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臨沂市河東區湯頭街道辦事處 山東 臨沂 276032)
農業作為國家的基礎產業,是國家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石,一旦農業出現了問題,將直接對我國經濟產生嚴重影響。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國家也越來越注重農村經濟的發展。針對農村發展情況開展農經統計工作,通過反饋的各項數據、參數,可以真實、準確地了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進而調整農村發展方向和機制,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經統計是通過搜集不同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歸類分析,反映農村真實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而對農村經濟的政策和制度體系進行調整,更好地建設新農村[1]。農經統計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各項數據收集過程中,應保證數據的時效性、準確性和真實性。
當前是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基本覆蓋了各行各業,應針對性地制作農經統計的月報、季報、年報和各項專項統計,建立農經統計網絡平臺,將各項數據上傳網絡形成數據資源庫,以更好地完成農經統計工作[2]。
隨著我國對“三農”工作越發關注,各地政府開始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在這種大環境下,農經統計可以有效反饋地區農村發展情況,進而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同時,農經統計可以對農村經濟情況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既可以作為對當地政府實際能力測評的依據,也可以通過真實的數據了解農村發展速度和情況,進而科學規劃農村發展方向,為農村發展提供保障[3]。
由于我國長期忽視農村發展過程中數據檔案的重要性,因此很多領域的數據存在空白。對此,應了解農村經濟結構和經營方式,并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條例引導農業發展。做好扶農惠農工作,加強農業經濟制度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進而彌補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相應措施降低農業風險,提高農業質量,避免不穩定因素造成經濟損失。
目前,我國農經統計還存在很多問題,農經統計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很大阻力,主要是制度、人員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很多時候由于人員專業素養不高導致工作效率低、質量差,需要重點關注解決。
我國農村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有一定的共性。比如農民整體素質低,思維觀念固化,自主發展建設意識不足且學習能力有限,由于對政策的理解出現偏差,很多時候上報的各項數據不夠真實,導致數據準確性低[4]。
人員結構和人才架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農經統計工作涉及層面較為廣泛,需要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從業經驗,并能使用各種先進的技術設備。但是,現階段農經統計相關工作人員的年齡普遍偏大,對很多先進技術掌握程度較低,且整體專業素養不達標,導致工作效率低。在制度建設方面,現階段我國農經統計相關制度不夠完善,很多方面存在漏洞和空白,且制度的針對性和側重性較差,導致很多工作存在阻力[5]。
農經統計工作對外部環境和統計氛圍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地區政府和相關部門重視程度較低,導致很多工作都是做表面工作,落實不到位,領導層不積極,導致辦事人員效率低,工作不夠認真負責,長此以往造成惡性循環。很多農經統計數據與地區政府政績相掛鉤,在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很多數據參數不準確,進而直接影響上級評估。很多地方部門將目標越定越高,并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對當地農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由于我國農村教育水平較低,很多農民的思想相對落后,在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對現代化技術認知不足且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導致農業發展較為緩慢,且現代化、機械化程度較低。農經統計是很多農民從未涉及的領域,不理解其重要性,更不明白開展農經統計工作的原因,這種心態對農經統計工作產生一定阻力,對此,應不斷提升農民對農經統計工作的認知,建立良好的統計氛圍。
很多地區農業部門對農經統計工作關注程度較低,工作過于流程化,并沒有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很多數據都是大致推斷,并沒有進行實際統計,導致數據準確度較低。很多問題沒有進行針對性分析,一直得不到解決。在農經統計工作的宣傳方面,存在宣傳力度不強、宣傳方式單一等問題,很多宣傳推廣渠道受眾群體較少,達不到預期效果。
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不同,經濟結構主要與農業結構和從業方向有關,大部分以農業為主,進城務工、經商等其他行業是副業。在一些經濟較為活躍的地區,存在很多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格局,鄉村企業、鄉村合作社逐漸發展,而且出現跨地區或跨國交易,獨立個體與很多企業產生聯系,這讓農經統計工作難度增大,農經統計工作量大,且涉及層面較為廣泛,很多工作人員不能準確統計。
現階段,我國農經統計工作質量和效率都不盡如人意,主要是由于農經統計方面缺乏健全的統計體系和科學的統計制度,很多統計環節工作主體不明確,出現了統計遺漏或者重復現象,需要針對性解決。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很多工作已經離不開信息化技術,但是我國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較低,信息技術不發達,對信息化技術認知不足,信息化技術掌握程度低。
就我國目前農經統計工作的形式來看,農經統計工作缺乏網絡信息平臺,也沒有農經統計網絡數據庫,導致相關部門反饋的數據利用率不足,不能充分發掘農經統計信息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目前我國從事農經統計工作的人員較少,且農經統計部門人員結構和人才架構不夠科學。很多農經統計工作人員都是臨時上崗,農經統計人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掌握程度較低,導致統計工作不能高效有序地開展。
在統計過程中,很多數據準確性低、統計類別缺失,致使上級部門不能準確分析地區農業發展狀態,制定的制度和條例適配性不足。
由于農經統計直接關乎當地很多部門的政績考核,這導致這些數據都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造成數據缺失或者不準確。
要想農經統計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就需要針對我國各地區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加強農經統計體系建設,并與當地村民充分溝通,建立反饋機制,收集農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完善農經統計制度。
很多地區政府關注度較低,導致農經統計工作開展阻力大,這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提高關注度,不斷拓展新媒體自媒體等宣傳渠道,優化宣傳內容,提升農民對農經統計認知,構建優質的農經統計氛圍。
針對大多數村民對農經統計認知不足問題,需要相關部門組織學習培訓。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媒體宣傳,培養農民的農經信息上報意識。
積極引進信息設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對農經數據進行準確統計,針對一些流動性較強的因素,通過云計算進行數據跟蹤,構建農經統計的信息平臺,將各種農經信息上傳到平臺上,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農經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也能將農經統計信息作為檔案資源進行利用,對農村發展建設有積極作用。
農經統計工作需要科學調配人員,保證人員結構科學,積極引進專業人才,組織工作人員參加培訓學習,并開展抽查和考核工作,保證農經統計隊伍的先進性,以更好地完成農經統計工作。
現階段,農經統計工作存在農經統計制度、人員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問題。對此,應加強農經統計制度建設,不斷優化農經統計工作人員結構,加強農經統計網絡信息平臺建設,提升農經統計信息的利用率,深度發掘農經信息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保證農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