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菡
(湖北恩施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
2020年7月,教育部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要求普通高等學校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切實有效的勞動教育活動。湖北恩施學院素有勞動周(勞動實踐課)的傳統,自2004年建校以來,學校就開設有勞動周。每一位同學,在大學都會經歷一次完整的勞動周,勞動周期間,同學們會成為一名校園保潔員,校園內部分區域的室內或室外衛生,完全由大學生完成保潔。在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后,筆者通過總結開展勞動周成效與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特色勞動教育改革探索與研究。
在探索勞動教育改革之初,筆者首先對什么是“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深度思考與反思。勞動周在改革前,我校勞動教育以“勞動”為核心,勞動周作為一門必修課,全程以后勤部門安排為主,教學部門配合為輔,其中并沒有完整的教學環節設計。這一點也導致,我校之前的勞動課被部分同學所詬病;他們認為我校勞動周“只有勞動,沒有教育”,“學校為了省錢,所以安排勞動周”等對勞動教育的片面甚至是負面理解,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筆者認為,勞動教育需要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優秀的勞動教育應當能夠將勞動和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勞動是教育的載體,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是勞動教育的目標;教育是引導正確勞動價值觀形成的方法與途徑。勞動中的教育正是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交流合作過程中促使個人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中,通過勞動的實踐與體驗,從而達到理解他人、理解自然,理解個人在社會的責任與作用。因此,勞動教育的實踐應當與勞動教育理論與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相配套為重點改革方向。
在明確勞動教育的內核之后,應進一步思考,如何喚起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興趣,如何體現我校勞動教育的特色?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思考如何“克服工業文明時代因資本邏輯及其異化勞動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確立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中勞動教育的生態價值取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而我校的勞動周實踐內容,一直以來以“垃圾”為主要“清理”對象,垃圾議題也正是近年來,我國熱點的生態環境議題。在垃圾分類的大背景下,大家已經就垃圾管理的終極目標達成一致:垃圾管理,或者說垃圾分類的根本目標就是垃圾減量。
前文探討了改革前勞動周的“教育”內容缺失與成效的不足。那么,在此背景下“勞動”成效又如何呢?每一輪參與勞動周的同學都在感嘆垃圾太多,呼吁同學們減少垃圾的產生。但根據近幾年校園垃圾量的統計與分析,我校每日產生的人均垃圾量還是在不斷增長。也就是說,每一輪參加了勞動周的學生在感嘆垃圾何其之多、呼吁同學們垃圾減量之后,并沒有把勞動實踐的成果反饋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沒有踐行垃圾減量行動。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呼應了前文所提出的“教育”成效的不足。而“教育”內容的缺失與成效不足,又導致了“勞動”成效之垃圾減量的失效。這不得不說,是改革前勞動教育的遺憾,一個良性的以衛生為主題的勞動教育,應當是通過勞動教育與實踐,讓同學們感受到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的校園環境,人人愿意為之付出努力。
因此,基于垃圾分類、生態文明、碳中和等時下環境熱點,以及湖北恩施學院所處恩施地區,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特色地域優勢,結合勞動教育的核心內容,重新梳理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為湖北恩施學院特色勞動教育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特色主題。
這樣的特色主題,使勞動不僅具有廣闊的社會性功能,而且具有更為根本的內在生命意義。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與勞動教育的生態價值是一體的,生態勞動倡導勞動主客體之間的平等觀,促進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諧發展。
對于具體如何開展勞動教育,其實教育部已經給出了比較完整的指導方針:“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豐富、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本文將從《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勞動教育四大途徑進行探討與研究。
首先應當指出,勞動教育的新路徑,并不是一門或幾門獨立的課程建設,而是一個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完整教育體系。同時,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勞動教育體系,也不應當局限于理論教學,在勞動實踐環節更應落到實處,走入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因此,勞動教育體系還必須與實際的垃圾管理、環境保護活動相結合,需要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與高校后勤(保潔、食堂)、綠化(園林綠化垃圾)、經營(小賣部、商超)等各高校分管部門和城市環衛等部門相互協調與配合。甚至,這種協商與配合的過程也可以作為特色勞動教育的項目式教學環節,讓同學們有機會全過程地參與到學校生態文明建設中來,也是一種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方式。
