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國徽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同國家之魂一樣,鄉村振興之魂也需要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將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通過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
黑龍江省鄉村文化因區位、自然資源條件、歷史發展等因素影響,具有其獨特之處,總的看來體現出鄉村情節、鄉村印象和鄉村精神幾方面特征。一是蘊含著對鄉村深厚情感的鄉村情結。生活在鄉村的人們從生產、生活及社會關系中培養出來的對鄉村的深厚感情,吸引著走出去的人懷念故土,返鄉創業,也吸引著無數人走到哪里不忘根在鄉村。二是體現美好回憶和向往的鄉村印象。自然環境、生活內容、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的不同形成了鄉村特色的內容,這些特色內容形成了獨特的鄉村印象。鄉村印象擁有吸引不同人向往并愿意去體驗的鄉村獨有的特征。三是凝聚鄉村居民智慧與勤勞的鄉村精神。這是人民群眾在開拓進取、自力更生、開拓創新、協作生產、博愛情懷等鄉村生產生活過程所體現出來的偉大精神,黑龍江省鄉村發展歷史即為鄉村精神誕生史,深刻地影響著一代代龍江人。
黑龍江省鄉村文化的內容除了傳統的鄉村文化生活和鄉村風俗習慣外,還有各種因獨具特色的鄉村生產生活環境而產生的文化,也是黑龍江地域所獨有的特色文化內容。
一是教育文化。第一是家庭教育文化。家庭成員行為足以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培育他們的愛心、孝心和責任心,擔當起社會的責任。黑龍江農村家庭中戶主和老人的絕對權威性形成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過去家庭子女較多,基本形成了以家庭戶主和老人為中心的大家庭,子女成家后,也會頻繁地以戶主和老人為中心聚在一起,傳播有愛心、孝心、團結互助、祥和的家庭文化氛圍,對子女和后代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第二是農事行為的教育。農村成長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在從事農業勞動過程中,學習傳承傳統農業生產技術,逐步建立與農業和農村的深厚地緣感情,培養出愛農村、愛農民和愛農業的情結,學會創造和創新農業生產的工具、生產方式和內容,更是學會吃苦耐勞、自立謀生的能力和本事,未來成為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力量。第三是農村生活內容的教育。限于農村條件艱苦,農村孩子成長過程中會自己動手制作或自己創造一些玩具、工具等,充分鍛煉了孩子吃苦耐勞、勇于創新實踐的精神,發明創造的工匠精神也得到開發鍛煉。
二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表現在農業耕作制度、耕作方式和耕作工具等的使用上。傳統農村的輪作制度、耕作制度和“三鏟三趟、人工除草、農家肥還田”等耕作方式有效地保護了土壤質量并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多個家庭合作耕種方式實現了有效協作生產,生產工具和勞動力共享、生產資料統一購買、農產品銷售等也都互通信息,這些耕作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雛形。與此同時,農民創造性的制作和使用農機具也體現了農民的工匠精神。
三是拓荒文化。縱觀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拓荒史。在一定歷史時期,來自河北、山東等地的貧苦人民遷移至黑龍江進行拓墾荒地,進行農業生產生活,隨著“拓荒者”的不斷涌入,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村落。這種拓荒者的精神構成了黑龍江省特色的移民文化,這種拓荒者精神值得去挖掘。“拓荒者”的鄉村文化精神內涵豐富,大致包括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大無畏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艱苦奮斗精神、團結友愛協同創業的合作精神、豁達包容重義守信的誠信精神、顧全大局共同富裕的無私精神。“拓荒者”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一個“拓”字。這種銘刻在骨子里和融化在血液中并經村民世代傳承的極為寶貴的“拓荒者”文化底蘊,是龍江所特有的鄉村文化。二十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已經得到挖掘和傳承,“拓荒者”精神文化有待挖掘和傳承。
四是民族文化。黑龍江省存在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村落,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比較突出,體現在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慣中,以及在此基礎上所締造的各種藝術創造,擁有較深的文化底蘊。比如鄂倫春族的漁獵文化、滿族的薩滿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和歌舞等,鄂倫春族使用樺樹皮制作的手工藝品,利用獸皮制作衣服,利用魚骨魚皮制作書畫作品都充分體現著民族智慧的結晶。
近幾年,鄉村文化建設得到足夠重視,取得了一些成績。一是村史館建設有了新突破。在佳木斯所屬的縣市很多村建設了村史館,如樺川縣的豐年村設立了村史館,湯原縣湯原鎮北靠山屯建立了獨立的革命老區村史紀念館,介紹村發展歷程、紅色記憶、領導關懷及村容村貌展示等內容。二是鄉村民宿成為鄉村文化的載體。具備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的村發展鄉村民宿,體現鄉村特色、東北特點的文化習俗以及相關文化的體驗內容。三是鄉村文化活動不斷豐富。除了東北秧歌特色的文化傳承外,廣場舞、體育活動、文藝活動、聯歡會等文化活動在農村逐漸得到豐富。四是鄉村文化展示成為靚麗的風景。以展示牌的形式展示村規村訓、村落發展史,宣傳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展示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豐富的畫面感點亮鄉村,比較典型的如樺川縣朱家村、富錦市長安鎮朝陽村。
黑龍江省鄉村文化發展的歷史有限,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在鄉村發展中存在黑龍江省鄉村文化的認識不足,若不加重視,將面臨文化衰敗的可能。目前鄉村文化的建設更多是停留在表面,未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
一是鄉村文化建設處于被忽視的狀態。政府層面沒有認識到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鄉村文化的發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除了完成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目標涉及的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角度會體現鄉村文化建設的影子外,沒有針對性的發展鄉村文化內容。生活在鄉村的居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其本身也是無意識建設鄉村文化,導致一些鄉村文化逐步消失或淡化了其影響。
