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娟,盧雯皎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鎮江 212400)
近年來,鎮江市大力推動和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但是,隨著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加,經營者管理水平低下、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日益顯露,當前設有專職會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僅占全部的30.61%。在此種情況下,不僅無法有效規避財務風險,甚至會嚴重制約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核算工作直接關系其成本、績效核算,也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來的戰略規劃。
2020 年,我國農業農村部印發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 年)》指出,鼓勵各地設計和推廣使用家庭農場財務收支記錄簿;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機構或專業人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提供政策咨詢、生產控制、財務管理、技術指導、信息統計等服務[1]。可見,建立規范的財務核算體系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重要意義。
對鎮江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為主要調查對象,歸納匯總了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核算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現行與農業農村相關的財務制度并不少,比如《小企業會計準則》《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生物資產和農產品》等,但是沒有完全適用于所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務核算制度,比如家庭農場的經濟業務特征和工商注冊登記的類型就不能直接應用以上制度。
大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然以“流水賬”的模式記錄經營活動、農事活動,即使有臺賬也是格式各異,因此,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及財務主管部門需要制定規范、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位的財務核算要求,實現科學化管理[2]。
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務工作由內部人員擔任,規模較小的家庭農場的財務核算基本由家庭成員完成,由于負責財務核算的家庭農場成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具備專業的財務基礎知識,因此財務核算缺乏規范性和完整性。少數規模較大的合作社或專業大戶即使是聘請專業會計進行日常財務核算,但是由于經營管理成本的限制,導致財務管理人員穩定性不夠、流動性較大[3]。
根據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情況和農業經營的特性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效益并不高。根據現行工資水平,如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雇傭一個專業會計完成財務核算工作,平均每年要支付工資4 萬~5 萬元,即使聘請兼職會計,每年最低也需要6 000~7 000 元,這對于小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無疑是比較大的成本支出,因此會降低其經營效益,影響其規范核算的積極性。
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概念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近年來各級財政資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由于缺乏規范的財務核算資料,因此難以查詢項目資金的使用記錄,經常出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享受國家財政項目或獎補資金時,使用范圍與國家規定不一致的情況,甚至出現用于個人開支的現象,各級財政也很難進行監管。
按照國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范要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探索和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經營臺賬”規范化管理是其中一方面,比如家庭農場的“經營臺賬”成為年度報告、示范評定、表彰宣傳的重要依據。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記錄臺賬的過程中,臺賬記錄內容不統一、格式各異,甚至有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臺賬記錄不連續、不完整,原始票據等憑證不完整或丟失,連日常“流水賬”都難以做到[4]。
“會計代賬”模式是指聘請專職會計或專業會計代賬公司承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務核算工作。一般是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聘請專職會計或代賬公司,采用規范化的記賬方式和記賬規則進行財務核算,因此財務核算過程和材料相對完整、規范。但是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此種模式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同時由于部分專職會計人員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不太熟悉,或是聘用的專職會計存在不穩定性,會導致會計核算不連貫和不一致。另外,由于某些地區是由一家專業會計公司提供本地區范圍內農民合作社的財務核算服務,因此非常容易出現一家獨大的現象,進而在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方面出現爭議。
目前,“財務平臺服務”模式應用并不廣泛,只有安徽天長市運行較為成熟,該模式是在天長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建立的財務管理服務平臺,專門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財務服務。財務管理服務平臺主要由第三方會計公司負責招錄平臺人員,由農業農村局負責日常使用和管理,服務費用按照公益和有償的原則,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財政、上級主管部門共同分擔。應用服務平臺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經營主體的管理成本,委托財務平臺一年費用僅需2 000~3 000 元,并且會計人員經過專業農業培訓后能夠統一會計核算方法和內容,保證財務賬目完整,服務更加規范。此外,專業的財務核算能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有效的財務分析和成本控制意見,還能起到監督財政項目資金合規使用的作用。
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核算工作,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明確自身經營業務,規范經營和管理活動,發揮政府的指導和監管作用,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多渠道、多形式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業務培訓,不僅可以提升其農業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其經營管理能力,特別是對財務核算知識的培訓,使其掌握財務專業知識,能夠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主動梳理本經營單位的會計核算材料,保證原始憑證的完整性和會計核算的規范性。
由政府主管部門為主導,搭建財務信息服務平臺,在現有會計準則、制度的框架下,制定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位屬性和業務特征的統一財務核算制度,明確財務核算的核算規則、報表規范、資料存檔要求等,通過平臺的技術指導,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原本不具備會計專業知識的小規模經營主體初步完成相對合規的財務核算工作。
應形成政府、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方合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核算體系。政府積極爭取上級財政資金,開發和建設財務信息平臺,提供專業會計代賬服務政策優惠;專業代賬會計企業深入研究和挖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核算體系和標準,增加有針對性的財務核算業務,擴大農村財務市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規范自身經營行為,在成本允許范圍內,聘請專業代賬機構完成財務核算工作,實現管理規范化。
目前,會計企業代賬服務工作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應用和傳播并不是很廣泛,有些企業認為利潤低、交通不便,不愿意開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務核算代賬業務。因此,政府應發揮引導性作用,充分調動會計企業的能動性和創新性,著眼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業務和農業生產特征,制訂特定業務服務套餐,同時提高專職會計人員的農業知識水平,能夠較好地與農戶溝通交流,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位中建立良好的業務口碑,實現業務突破,并且發揮企業的社會效益,為鄉村振興助力。
隨著農業不斷發展,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管理工作已經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也無法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因此新型農業主體不斷尋求轉變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核算工作規范開展是其集約化、現代化發展的現實要求,可以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