筆者在教育部出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后,嘗試在勞動周中穿插一次以垃圾為主題的勞動周公開課,課程為嘗試性的臨時添加。每周,根據具體情況安排時間和教室,已經堅持了一年。由于在嘗試階段,該課程并不屬于人才培養方案內的課程,也就沒有在教學計劃中進行安排。在教室、教師和學生的都不穩定的狀態下,每次僅能保證20-50分鐘的上課時間。有時不得不占用同學們的休息時間,導致每次的課堂效果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雖然上課的各方面情況無法保證,但是大多數公開課下課時,都能聽見同學們的掌聲。許多同學因為一次課,加入了校園垃圾減量行動中來或者因為一次公開課選擇加入校園環保社團。從實踐的角度也證明了,勞動教育理論設置課程的必要性。2021年學校編寫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將勞動教育理論課寫入大一新生必修通識課,同時依然保持勞動周的傳統,作為勞動教育的實踐課程。為勞動教育中理論課程的開展和“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實施層面的保障,強調了教育中教師教學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勞動教育中“教育”育人作用的展開。
根據學科特色,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專業教育。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也是各行各業付出勞動的過程,不是只與環境、生態等有關專業相關,各個學科的就業與勞動,都與生態文明的建設息息相關。學校層面應當鼓勵各學科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掘各專業課程與生態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將生態勞動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中。這樣不僅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同時也有利于特色課外活動氛圍和特色校園文化的形成。
筆者在多門專業課程中也融入了生態勞動教育內容。例如,城鄉規劃原理課程中,通過生態城鄉建設原理的講解與生態社區、社區生態花園營造案例的介紹,激發了該課程班級組建校園營造社團的想法,并在社團成立后開始了校園閑置地的生態建設實踐。在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課程中開展鄉土建筑材料應用與實操,該課程實踐由學生設計竹籬笆的搭建樣式,并由學生親手處理竹子并搭建。在搭建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設計與施工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溝通能力,也深化了綠色建筑的理念。
這些課程的開展,另一方面也積極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讓同學們認識到專業實踐,也是離不開社會分工協作和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創造性的生態勞動理念下,社會分工與社會管理也可以創新創業。同學們,在學科專業中勞動教育的有機滲透之下,迸發了創新創業靈感,組隊參加全國創新創業大賽也屢獲佳績。這為進一步引導同學們參加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和促進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等打下了良好基礎。
課外活動應當與社團活動、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等積極結合。擴展校園勞動教育,出課堂、入生活、進城鄉。通過結合學生思政教育與學生工作創新管理,將特色勞動教育理念通過學生志愿活動的展開,如暑期社會實踐、社團志愿活動、三下鄉等方式,讓特色勞動教育走出校門、服務社會的同時,為參與活動的青年大學生賦能,積極促進他們的進一步參與與轉變。
筆者指導的“肥堆堆”團隊是以垃圾減量、廢棄物利用為創新點的創新創業項目團隊,在2020年獲第十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湖北賽區省級選拔賽二等獎。“肥堆堆”團隊在獲獎后,并沒有停下創新實踐的腳步,開始在校園進行就地堆肥實驗,將校園的廚余垃圾運至校園閑置地進行就地堆肥處理。通過近一年的努力,“肥堆堆”團隊的主要成員在老師的帶領下,在2020年9月-2021年8月期間,共計減量8.9噸廚余垃圾(水果皮、菜葉、落葉等),并成功入選社區廚余堆肥試點項目二期3。作為湖北恩施學院社區廚余堆肥試點項目二期的學生堆肥管理與維護團隊,“肥堆堆”團隊主要成員正在向校團委申請成立“校園酵母”公益社團,為全校學生進一步開展課外勞動實踐活動提供了參與平臺。
通過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專業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和安排課外勞動實踐的多路徑推進下,進一步創新日常學生管理和激發學生自組織活動。將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校園特色文化建設之中。各二級學院、各班級可以通過制定垃圾管理公約、每日勞動常規等方式,采取生態勞動教育與團學、社團等組織形式,結合世界環境日、志愿者日、世界地球日等,開展多樣化的生態勞動主題教育活動,構建以勞動為榮的生態綠色校園文化。
勞動教育的校內實踐場所,即綠色校園建設基地,在勞動實踐中,通過老師和同學的參與式營建,也是校園特色生態勞動文化形成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是特色生態勞動賦予了動態、向上、合作的特色營建過程,不同于一般校園建設往往游離于師生的參與之外,師生勞動成果的呈獻,進一步促進同學們參與綠色校園建設,也是特色校園勞動文化的強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