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亮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近些年,雖然大部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封建思想、道德失范的問題,這表明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不到位。這樣會阻礙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導致農村地區出現經濟基礎薄弱、教育滯后等問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所以必須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三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與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管理工作落后、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到位有很大的關聯。村民是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村民的個人素質直接影響鄉風文明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
在提高村民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文化素養的基礎上,培養更多新型農民,讓他們自覺參與到鄉村建設工作中,提高生活幸福感,這樣能夠吸引一大批村民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在大膽開展各類文化娛樂活動的同時,有利于民間藝人積極創作。
應積極保護并發揚鄉風文明,將其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打造優質品牌,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旅游業等。例如利用各地區的特色鄉風文明,發展創意旅游業,吸引更多人前來觀光旅游。同時,還可以發展特色加工業,延長旅游業的產業鏈條,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及經濟價值,發揮鄉風文明在鄉村文化旅游業中的推動作用[1]。
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僻、自然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較少,所以當地的經濟水平比較低,很多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也比較低。
再加上村民的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思維固化,缺少長遠目光,不懂得變通,只是守著傳統的種地技術,存在“溫飽即安”的思想。
此外,由于農村地區的中老年人較多,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人才流失情況比較嚴重,鄉村文化人才數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缺少青壯年人才的支持[2]。
由于一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低,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缺少充足的資金。當地缺少基礎教育場所,無法配備完善的基礎教育設施。同時,沒有針對老年人或留守兒童的活動中心和農村書屋等。雖然部分地區建設了這些場所,但使用率比較低,大多數成為老年人休閑娛樂的活動場地,并沒有發揮傳播文化和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功能[3]。
此外,一些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作不完善。例如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一些農村地區還沒有實現垃圾集中處理,沒有建設完善的公共衛生設施,交通不便利等。這樣不僅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還會影響當地的環境建設。所以,要完善各種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只有這樣才能夠營造生態宜居的環境。
當前農村地區還存在不良風氣,例如賭博等。雖然國家明令禁止賭博,但在茶余飯后和春節期間,依然存在村民聚眾賭博的情況,有時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一些地方還存在高價彩禮、封建迷信等多種不良風氣,這些都會增加村民的經濟負擔。
(1)加強科學文化教育。政府需大力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經費,改善當地的辦學條件,引入輟學保障機制,吸引更多優質教師,支持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的開展。各地區基于實際情況,開設“三農”特色課程。發揮專家的指導作用,面向自愿留在農村地區的青壯年宣傳農村生產生活的相關內容。這樣能夠培養村民的鄉土情懷,讓村民自覺參與到鄉土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中。在此基礎上,還要增加技能培訓、法治科普等多項內容,讓村民掌握如何使用手機學習新技術、新知識[4]。農業部門可以在農閑時間推廣農業新技術,發揮互聯網的作用,開展遠程教育,提升村民的知識水平,使其掌握更多技能。在此基礎上,要做好思想道德、核心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讓村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有經營創新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2)加強基層文化事業建設。要投入更多資金,指派專人負責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工作。可以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鄉鎮劇場、文化禮堂、圖書室等,為一些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提供文化交流的場地,為留守兒童和老年人提供文化活動場所。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修建農村文化禮堂,以傳播先進文化。發揮民間藝人的作用,對農村文化團體進行培訓輔導。豐富地方的文化活動,突出地方特色,開發更多的文化產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鼓勵村民舉辦各種原生態的藝術節、花燈會、廟會等,使村民能夠自覺保護傳統文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打造文化品牌奠定基礎,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為傳統文化加入新的元素。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青年群體的作用,但當前農村地區的青壯年人數較少,人員整體的文化素質比較低,所以還應當采取措施加強人才引進,留住更多優秀人才。
農村地區之所以無法留住優秀人才,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的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醫療、教育、環境衛生等方面有待改進。另一方面是農村地區的就業機會少,福利待遇低。所以,需完善農村地區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例如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建立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制度,修建道路,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建立完善的衛生設施等。面向優秀人才,出臺福利政策,支持各類人才返鄉創業。這樣才有可能吸引大學生以及青壯年務工人員返鄉務工創業。這些人員有活力、有知識,也有一技之長,能夠挖掘農村地區的資源,利用各種資源優勢進行創業,發現村民當前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村民規避生產生活中的風險。一些青年人能夠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當地的文化活動,提高知名度,發展特色產業。
在農村地區深入推廣移風易俗活動,領導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嚴禁天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等各種浪費資金、資源的行為。
同時,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成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設置各種紅白喜事的消費標準,嚴厲抵制各種陳規陋習,淳化鄉風民俗。在此基礎上,加強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黃、賭、毒和拐騙行為。考慮到農村地區十分看重名聲的特點,可以深化先進典型培育,在農村地區選拔道德模范、“五好”家庭、“鄰里守望之星”等,使村民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參與扶老助殘、鄰里互助的志愿活動。例如內蒙古某地的天價彩禮情況十分嚴重,已經到了人人攀比的階段,“娶妻破產、致貧、背負外債”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嚴厲禁止這種行為,并采取了多種措施后,天價彩禮的情況有所減少,社會風氣也更加清朗,而這些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營造了更加和諧的環境。
鄉村蘊含著很多歷史文化資源以及民俗文化,這些既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點,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要大力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做好傳統文化的開發工作,讓村民自覺參與到開發保護工作中,在此基礎上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文化傳承。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景色優美、原生態文化保護良好,其中的民族文化苗繡十分出名。這里很多人從小學習苗繡,但由于當地貧困,所以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阻礙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2013 年,當地開始致力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建立了專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挖掘了特色產業和特色民族文化。
在此基礎上,當地推行“廁所革命”,實施了農村改廁工作,改善了當地的綠化環境及各種基礎設施,游客不僅感受到了特色文化的魅力,還看到了優美的自然風景。
只有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才能提高當地人的文化素質,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保護并挖掘更多傳統文化,發展更多的產業,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