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亮
(婁底瀟湘職業學院 湖南 婁底 417009)
婁底市位于湖南省地理幾何中心。2020 年,婁底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3.27 億元,同比增加4.5%。其中,農業產值158.76 億元,同比增長2.4%;林業產值7.82 億元,同比增長8.5%;牧業產值139.05 億元,同比增長7.9%;漁業產值16.16 億元,同比增長0.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47 億元,同比增長6.5%。2020 年,婁底市1 377 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國家級及省級龍頭企業39 家)實現銷售收入488.05 億元,同比增長17.9%;1 781 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實現經營收入29.39 億元,同比增長11.4%;農民專業合作社7 107 個,同比增長14.6%,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13.9 萬戶,同比增長7.8%,農業專業大戶8 806 戶,家庭農場2 017 個。這一系列數據顯示,婁底市農業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1]。
面對席卷全球的經濟浪潮,農產品市場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傳統的營銷理論和農產品的營銷模式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使得婁底市政府、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迫切需要改變原有的營銷模式,探索有效的農產品市場營銷模式。
農產品營銷是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將農產品以一定的渠道、價格和方式出售,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欲望,實現農產品的價值。農產品營銷能促進農戶擴大再生產,而且能有效化解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平衡供給與需求的關系[2]。
對于生產者而言,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生產結構,適時開發新產品,可以及早搶占市場,創造更高的市場價格,帶來更多的經濟財富,實現更多利潤。對于消費者而言,掌握市場供應信息,使選擇更多樣性,可以有效提升消費體驗和消費滿意度。
當前,婁底市政府非常重視農產品的生產及銷售,農業經營者營銷意識有所提升。但由于諸多因素影響,目前婁底市缺乏知名農產品品牌,甚至有些農產品銷路不暢,呈現滯銷的現象。經調查,婁底市農產品營銷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目前,婁底市農產品經營者多為返鄉的第一代農民工和部分第二代農民工。他們在外出務工最佳勞動年齡過后,難以被城市所接納,只得返鄉務農。這部分農業經營者文化程度不高,受自身素質及資金等條件的限制,缺乏系統的專業營銷技能培訓,不能有效開展農產品營銷。高素質、高技術水平的復合人才更傾向于在一二線城市就業,大部分農產品公司難以招聘和留住優秀的營銷人才。
大部分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不知如何歸納、分類、整理、分析、判斷,不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市場營銷觀念進行市場定位和市場細分,只能依據主觀或經驗判斷,看到市場什么好銷就跟著做,但等跟風生產出來后往往已經成為過時的產品[3]。
婁底市農產品市場渠道缺乏多樣性,農產品存儲和冷鏈設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銷售。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仍需提高,相關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提升。大部分農村家庭沒有電腦,上網主要依靠手機。農村網民很少主動瀏覽相關專業的網站,不會自主學習先進的知識。由于農村信息機構不健全,生產和消費市場信息不對稱等,農民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市場信息,不能作出正確判斷。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建立上下貫通、縱橫交錯、便于農民及時全面獲取信息的農業現代信息網絡迫在眉睫。
品牌就象燈塔,指引著顧客的購買行為。品牌對于產品銷售有較大影響,能提升產品銷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利潤。部分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宣傳推廣不到位。部分企業對產品品牌建設缺乏思路、方法與手段,不注重產品包裝,產品品牌檔次不高,出現“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的現象。多數企業實行作坊式經營、家族式管理,更關注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去塑造品牌。
據統計,一般無公害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比普通同類產品價格高出10%以上,綠色食品比普通同類產品價格高出20%~30%,有機食品比普通同類產品價格高出30%以上。新化黑茶種植歷史長,產品非常好,1 kg 只賣幾百元,而云南普洱茶曾被炒到1 kg近萬元的高價,這就是品牌效益帶來的高溢價。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產品品牌建設成為現代農業新的增長點,農產品品牌建設勢在必行。
婁星區、新化縣等地雖然建立起了電商產業園,但是大部分農產品營銷主要依靠傳統的中間商,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等小集市銷售,或者以低價銷售給批發商,通過多級渠道銷售。這些銷售方式渠道單一,覆蓋面小,無法適應便利性、多元化等新時期的消費需求。
培養一批有營銷觀念、懂現代農業技術且善于經營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各級政府和農業生產者需加大農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與當地大專院校合作。通過在校期間進行思想教育和專業引導,培養一批愿意扎根農村、為發展農村經濟添磚加瓦的專業營銷隊伍,從根本上保障農產品營銷對人才的需求。
近些年婁底市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進,但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方面,加大農產品市場硬件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村道路設施建設,建設農產品專用集散中心,增加農產品儲存設施的數量。目前,婁底市基本實現村村通路,但部分村路較窄,大型運輸車進出不方便,不便于運輸。大部分農產品需要及時妥善儲存,一旦滯銷會變壞,這是農民憑一已之力難以克服的困難。政府需要建立公共儲存系統,加強基礎網絡設施投入,建立信息中心。
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營銷軟件設施建設,開展免費營銷技能培訓、講座,建設農產品信息交易系統、農產品市場質量安全檢測系統等,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監督管理機制,確保產品質量,有效保證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品牌是“敲門磚”,可以打開市場的大門。為了掌握市場主動權,實現營銷價值最大化,必須著力打造品牌。農產品應帶給人“安全、環保、綠色、新鮮、無公害”的生活理念。農業生產者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挖掘產品特色,突出產品差異,樹立產品品牌,培育產品市場信賴度,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一是保障產品質量,加強質量監管。產品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石,是企業在市場中持續發展和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生產者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生產和銷售質次產品。應加強生產基地建設,科學施肥、用藥,保護農業生態,嚴格按照高質量標準進行產品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農產品檢測體系等,確保“從土地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安全。
二是重視包裝。包裝既可以保護產品,又可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好的包裝能提升產品檔次,喚起消費者購買欲望。
三是挖掘產品特色,打造企業對外名片。企業應充分挖掘產品特色,選取市場反映好、具市場潛力和行業影響力的農產品重點挖掘,著力營銷,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打造企業對外名片。注重產品品牌維護,及時注冊商標,通過行業資質認證,如”三品一標”認證等,提升產品市場認可度。加大宣傳力度,投入資金開展廣告營銷活動,樹立企業及產品形象。
四是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定期舉辦農產品推介會、展銷會、評獎評優等活動,“政府搭臺、農民唱戲”,深入基層推廣,讓經營者都可以參加活動。組織農業生產者外出參觀、學習,邀請專家講課,進行系統營銷培訓,不斷開拓農民視野。
俗話說得好,“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是營銷的命脈。受軟硬件條件的約束,婁底市農產品營銷網絡相對較簡單,市場化程度較低。需進一步加強與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各類營銷組織的交流合作,搭建農村電商平臺,形成全覆蓋、高效、靈活多樣的營銷網絡。
探索形式多樣的營銷渠道,縮短營銷層級,完善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營銷渠道中的運用。利用新媒體營銷,積極拓展線上交易,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貼吧等進行推廣,提高農產品市場輻射能力,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克服農產品營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