婺劇文化。
1.加強人才的培育和保護
地方戲曲都是“口傳心授”才得以傳承下來的,老藝人身懷絕技,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們要加強對老藝人的保護,通過政府的關心,讓老藝人們安心傳授技藝,最終讓婺劇文化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承和保留。對于新的師資,我們除了有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短期培訓以外,還要加強與專業院校的合作。除師資培訓要加強外,也可聘請一些戲曲愛好者(票友)當過渡兼職老師。從長遠來看,在戲曲專業學校開設“幼兒戲曲文化知識普及教育”“中小學戲曲文化知識普及教育”“非藝術類高等院校戲曲文化知識普及教育”等專業,這樣不僅更容易達到目的,也給在舞臺表演方面缺乏天賦的戲校中專生多留了一條出路。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費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費投入是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必要保障,政府部門應將婺劇文化傳承放入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各級政府逐漸重視文化建設,不斷增加地方經費投入,采用在政策上建立經費保障機制,讓財政部門設立戲曲教學專項經費的方式,促使傳統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發展。
3.加強品牌培育和環境營造
教育行政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指導綱要,針對普通大、中、小學進行分類指導,開設戲曲通識課程,加大對婺劇讀本的分層分類編撰,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要讓學生從戲曲音樂、文化、藝術等全方位來了解婺劇,從而廣泛開展戲曲藝術的普及教育。另外,我們要大膽推進和改革戲曲職業教育,加強品牌建設,重視對戲曲專業學生的政策扶持,通過減免學費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傳承人隊伍中,營造良好的戲曲傳播和發展環境。
一是要加強理論研究。婺劇作為地方戲曲,它的地域性使得它的唱腔、音樂、接受人群等都有所局限,但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獨特的風格和韻味值得我們挖掘,我們必須攜手各界力量,深入基層進行挖掘、搶救,保護傳統戲曲藝術精髓,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婺劇文化。另外,我們要聯合其他界別加強對婺劇的理論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加強婺劇的傳承與發展,結合新時代人們的特點和需求,找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舉措、新辦法,為婺劇傳承提供理論依據。
二是要加強宣傳力度。近年來,金華媒體對婺劇的宣傳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力度還不夠。我們從調查中發現,學生很多是通過看視頻的方式參與婺劇活動的,所以要積極運用現代媒體的輿論宣傳影響力,多渠道加入戲曲的元素,經常播放經典唱段,開辟專欄,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并與學校教育無縫對接,使地方戲曲潤物無聲地融入學生生活。
三是要加強合作交流。這里的合作應該是專業院團與專業學校、專業院團與普通學校、專業學校與普通學校三個層面上的。從戲曲進校園的角度,普通學校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自身的需求。然后請專業院團與專業學校根據需求在師資建設、教材開發、課程教學、場館資源等方面加強合作,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共同為婺劇進校園活動提供專業保障。還要考慮婺劇與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以及鄉土文化有機結合,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從而形成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促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銜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學生的內心。
婺劇“進校園”只是開始,最終目標是要“出校園”——讓婺劇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有基礎欣賞、有能力傳播、有熱情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