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思源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傳媒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8)
2018 年出臺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的農民發展規劃目標,即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進行了規劃[1]。2021 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實現“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的目標,是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要方向。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需要重點培育其文化素養、專業技術、經營能力、管理素養,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在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中,由于不少地區對相關工作的認識程度低,沒有意識到新型職業農民對于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的價值,培養過程流于形式,僅注重新型職業農民某一方面能力的發展,存在方針落實和實踐操作脫節的現象,導致不少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和應用技能不足,難以勝任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
軟硬件條件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沃土,可以給其發展提供必備的“養分”,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在鄉村的土壤中落地生根。現階段,新型職業農民成長、交流、學習培訓的軟硬件設施缺乏,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依賴于其自身的自覺性,需要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提升自己。在這種條件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類型相對單調,僅以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主,在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培養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新型職業農民的長期發展[2]。
適宜的培養路徑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基礎,能夠激發其發展的活力與動力。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通常采用簡單的集中培訓、政策宣講等方式來傳達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惠農消息,對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指導效果較差,培養過程也過多借助傳統的政策灌輸式模式,未形成長效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路徑,培養的有效性差,容易使新型職業農民對政策一知半解,崗位發展歸屬感低,造成職業成長倦怠等[3]。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提出,應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職業農民群體發展壯大。
意見領袖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指明了方向,確定了其發展的最終目標,即成為行業的意見領袖、標桿人物,拓寬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渠道和路徑,打開了新型職業農民在新時代的發展通路,有助于培養文化知識、經營能力、管理素質與專業技能全面發展的多元化人才。
近年來,農業現代化發展呈現出高效化、規范化的特點。農業現代化發展質量關系到農村產業能否興旺、鄉村能否可持續發展。意見領袖視角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解決了新形勢下“以什么樣的職業農民發展農村”“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問題,有利于培養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滿足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解決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基礎薄弱、在農業領域發揮的作用小等問題,有利于突破行業發展瓶頸,避免農村勞動力失衡、職業農民發展水平不一。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農業發展的焦點,人才隊伍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基。
在意見領袖視角下,結合“三農”意見領袖培養的新路徑,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框架與方向,不僅可以促進農業閑散勞動力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實現農民再就業,還可改善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專業化程度低的現狀,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意見領袖視角下,需要營造良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環境,有利于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歸屬感和職業認同感,使其以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以高漲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到鄉村建設實踐中,為鄉村產業興旺、三產融合提供動力。
配套的軟硬件設施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必不可少的資源,應加大引進鄉村投融資機構的力度,加強職業農民產業化創業基地建設,做實優秀職業農民示范引領,推動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資源體系,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建立政府指導、農業產業政策驅動、新型職業農民自由參與的發展模式。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加劇了農業領域人才短缺問題。開展系統化的職業農民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可以掃清發展障礙,減少轉型過程中的困惑與迷惘,實現長足發展。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采用主動規劃和被動規劃相結合的模式,加大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生涯規劃的力度。在主動規劃層面,通過摸底調查,了解目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的發展現狀與問題,掌握不同類型職業農民在經營和成長方面的困境,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被動職業規劃即利用互聯網、線下渠道受理職業農民的技術咨詢、創業項目管理、投融資需求及職業發展需求等事項,通過解答新型職業農民的具體問題,使其明確職業發展觀念。通過培養,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向關鍵意見領袖的轉變,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和層次。
輿論宣傳是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應立足意見領袖理論視角,建立以主流媒體為主,自媒體、其他媒介為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著重培養行業精英,使其形成輻射和示范效應。在主流媒體方面,建立由中央媒體、省市級媒體為核心的官網輿論宣傳模式,使最新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政策、行業信息動態直達民眾,促進相關規章落實。在自媒體方面,由鄉村基層黨組織開通官方自媒體賬號,以鄉村領導干部為主體,在公眾中篩選擁有較強領導力和影響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指導其開通自媒體賬號,推動鄉村發展。在其他媒介方面,可利用鄉村內部板報及時通報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動態,制作職業農民的影響力榜單,公示專業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人才名單,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獲得感,進一步提高培養成效。
建設教育培訓平臺前,應建立包含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資格認定、扶持的配套體系,提高職業農民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線下教育培訓平臺設計方面,以鄉村的公共服務中心為依托,以種養大戶、農業科研技術、農業經營合作社等涌現出的骨干人員為對象,開展從業培訓,使其明確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職業定位、應承擔的職責和義務,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思想覺悟和建設鄉村的意識。在線上平臺方面,針對不同類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借助網絡直播平臺,分別對其進行直播宣講。在直播間,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和鄉村工作人員、政府有關部門、農業領域的專家進行溝通,學習先進的知識、理論并學以致用,在農業創業、經營實踐中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
為了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應圍繞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需要,制定一系列保障機制,主要涵蓋生產保障、經營保障、資金流動保障和人才交流保障。在生產層面,聘請農業種養專家常駐鄉村,負責為從事種植、養殖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專業指導、技術訓練。在經營層面,采取從新型職業農民項目立項、孵化、運營、推廣的保障措施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經營難”的問題。
在流動資金保障層面,為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流動資金貸款,獎勵優秀職業農民一定數量的創業資金,保證新型職業農民能夠正常調用資金。
在人才交流層面,建立相應的人才交流制度,加強區域內、跨區域的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經營技術交流與合作,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相關政策落實。
將意見領袖理論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進行有機結合,能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理念與思想創新,有助于營造典型示范為引領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機制,提升其整體培養質量和層次,為探索中國特色農民發展道路提供良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