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振山
(密山市黑臺鎮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 黑龍江 雞西 158303)
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模式;循環經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農村的重要選擇;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很好地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保障。
循環經濟是指在對參與經濟生產的物質實現循環利用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本身也是生態經濟的一種體現,是將生產作業中產生的廢棄物與清潔生產相結合的一種經濟形式。循環經濟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就社會經濟生產活動進行重新構建與指導。在此視角下,經濟活動被重塑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生產流程,以最大程度上利用進入到生產系統中的物質與能量,最大程度上減少污染物和生產垃圾的排放,并借助于這樣的方式促進經濟運行效益及整體運行質量的提升。農業循環經濟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到農業經濟的發展序列之中,合理利用當前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物質投入量進行控制,將農業生產的廢棄物以及排放量進行處理。在理想狀態下,可以最終構建起一套自我完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1-3]。
農業是我國第一大產業。我國農業資源總量十分龐大,但是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較低。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隨著經濟發展形式變化以及人口總數增加,這一數據仍舊在不斷減小。我國土地資源中,旱地、山地以及丘陵占比較高。就我國耕地資源而言,低中產田占比79%,高產田占比僅為21%。
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1/4。在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下,淡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情況不容樂觀。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往往以消耗土壤肥力、化肥、水資源來確保作物產量,但是這樣的模式蘊含著巨大的危機。例如大量使用化肥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結、酸化。隨著雨水沖刷,化肥進入到水循環體系中,會造成水質污染以及水體富營養化。應轉變農業發展模式,積極開展農業循環經濟,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物質的投入,緩解資源的約束壓力。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4]。
農業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產業體系,是自然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統一性的體現,農業這種特有的結構特征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業增收、促進農村發展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正視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價值與作用。就以往的發展經驗可知,如果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那么必將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反噬。堅持循環再利用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農業發展的唯一選擇。
相比于發達國家,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尚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存在以下問題。
政府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引導者。就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而言,地方政府缺乏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出現了很多偏差。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改善環境和著重發展生態。一些地方政府認為循環經濟模式是以后發展道路上的選擇,當務之急仍舊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這些觀念直接限制了循環經濟發展。
在政府宏觀調控中,官員政績考核因素會直接影響宏觀調控。部分官員為了追求個人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容易出現干涉政府行為的舉動,對于周期長、見效慢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夠重視,在實際工作開展中難以作出有效的扶持與引導,直接限制了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5]。
與其他產業發展相似,在農業循環經濟的前期建設中,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與精力。農業循環經濟本身存在高風險,受限于金融機構缺乏循環經濟業務,使得農業循環經濟融資面臨的壓力較大。同時,我國農村地區信用環境相對較差,尚未建立預防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進一步限制了金融支持的力度與效果。
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發展模式,相應的循環經濟立法正處于初始階段。法律制度不完善,意味著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遇到相關問題后,缺乏對應的法律支持與保障。現有的法律體系未能充分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盡管對循環經濟已經進行了一些立法,但受立法時認識層面的限制,導致實際效果差強人意。《農業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法律法規的一些零散規定體現出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想,但是面對復雜的需求與農業發展環境,這些法律法規的保障性和操作性遠遠不夠[6]。
地方政府要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就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作出正確的判斷。要正視農業循環經濟的價值,意識到當前形勢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以此為基礎,提升責任意識與使命感,更好地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不僅是當前農業社會升級的有效路徑,也是發展中國家彎道超車、追趕發達國家的重要選擇[7]。
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較廣。在實際工作開展中,需要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只有腳踏實地進行布局與安排,才能在堅持循環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發展與升級,為本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戰略引導。
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結合循環經濟發展潮流,發揮好掌舵人的作用,正確把握循環經濟發展脈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為循環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在能力范圍內做好對財政投資的管理,解決政府在投資管理方面的弊端。在支出結構上,政府需要調整對于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在收入結構上,需要完善稅收,助力地區循環經濟發展。例如可以通過設置生態建設稅的形式,將所收的稅款投資生態環境建設、用于治理本地區的環境污染等,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和宏觀調控作用[8]。
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構建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針對循環經濟的立法工作中,需要貫徹農業循環經濟思想,就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作出原則性的規定。明確農業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體系中的關鍵作用,在必要時盡快制定針對性的農業循環經濟法,以法律的形式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
要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創新服務,更好地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為了更好地支持循環經濟發展,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的業務品種。合理利用和選擇現有的政策性銀行規定,努力為循環經濟發展爭取更多的支持與保障。
商業銀行需迎合時代發展潮流,加強金融業務創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循環經濟發展量身打造相關金融產品,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在循環經濟體系中的參與程度。這對于商業銀行未來發展也是一次重要的選擇。
農村建設與發展是社會問題、生態問題以及經濟問題的融合表現。在以往的發展模式下,高污染、高投入、低收益的發展形態,一定程度上是解放生產力的時代選擇,但是在促進經濟增長和保障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帶來了沉重的生態壓力。以科學發展觀為引導的農業循環經濟成為當前促進農村地區建設與發展的理想選擇。在今后的發展中,農業循環經濟建設需要緊扣發展主題,在科學引導下,確保農業循環經濟取得更多實質性的進步。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與支持,要在實踐與創新中探索出更加完善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