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昌,楊夢園
(1.中共杭州市臨安區委黨校 浙江 杭州 311300;2.中共樂清市委黨校 浙江 溫州 325600)
鄉村振興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必須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1]。
對照鄉村振興建設的目標要求,面對集體經濟、三產融合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存在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作用發揮不足、鄉村人才結構不完善、黨建與鄉村振興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4 個方面。
整體上而言,農村基礎設施、配套設施、教育醫療等與城區仍有較大差距,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因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黨員結構素質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不符合、不匹配[2]。一些農村的黨支部書記和黨員中高學歷人員少、年輕人少,低學歷多、年齡大;鄉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較單一,原有產業面臨轉型,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工作缺乏財力支撐。
一方面,有的基層黨組織跳不出“就黨建論黨建”的圈子,結合抓、統籌抓、系統抓黨建的舉措和辦法不多。比如有的人認為抓經濟就是抓黨建,將黨建視為經濟的副產品。另一方面,一些村黨組織對發展集體經濟缺少主觀能動性,在推動發展上思路不新、措施不多、效果不佳,存在任務觀念,將眼光放在完成年度任務上,缺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長遠規劃。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一些基層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管理不嚴、要求不高,組織軟弱渙散,影響力、號召力弱化、虛化、邊緣化,無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3]。
其一,村干部長期處于基層,工作強度大、難度大、壓力大,既要落實上級要求,又要滿足群眾需求,經常處于尷尬處境。在實際工作中,因提前預警和過程監管等體系不完善,出現事前工作少、事后問責多的問題。其二,一些黨員干部思想觀念陳舊,缺乏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有所弱化,在精準服務、精密智管方面的工作不完善,如運用數字賦能推動鄉村振興的意識不夠。其三,村干部職業發展通道不暢,盡管每年招錄公務員、事業編制干部時,都有面向優秀村干部的特定崗位,但由于年齡限制,最終上崗的往往是文化水平較高的年輕村干部,加上村干部整體待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員干部主體作用的發揮。
鄉村振興專業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農業農村專業人才數量不能完全滿足發展需求,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和中、高級職稱的人員少。從教育培養上看,農技人才培養與最終崗位職能不匹配,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缺乏系統培訓,無法適應當前“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數字農業”的發展。從政策實施上看,政策跟進不力,如基層農技人員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各產業間結構性缺員嚴重,部分農技人員應聘相應崗位后并未享受崗位工資待遇,多數農村實用人才因學歷低而無法獲得人才認定并享受相關政策。
抓好黨建是各級黨組織的第一責任,加快發展是各級黨組織的第一要務。要加快推進產權制度、經營模式、土地制度的改革進程,不斷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加快補齊鄉村建設短板,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重點突破,推動村莊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硬環境建設,加強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村莊治理等,使鄉村更具吸引力,讓鄉村吸引和留住更多科技、資金、人才[4]。堅持數字經濟為鄉村振興賦能,盡快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網絡在農村的覆蓋率。暢通農村物流渠道,加強農村物流網絡化建設,實現農村與市場無縫對接,推動農村生產要素、產品的便捷交換和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配置。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雁’”。按照全面“一肩挑”的要求,確保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農村經濟合作社領導者的人權、事權、財權高度統一,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切實加大村級后備干部的培養力度,為自身素質突出、善于做群眾工作、勇于擔當作為的年輕人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幫帶培育。
同時,吸引并鼓勵回鄉創業青年參與村級事務,聘請其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村主任)助理等職務,不斷為推進鄉村振興作出貢獻。探索實施“特聘組織員”制度,選聘政治素質高、工作經驗豐富的離退休機關干部和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特聘組織員”,發揮黨組織指導和促進黨建工作及引領作用。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只有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才能聚集各項優勢資源,激發并形成發展合力。要強化工作問責制,堅持“書記抓、抓書記”,落實書記抓黨建責任清單,倒逼責任落實。深入實施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雙百分制”考核辦法,針對不同基層黨組織,設定合理的考評指標和權重,既注重集中考核、定性考核、組織考核,又注重平時考核、定量考核、群眾考核。在有效覆蓋傳統農村組織的基礎上,創新設置方式,有機嵌入鄉村已有的“兩新組織”,將各種力量匯聚起來。組建“以強帶弱”“強強聯合”等多種形式的黨建聯合體,如跨領域、跨行業、跨層級、跨地域4 種黨組織聯建方式,淡化體制、隸屬、級別等觀念,推動單個黨組織的“獨角戲”變成各領域黨組織的“大合唱”。
基層黨員干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和先鋒隊[5],其示范引領作用關乎鄉村振興的效果和質量。根據任務需要開展培訓,及時組織村級干部學習黨的政策理論和法律法規,掌握黨的大政方針,牢記政治使命和政治紀律,有計劃地提升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和相關培訓力度。整合各部門的技術力量,深入農村進行培訓指導,使每個村干部都熟悉掌握一兩門農業實用技術,增強引領發展、服務群眾的本領。重點挖掘身邊“重實干、勤為民、敢擔當”村干部的先進事跡,以點帶面,轉變其工作作風,提升農村兩委干部的擔當意識。搭建有效平臺,主動與有培養潛力的集體和個人組成“幫學對子”,為先進典型人員的成長與進步鋪路搭橋,主動為年輕干部提責,形成良好氛圍。落實工資增長機制,提高村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報酬待遇,進一步提高各類優秀人才參選村干部的內在動力。拓寬村干部上升渠道和提高政治待遇,提供更多發展平臺,認真落實村干部離任補貼,以此不斷增加村干部崗位的吸引力、含金量。
深化推進農技專家隊伍建設,擴大首席專家團隊的覆蓋面,構建以首席專家為核心的縱向到底的基層服務體系[6]。充分發揮不同團隊的優勢,集合多方力量開展深度合作,通過跨專業、跨領域聯合技術攻關,有效突破難點問題。深入推進農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快設立“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并整合農業教育資源用于農技人才引進、培養培訓、科學研究、創業創新、獎勵補助等,通過配備先進教學設施、配強專兼職師資力量、打通農業科技成果引進與轉化和推廣渠道等方式,促使基地成為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搖籃。適度增加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編制,進一步完善和改革職稱評聘制度。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等級認定制度,創新鄉村人才評價方式,探索農民職稱評定和技能鑒定的銜接辦法。
加快制定《加強鄉村產業人才振興的實施辦法》等政策,扶持壯大農村電商、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外出農民工、城市各類人才、退伍軍人等“新農人”回鄉創新創業,助其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的籌資難題。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新農人”教育培訓體系,尤其是有針對性培養數字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
鄉村振興事關億萬農民的福祉,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大戰略。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必須強化鄉村振興黨建引領力量,找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法和路徑,找準著力點,做到精準施策,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