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瑜春
(中共秦安縣委黨校 甘肅 天水 741600)
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是發展鄉村經濟的基礎條件。發展鄉村經濟是新時期的重點工作之一,國內各地區加強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扶貧思想,圍繞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全面落實各地區經濟發展工作,以期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經濟差距。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的目標一致。在多年的脫貧工作中,部分地區獲得了良好的脫貧成效,為脫貧工作開辟了多重路徑,有助于脫貧攻堅工作接軌鄉村振興戰略。
經過長時間落實,脫貧攻堅工作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脫貧攻堅已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能夠豐富與完善鄉村治理的各項工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證,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能力[1]。
現階段,部分貧困地區并未形成完整的扶貧體系,在產業運作、信息技術等方面存在資源引進不完善的現象。同時,市場銷路不暢通、產品加工粗放、冷鏈倉儲設施先進性不足等問題嚴重。在銜接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時,應建立信息化農業運作體系,深入挖掘信息技術的經濟發展潛能,助力農業經濟發展,形成智慧農業發展體系。借助信息工程,發展數字化鄉村經濟體系,通過提高電商和網絡發展質量,增強鄉村經濟的創造能力,發揮物聯網、區塊鏈等智慧經濟工程的積極效應。
近年來,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眾多農村人才流入城市,導致農村人才數量不足。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應積極銜接脫貧攻堅工作,關注內外人才建設,加強本土鄉村優秀人才培育,關注外來復合人才引進,讓人才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從科技、電商、農產品、法務等層面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1)建設數字化農業發展體系,全面發展綠色飲食文化,形成農產品文化效應,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腳步,從市場運營、電商平臺、農業3 個視角出發,全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落實脫貧工作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2)加強農業信息工程建設,增強農技創新研發能力,建立農業災害防護體系,減少外界因素對農產品產生的不利作用。
(3)開發農產品新業態,從“生產+加工+包裝產業鏈”“品牌+文化價值鏈”等方面入手,建設農產品增值項目,促進相關產業有序發展。
采取時間進度、發展路線雙向規劃方式,全方位落實農業活動,明確鄉村經濟發展路線,落實脫貧工作,穩扎穩打,助力鄉村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全面落實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針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農村,采取清單管理方式,確定亟須完善的設施類項目,以村落檔案卡的形式編制設施配置方案,逐步落實鄉村經濟發展規劃,確保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設施配套工作,高效落實脫貧工作。
脫貧攻堅和發展鄉村振興工作對人才團隊提出了較高要求。加強鄉村本土人才建設,建立人才團隊體系,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銜接的關鍵,應發揮人才在創造經濟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開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時,需以全新的發展思路落實鄉村人才培養工作,嘗試從多個視角出發,樹立鄉村人才政治信仰,使其能夠拓寬思路,積極落實各項鄉村發展工作,確保鄉村人才團隊的建設質量[2]。
在基層村干部的領導下,鄉村管理工作出現了區域性差異問題。因此,各地區應繼續制定有效的鄉村整治路線,積極融合各類鄉村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村干部的鄉村管理作用。開展鄉村管理時,需合理分配生產土地,積極落實鄉村生活空間規劃工作,確保農民生活質量。與此同時,積極貫徹國內鄉村發展各項戰略,努力創建鄉村長效發展路線,保證鄉村生活與生產的有序性,激發鄉村經濟的內在活力。
現階段,各地區全面建立了脫貧工作考核體系,各地區工作人員需積極參照脫貧考核體系的具體內容,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形成有效的激勵方案。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全面梳理脫貧成功的要點,積極糾正脫貧不足問題,形成相對完整的脫貧考核方案。
與此同時,認真落實脫貧跟蹤督查工作,以一般督查形式為主,輔以年終評價工作,便于各地區政府聯合落實脫貧考核工作,形成完整的脫貧工作體系。
3.1.1 建立示范服務機構
示范服務機制的具體內容包括場地規劃、經費補充、服務團隊、生產隊伍、制度約束、資料存檔等。借助系統性規劃方案,結合新時期的文明發展需求,創辦道德宣講平臺,成立民俗文化宣講活動室,全面落實基層宣講工作,形成脫貧示范服務機制。
借助宣講、示范服務等形式,有效落實脫貧政策宣傳工作,確保群眾教育的效果,樹立村民脫貧致富的高度自信。
3.1.2 開展宣講工作
成立鄉村三級宣講小組,確保宣講工作質量。宣講小組可以在鄉村采取入戶宣講、生產培訓以及群眾宣講等形式,全面宣傳習近平思想,使村民形成脫貧意識。
同時,采取貧困戶建檔形式,有效落實惠民政策,積極宣傳脫貧成功事例。在脫貧政策和事例的宣講過程中,提高干部群眾對政策內容的理解能力,有序落實脫貧工作,積極排查農業生產中的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脫貧工作效率。例如甘肅省某村的三級宣講隊在2021 年春季完成宣講活動300 場,宣傳參與人數達到7 萬人。
3.1.3 開展階段性脫貧宣傳
借助網絡、廣播媒體等平臺,分別在上午8 時、中午12 時、下午6 時3 個時間點宣傳脫貧政策,以確保脫貧政策的宣傳效果,讓基層群眾能夠深知脫貧政策的內容。脫貧政策的內容包括產業扶貧政策、就業規劃、水利工程、飲水安全、建筑改造、教育扶貧等,要確保扶貧政策宣傳的全面性,便于村民學習與了解。
3.2.1 發展甘肅省特色農產品產業
甘肅省在開展各項工作時,結合各鄉村產業的實際情況,全面開展農產品規劃工作,例如草產、肉牛、肉羊、果園等產業規劃,結合甘肅省鄉村資源優勢進行統一管理,建設農業發展示范基地。對于土地資源質量欠佳的鄉村資源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強林區建設,恢復鄉村生態環境。
與此同時,在適宜種植的地區,為每村每戶制定種植任務,為花椒產業發展奠定基礎[3-4]。
3.2.2 開發新能源產業
在發展農畜產業的同時,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研發。2020 年甘肅省某縣光伏產業扶貧工程發電量達到16.27 萬kW,工程投資總數達到12.1 萬元。鄉村地區總計建成光伏電站96 個,電站收益超過4 700 萬元,鄉村經濟創收金額超過3 600 萬元,單個貧困村落收益均值為18 萬元,每個貧困戶實際獲得的年收益達到2 500~6 000 元。
3.2.3 利用金銀花產業的脫貧路線
2020 年甘肅某縣鄉在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時,確定了發展金銀花產業的路線,金銀花種植規模為0.67 萬hm2。
與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在周邊鄉村分別落實金銀花種植工作,其中包括大棚種植200 m2、搭建塑料種植大棚50 個。在2020 年5 月甘肅省舉辦的鄉村脫貧活動中,某貧困戶表示,2019 年種植金銀花的收益達到4 萬元,2020 年擴大了種植規模,年度種植收益進一步增加。為此,甘肅省各地區鄉村需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有效規劃脫貧路線,以期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金銀花產業作為甘肅省部分村落脫貧的重點,在后續運作期間,各級管理人員需完善產業鏈,分別從食品加工、食品包裝、電商、物流等視角出發,構建完整的經濟收益體系,促進甘肅省農村經濟高速發展。
在落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過程中,需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管理人員應加強重視,努力落實鄉村經濟發展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脫貧戰略,提升工作效果,為新時期鄉村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