二是鄉村文化缺少文化底蘊。黑龍江省鄉村形成歷史短暫,與南方農村相比較,沒有那種傳承千百年、多代人的鄉村文化,而自身的鄉村文化缺少總結和宣揚,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一些優秀的文化也發生了變化,不但沒有形成深厚的底蘊,反倒逐漸走在被遺忘的邊緣。
三是低劣的鄉村風俗習慣影響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惡習在鄉村中的流行嚴重影響了鄉村文化建設。鄉村的賭博習俗、低俗歌舞廳、流于形式不擇緣由的禮尚往來活動等對農村生活穩定、家庭和睦及良好風氣產生重要影響,弱化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人的因素,嚴重制約鄉村發展。
四是鄉村文化建設還未形成體系。黑龍江省的鄉村文化的內容沒有被梳理,文化內容尚未上升到認知層面,更達不到理論程度,鄉村文化內容體系形成的道路還很長。
把握先進的鄉村文化,抓住鄉村振興之魂,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將鄉村文化灌輸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目標。
鄉村振興要與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有所區別,要采取有效措施,而非“穿衣戴帽式”的改變,從而更深層次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一是堅持不破不立的創新思維。面對鄉村空心化帶來的人口密度下降,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加大,鄉村文化弱化的鄉村現狀,統籌考量鄉村布局和發展。所謂不破不立的思維即打破原有村莊布局,重新組建新的村莊的方式來實現鄉村振興,從而更好地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具體做法:一是對于空心化嚴重的區域村莊采取合并、遷移等做法,提高人口居住密度,進而鄉村得到繁榮和發展。二是對聚居密度大的地區,突出中心村建設,實現吸納人口,集聚發展。三是老少邊窮地區突出區域特色,發展特色產業,結合現代鄉村旅游概念,發展特色產品,重塑鄉村繁榮景象。
二是改變投入拉動的傳統思維。無論新農村建設還是美麗鄉村建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所有的成就幾乎是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治理,村容村貌改變這個角度,依靠的是強大的政府資金投入拉動。鄉村振興要拋開這樣的發展思路,從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角度做文章,以生態宜居的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揮傳統的鄉村優勢,突出鄉村文化特色和影響,以鄉村文化的視角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包括農耕文化的發揚、鄉土特色的人文關懷、艱苦奮斗的鄉村開拓精神的傳承、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鄉土人情、鄉賢大能的表率標桿作用發揮等文化引領鄉村振興。
三是深度推動城鄉互動發展。鄉村不是封閉概念,越是封閉發展越容易造成空心化加劇,在城市光環籠罩的前提下,會更多地吸引鄉村人口的流出。因此,要更深層次地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形成新的鄉村文化引領。政府層面可以改革公務員基層服務制度,將任職的公務員基層掛職工作經歷納入業績考核,基層政府從業人員可以上掛任職體驗,通過互動任職經歷帶動鄉村和城市發展的緊密聯系,減少鄉村弱化的現狀,繁榮鄉村文化,實現鄉村的振興發展。在產業發展上,城市與農村互動,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養老、休閑產業等蘊含鄉村文化氣息的產業更有利于促進鄉村文化的發展。同時,這種深層次互動將減緩鄉村空心化,鄉村文化衰落的現狀將得到改變。
黑龍江省鄉村文化建設認識不足,若不加重視,將面臨文化衰敗的可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立足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習總書記的講話警示把握先進的鄉村文化,抓住鄉村振興之魂,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念將鄉村文化灌輸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目標。故此,亟待抓住鄉村振興之魂,繁榮黑龍江省鄉村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是以鄉村發展史引領鄉村文化建設。以村或以鄉鎮為主體進行編制鄉村發展史,使得鄉村文化得以延續。一方面,前輩的艱苦創業及生產生活所形成的具有底蘊和價值的文化能夠得以流傳,讓后代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公共道德,有利于鄉村自治和環境改善。另一方面,這種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形成鄉村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城鄉的融合發展。建議以村為單位編制村莊發展史,將村莊建立的緣由、村莊發展過程中的大的事件、村莊變遷過程及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進行詳細記載,以此來形成和促進鄉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實現推動村莊發展的重要內容。鎮縣檔案部門專門成立鄉村發展史管理部門,其職責就是管理鄉村發展史的資料并不斷更新存檔。
二是以鄉村文化展覽館實現鄉村文化教育。建設鄉村文化展覽館,將村莊建立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加以收集、整理和復原,以便對后人進行宣傳和教育,避免農村傳統文化喪失。通過展覽教育方式,將農村文化深入人心,發揮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建議以鎮為單位建立展覽館,詳細整理文字史料記載,展示鄉村發展中的物件、工具、設備、生產和生活所用的已被淘汰的器具,從中展示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經歷并教育啟示后人,啟迪他們秉承傳統的文化美德,勇于奮斗、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以激發后輩人對先輩鄉村文化精神的傳承。
三是以鄉村文化體驗項目宣傳鄉村文化。以鄉村振興戰略大實施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之機,發展鄉村文化體驗項目,將歷史上形成的農村各類休閑娛樂文化、農耕文化、農村生活文化復原為可以體驗的活動,讓不同年齡的人以體驗的方式傳承鄉村文化,從而達到推廣和宣傳鄉村文化的效果,以發揮鄉村文化正確的引領社會發展的職能。
四是以培育傳承人延續鄉村文化。民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手工藝、生活生產方式等受社會的變遷的影響逐漸走向衰落,甚至存在失傳和無法延續的趨勢。迫切需要以培育傳承人的方式將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得以傳承,并結合現代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將這些文化財富得以發揚。